卢象升对明末郧阳的治理

来源 :名家名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末年,郧阳因其四省之交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崎岖的地形,加之流民问题严重,滋生了严重的匪患.郧阳地方政府面临匪寇荼毒、官民稀缺、无兵无饷、城池残破等诸多困境.卢象升在抚治郧阳后,通过合军剿匪、募军屯田、立寨并屯等一系列施政措施达到杜绝匪患、造福百姓的效果,郧阳风气为之一清.
其他文献
18世纪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变革.中上层阶级茶余饭后的音乐活动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特定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丰富表征,并对女性意识的塑造和形成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基于相关历史背景和文本研究,借鉴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知识权力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其他批评视角,通过聚焦女性的性别意识、主体意识、道德意识和审美意识等,旨在对奥斯汀小说中的音乐表现与女性意识建构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田汉(1898—1965)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填词者,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也是我国话剧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其早期代表作品《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在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田汉早期作品《名优之死》与谷崎润一郎早期作品《刺青》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人物塑造的一致性、情感表达的一致性以及主题选择的一致性三方面的对比研究,来探究田汉在早期文学创作中对谷崎文学的受容.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聊斋志异》在江户时期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翻案文学也是一直以来的传统.结合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从《聊斋志异》在日本、太宰治与《聊斋志异》的渊源及太宰治对《聊斋志异》的翻案三方面探讨太宰治翻案小说对《聊斋志异》的接受,体现中日文化交流的印证.
韩国文学属于东亚文学范畴.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韩国本土文化学者与中国学者之间的频繁交流,促进了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阐述韩国文学的概念及其文化审美特征,为深入研究韩国文化内涵奠定理论基础.
《论语》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论语》的外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物质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特点,蕴含着民族文化特色,故将物质文化负载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准确、有效地传达给读者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基于关联翻译理论,对理雅各、辜鸿铭、金安平的三个《论语》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的译文特色,以更好地帮助翻译爱好者提升典籍鉴赏能力和翻译能力,从而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英译本《红楼梦》第一回为例,从翻译目的论角度,从诗歌、词汇和句子层面对译本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目的论原则在翻译中得到很好的遵循,译文能够展示小说的审美特点并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小说的艺术价值.
《西游记》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早期零散的片段形式的文本传播,到现今形式各异的非文本形式的传播,《西游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存在.《西游记》无论是文本还是非文本形式的传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海外读者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因此,从《西游记》的译介出发,介绍其不同的传播形式,揭示其在英国传播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带来的启示,希望能调和文化冲突,使西游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主要探讨了中西方思维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从中国整体性思维与西方分析性思维这一角度出发,以沈从文的《边城》这一长篇小说和金介甫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合与形合及具体与抽象两个方面举例探究思维方式的不同对汉译英的影响.最后得出,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变,语言句法、特点的转变.
国内学者对《夜雨寄北》的英译研究成果颇多,但大都从三美、意象和语境视野等方面进行研究,甚少评析偏离现象的根本认知动因.以七言绝句《夜雨寄北》为研究对象,选取多名国内外著名翻译家的英译本,以认知语言学的“识解”为基本原则,通过分析译本中典型的偏离现象,进一步阐述其产生的内因与影响.
文化的融合会促进世界文明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播与文化翻译二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以语言为载体,传递文化含义是文学翻译的主要核心.文学作品翻译质量关系到文化传播的深度、广度,更关系到文化融合与传承,故而,有必要对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作出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