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如果没有对生物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不会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和进化论的创始人;李时珍正因为对中医药有着极大的兴趣才写成著名的《本草纲目》。所以,若使学生获得生物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应注意哪些呢?现联系生物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保障。现在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喜欢这名老师,而爱学这门课程,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做到学高为师,让学生钦佩你的学识而喜欢这门学科,而且要带着情感走近学生,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从内心接受你,而喜欢学习这个科目。课堂上,带着激情走进教室,语言幽默,表情丰富,声调富有起伏,带动学生学习,令他们情绪高涨,在讲一些枯燥难懂内容的时候,通过形象的比喻或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轻松的掌握知识。例如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很有激情的大声喊“起立”,使学生精神一振,快速进入课堂的学习。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时候,把一只手的五根手指头比喻为五条大小不同的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两只手就为两个染色体组,使学生们从直观的“教具”中理解了知识。课下,老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与他们谈心,共同运动,让学生们从教师那里获得信任、理解、尊重。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欢愉的情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二、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如在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时,首先准备好的一盆健壮的天竺葵植物,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剪出呈五角星形两片硬纸皮,并把整个五角星用墨水涂上,在前一天的晚上让学生自己夹在选好的一片天竺葵叶上,使这片叶子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起来。第二天再搬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并各自摘下遮光叶子,除去遮盖物。最后,由老师边讲解,边操作,边观察,把遮光叶放在装有酒精的烧杯里。隔水加热(叶绿素溶解在酒精里),当叶变黄白色时,将叶片取出来,用清水冲洗之后,滴上一些碘酒,这时明显看到没有遮光部分的叶片变成蓝色,遮光部分没有变蓝(出现一个明显的黄白色五角星形状)。当时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明白这是淀粉的特性。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叶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没有见光部分不能产生淀粉,也因此同学们对前面关于为什么砖块压住的草是黄白色,小白菜的外层和里层叶都是绿色的,卷心白菜的心叶和外层叶的颜色不同等问题全理解了。
同样对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放出氧气这一理论,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从材料的准备到整个实验过程的方法步骤及最后的观察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以上实物观察、亲自动手,学生个个都非常有兴趣,有的学生还说:“我最喜欢生物课做实验,我对生物实验最感兴趣。”
三、贴近生活,化难为易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细胞的物质组成,细胞膜控制的出入,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过去初一教材不涉及的内容。解决难点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客观出发,落实到微观方面的理解,从而化难为易。在这节课中要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抽象、深奥的学习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如从教室中的物体细胞中的物质,从细胞中肯定有水到水分子,到其他无机和有机分子;从人的摄食、消化、吸收和排泄到细胞的物质出入;从汽车的运行和发动机、燃油到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叶绿体、线粒体的类比等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宏观想到微观,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娓娓道来,答之问之,轻松而自然,反映了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一定的教学功底。
四、实时提问,强化学习兴趣
一般情况下,在每堂课知识点基本讲完后学生就能够对导言中的悬念做出解释,其学习兴趣也就开始下降,自满情绪有所高涨,觉得自己好像学懂了所有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实时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应用问题,一是消除学生产生的自满情绪;二是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从而达到一箭三雕的多重教学效果。实时提问不仅可以达到上面所说的三种教学效果,更能使课堂具有节奏感,让学生处于持续的思维兴奋状态,从而抓住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完全进入课堂。
五、课堂结尾设置悬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够对所讲知识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自学能力。比如在讲完植物激素一章过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西瓜苗生长到一定时期要打尖?”为什么未成熟的水果和成熟的香蕉放在一起会很快成熟?等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然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引导,比如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那些网址查到,通过那些期刊查到。在这种好奇心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主动去通过网络和诸多期刊去查找相关知识,在这种自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够建立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而建立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是达到新课标的最有效手段。总之,我们生物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生物,得出经验,并不断再实践。
一、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保障。现在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喜欢这名老师,而爱学这门课程,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做到学高为师,让学生钦佩你的学识而喜欢这门学科,而且要带着情感走近学生,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从内心接受你,而喜欢学习这个科目。课堂上,带着激情走进教室,语言幽默,表情丰富,声调富有起伏,带动学生学习,令他们情绪高涨,在讲一些枯燥难懂内容的时候,通过形象的比喻或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轻松的掌握知识。例如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很有激情的大声喊“起立”,使学生精神一振,快速进入课堂的学习。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时候,把一只手的五根手指头比喻为五条大小不同的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两只手就为两个染色体组,使学生们从直观的“教具”中理解了知识。课下,老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与他们谈心,共同运动,让学生们从教师那里获得信任、理解、尊重。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欢愉的情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二、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如在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时,首先准备好的一盆健壮的天竺葵植物,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剪出呈五角星形两片硬纸皮,并把整个五角星用墨水涂上,在前一天的晚上让学生自己夹在选好的一片天竺葵叶上,使这片叶子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起来。第二天再搬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并各自摘下遮光叶子,除去遮盖物。最后,由老师边讲解,边操作,边观察,把遮光叶放在装有酒精的烧杯里。隔水加热(叶绿素溶解在酒精里),当叶变黄白色时,将叶片取出来,用清水冲洗之后,滴上一些碘酒,这时明显看到没有遮光部分的叶片变成蓝色,遮光部分没有变蓝(出现一个明显的黄白色五角星形状)。当时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明白这是淀粉的特性。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叶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没有见光部分不能产生淀粉,也因此同学们对前面关于为什么砖块压住的草是黄白色,小白菜的外层和里层叶都是绿色的,卷心白菜的心叶和外层叶的颜色不同等问题全理解了。
同样对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放出氧气这一理论,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从材料的准备到整个实验过程的方法步骤及最后的观察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以上实物观察、亲自动手,学生个个都非常有兴趣,有的学生还说:“我最喜欢生物课做实验,我对生物实验最感兴趣。”
三、贴近生活,化难为易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细胞的物质组成,细胞膜控制的出入,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过去初一教材不涉及的内容。解决难点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客观出发,落实到微观方面的理解,从而化难为易。在这节课中要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抽象、深奥的学习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如从教室中的物体细胞中的物质,从细胞中肯定有水到水分子,到其他无机和有机分子;从人的摄食、消化、吸收和排泄到细胞的物质出入;从汽车的运行和发动机、燃油到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叶绿体、线粒体的类比等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宏观想到微观,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娓娓道来,答之问之,轻松而自然,反映了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一定的教学功底。
四、实时提问,强化学习兴趣
一般情况下,在每堂课知识点基本讲完后学生就能够对导言中的悬念做出解释,其学习兴趣也就开始下降,自满情绪有所高涨,觉得自己好像学懂了所有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实时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应用问题,一是消除学生产生的自满情绪;二是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从而达到一箭三雕的多重教学效果。实时提问不仅可以达到上面所说的三种教学效果,更能使课堂具有节奏感,让学生处于持续的思维兴奋状态,从而抓住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完全进入课堂。
五、课堂结尾设置悬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够对所讲知识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自学能力。比如在讲完植物激素一章过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西瓜苗生长到一定时期要打尖?”为什么未成熟的水果和成熟的香蕉放在一起会很快成熟?等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然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引导,比如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那些网址查到,通过那些期刊查到。在这种好奇心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主动去通过网络和诸多期刊去查找相关知识,在这种自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够建立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而建立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是达到新课标的最有效手段。总之,我们生物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生物,得出经验,并不断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