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家宝2003年3月在当选国务院总理后,第一次与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开场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
温家宝的爷爷温瀛士于1919年2月至1929年7月,被荐担任民立第五小学校长。在办学中,为帮助更多的农家孩子特别是贫困女童就学,温瀛士减免学杂费,想方设法救助。1929年7月,温瀛士为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筹划将村中娘娘庙改为校舍,因遭反对愤而辞职。
1930年9月,温瀛士受同乡、教育界前辈温世霖的影响,争取女性求学的权利,成立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温世霖一家系宜兴埠的教育世家,与温瀛士并无血缘族亲关系,但有形式上的“认户”“认宗”。1905年,温世霖开风气之先,创办位于天津老城内的北方最早的私立女子学校之一——“普育女学堂”。所以,天津近代有两所普育学校,先有天津城里的“普育”,后有城郊宜兴埠的“普育”,而宜兴埠亦有两个温氏教育世家。
1933年,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改称私立普育小学。温瀛士亲自题写了校训“勤劳真实”,设计校旗、制作校徽、统一校服、教唱校歌。“勤劳真实”,言简意赅,勤奋、辛劳,又追求本真、务实。
1936年,普育小学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范小学。士范小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免交学费,体现了对贫困儿童的体贴关怀。
温瀛士办普育,至今受到宜兴埠父老乡亲的赞誉。乡亲们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温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养全家,因此生活极为俭朴。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战役中的国民党守军以“扫除射界”为名,纵火焚烧宜兴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户3.8万多人无家可归。温瀛士在宜兴埠温家胡同二号的家连同他亲手创办的士范小学全部葬身火海。
在一家老小居无定所、啼饥号寒的艰难条件下,温瀛士一边安排学生继续学业,一边加紧谋划:重请校董、再筹经费、修造桌椅,先后租用村中杨家下场仓库和妻妹家烧剩的一间仓房做校舍,使士范学校获得重生,简陋的教室里重新响起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1948年9月,温瀛士的长孙、6岁的温家宝人士范小学就读,后因校舍被国民党军队烧毁,翌年秋到城里火神庙小学求学,因成绩优秀被准直上三年级。小学毕业后报考南开中学,每所小学仅有一个名额,他被顺利录取。温家宝在南开中学攻读初、高中,共六年。
共和国成立后,温瀛士将士范小学交给了政府,并入宜兴埠第十八小学,改为公办。从1913年2月至1960年2月,温瀛士从教47年,任小学校长33年,为国家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人才。
温瀛士终身从教,培育了一支忠诚于教育的园丁队伍,其中包括他的长子、长子媳、次子和5个女儿。其第三代中,又有1个外孙女从事教育工作。温家是令人敬仰的教育世家。
温瀛士的弟弟温瀛举(后称“温朋久”)、弟媳刘绛雯都曾出任普育小学的校董。刘绛雯还担任过天津城内普育女子中学校长,温瀛举后来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初创者之一。
温瀛士的长子、温家宝的父亲温刚和长子媳、温家宝的母亲杨秀安均从事教育工作。此外,温瀛士的长女温克勤、二女儿温克俭、三女儿温克让、六女儿温克良、八女儿温克庄也都是以教育为职业。
温瀛士的次子温强1960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留校任教。翌年1月,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作,1984年5月任自治区档案局副局长,1992年9月任局长。2008年8月退休。现为广西大学兼职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自《南方周末》)
温家宝的爷爷温瀛士于1919年2月至1929年7月,被荐担任民立第五小学校长。在办学中,为帮助更多的农家孩子特别是贫困女童就学,温瀛士减免学杂费,想方设法救助。1929年7月,温瀛士为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筹划将村中娘娘庙改为校舍,因遭反对愤而辞职。
1930年9月,温瀛士受同乡、教育界前辈温世霖的影响,争取女性求学的权利,成立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温世霖一家系宜兴埠的教育世家,与温瀛士并无血缘族亲关系,但有形式上的“认户”“认宗”。1905年,温世霖开风气之先,创办位于天津老城内的北方最早的私立女子学校之一——“普育女学堂”。所以,天津近代有两所普育学校,先有天津城里的“普育”,后有城郊宜兴埠的“普育”,而宜兴埠亦有两个温氏教育世家。
1933年,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改称私立普育小学。温瀛士亲自题写了校训“勤劳真实”,设计校旗、制作校徽、统一校服、教唱校歌。“勤劳真实”,言简意赅,勤奋、辛劳,又追求本真、务实。
1936年,普育小学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范小学。士范小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免交学费,体现了对贫困儿童的体贴关怀。
温瀛士办普育,至今受到宜兴埠父老乡亲的赞誉。乡亲们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温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养全家,因此生活极为俭朴。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战役中的国民党守军以“扫除射界”为名,纵火焚烧宜兴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户3.8万多人无家可归。温瀛士在宜兴埠温家胡同二号的家连同他亲手创办的士范小学全部葬身火海。
在一家老小居无定所、啼饥号寒的艰难条件下,温瀛士一边安排学生继续学业,一边加紧谋划:重请校董、再筹经费、修造桌椅,先后租用村中杨家下场仓库和妻妹家烧剩的一间仓房做校舍,使士范学校获得重生,简陋的教室里重新响起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1948年9月,温瀛士的长孙、6岁的温家宝人士范小学就读,后因校舍被国民党军队烧毁,翌年秋到城里火神庙小学求学,因成绩优秀被准直上三年级。小学毕业后报考南开中学,每所小学仅有一个名额,他被顺利录取。温家宝在南开中学攻读初、高中,共六年。
共和国成立后,温瀛士将士范小学交给了政府,并入宜兴埠第十八小学,改为公办。从1913年2月至1960年2月,温瀛士从教47年,任小学校长33年,为国家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人才。
温瀛士终身从教,培育了一支忠诚于教育的园丁队伍,其中包括他的长子、长子媳、次子和5个女儿。其第三代中,又有1个外孙女从事教育工作。温家是令人敬仰的教育世家。
温瀛士的弟弟温瀛举(后称“温朋久”)、弟媳刘绛雯都曾出任普育小学的校董。刘绛雯还担任过天津城内普育女子中学校长,温瀛举后来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初创者之一。
温瀛士的长子、温家宝的父亲温刚和长子媳、温家宝的母亲杨秀安均从事教育工作。此外,温瀛士的长女温克勤、二女儿温克俭、三女儿温克让、六女儿温克良、八女儿温克庄也都是以教育为职业。
温瀛士的次子温强1960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留校任教。翌年1月,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作,1984年5月任自治区档案局副局长,1992年9月任局长。2008年8月退休。现为广西大学兼职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