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很多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针对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粗浅地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勤阅读,重积累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汇积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2.从书本中积累素材。书本中的材料也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以便积累遣词造句,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为此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目,鼓励学生勤做摘录和读书笔记,并指导学生对名家名篇精彩段落进行背诵。另外,办手抄报、听广播、看电视、演讲、朗读、小型辩论会……都是获取语言的有效途径。长此以往,学生阅读作品的欲望增强了,感悟语言的能力提高了,习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广了。
二、巧命题,重兴趣
1.多些情感的表达。真正令人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的事物,会使人非常想说想写,促使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
2.关注社会问题。学生应该尽早关心社会、认识社会。对一些社会问题学生并非没有观点,要通过作文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老师指导好了,学生能很快找到并理解材料,是可以写好的,还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化体系融为一体,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
3.满足好奇与探究心理。孩子的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怀疑的精神与生俱来,作文要为满足他们的这些心理提供舞台。
4.有利于多角度思考。许多材料本身并不特殊,并不新奇,但只要善于思考,就能以小见大、从平凡处找到不平凡。
三、有内容,重实感
作文做到“有具体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的首要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写出真情实感,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并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出示命题之后,指导学生围绕命题提取和组织平时所积累的丰富材料,使之为写作服务,达到写得“有具体内容”“有真情真感”的写作目的。
在作文指导中,老师的任务是不仅要教会学生提取、组织材料,而且要指导学生将提取的材料合理组织、加工,做到把抽象的材料写得具体;把简单的材料写得丰富;把残缺的材料写得完整;把一般的材料写得典型;把看似“无情”的材料加以挖掘并写出真情实感;把无序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经过这样系统的训练,学生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四、多观察,宽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使学生的习作真正变为内心的一种倾吐,写出个性化的文章,就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心灵去看、去闻、去听、去感受,进而摄取生动的素材。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指向观察训练,自由观察训练和联系实例观察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
1.指向观察训练,即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每一次的习作教学活动,根据习作的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取材。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
3.联系实例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
五、重指导,教方法
1.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
2.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
3.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明确写作目的、要求,注意猎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乃至周围环境。
4.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
六、重赏识,品成功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更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小学生作文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得到表扬或高分,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作文讲评课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把写得好的习作挂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自改作文。在作文评价时注意采取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我们只有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写作文,让他们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用自己稚嫩的笔法去描绘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
一、勤阅读,重积累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汇积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2.从书本中积累素材。书本中的材料也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以便积累遣词造句,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为此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目,鼓励学生勤做摘录和读书笔记,并指导学生对名家名篇精彩段落进行背诵。另外,办手抄报、听广播、看电视、演讲、朗读、小型辩论会……都是获取语言的有效途径。长此以往,学生阅读作品的欲望增强了,感悟语言的能力提高了,习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广了。
二、巧命题,重兴趣
1.多些情感的表达。真正令人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的事物,会使人非常想说想写,促使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
2.关注社会问题。学生应该尽早关心社会、认识社会。对一些社会问题学生并非没有观点,要通过作文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老师指导好了,学生能很快找到并理解材料,是可以写好的,还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化体系融为一体,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
3.满足好奇与探究心理。孩子的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怀疑的精神与生俱来,作文要为满足他们的这些心理提供舞台。
4.有利于多角度思考。许多材料本身并不特殊,并不新奇,但只要善于思考,就能以小见大、从平凡处找到不平凡。
三、有内容,重实感
作文做到“有具体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的首要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写出真情实感,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并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出示命题之后,指导学生围绕命题提取和组织平时所积累的丰富材料,使之为写作服务,达到写得“有具体内容”“有真情真感”的写作目的。
在作文指导中,老师的任务是不仅要教会学生提取、组织材料,而且要指导学生将提取的材料合理组织、加工,做到把抽象的材料写得具体;把简单的材料写得丰富;把残缺的材料写得完整;把一般的材料写得典型;把看似“无情”的材料加以挖掘并写出真情实感;把无序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经过这样系统的训练,学生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四、多观察,宽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使学生的习作真正变为内心的一种倾吐,写出个性化的文章,就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心灵去看、去闻、去听、去感受,进而摄取生动的素材。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指向观察训练,自由观察训练和联系实例观察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
1.指向观察训练,即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每一次的习作教学活动,根据习作的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取材。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
3.联系实例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
五、重指导,教方法
1.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
2.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
3.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明确写作目的、要求,注意猎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乃至周围环境。
4.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
六、重赏识,品成功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更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小学生作文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得到表扬或高分,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作文讲评课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把写得好的习作挂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自改作文。在作文评价时注意采取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我们只有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写作文,让他们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用自己稚嫩的笔法去描绘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