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窍活血汤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观察

来源 :实用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_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效果。方法: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用尼麦角林治疗,观察组用通窍活血汤联合尼麦角林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躯体疼痛、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语言能力、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和注意力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β、hs-CRP和IL-6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老年性痴呆可改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减轻炎性反应。
其他文献
近年来能源交换的需求量随各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增大,装载运输"燃、汽、爆、化"的危化品车辆日益增加,由车辆导致的爆炸或火灾层出不穷,桥梁结构的运营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作为桥梁防灾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在桥梁抗爆与抗火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现以2020年发表的中英文论文为主,对国内外学者在爆炸冲击荷载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桥梁火灾试验与模拟技术、桥梁抗爆性能及劣化机理、火灾下桥梁损伤机理与安全评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方面的专业人才愈发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因此ERP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在高等教育,尤其是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规划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能够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学以致用的综合人才,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该文主要对ERP实验教学平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与探讨,针对ERP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授课措施、实习基地等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机融合,坚持“以教材为核心,以精准把握精神实质为重点,以创新方式方法为突破口,以提高融合效果为目标”的原则,建构起“准、精、融、活”“四维一体”融合模式,从而实现融入内容精准化、主客体一体化和实践立体化。
以传统公路路线选线原则为基础,结合生态环保理念论述了山区公路路线选线的主要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环保性原则、分批修建原则、保护文物原则、最优性原则。通过分析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平面线型设计要点、纵断面线型设计要点和其他设计要点,阐明了公路设计中的平曲线、垂直曲线、组合设计、视觉要点和气候要点,及其对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山区公路生态路线选择的方法和步骤。
目的:观察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25例中重度UC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均使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30 min内输注完毕,第0、2、6周分别给药1次(300 mg),以诱导临床症状缓解;之后每8周相同剂量给药1次。治疗周期为22周,共给药5次。治疗第0周与第22周,检测血清C反应蛋
目前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本体论。受到企业资源、其他理论、企业家认同、业界知晓度和传统技术的限制,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应用困难。企业营销传播形式的割裂成为制约企业实践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障碍之一。顺应新媒体时代现实与虚拟融合的机遇,品牌接触点管理能够发挥整合的力量,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在对品牌接触点管理时,可以采用“重新定义传播渠道”、“梳理品牌接触点”、“管理品牌接触
探索林下植被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桂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天然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研究了8个县市蚬木天然成熟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异及其对土壤、地形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林下植被中灌
根据刑法学研究被害人问题,需要研究刑法学对被害人的定义、被害人在犯罪理论中的地位和在刑罚理论中被害人因素形成的影响等问题,既要依法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又要考虑被害人存有过错对犯罪人刑罚裁量的影响,体现了我国《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做到公正刑事司法。
目的:研究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中的糖苷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臭牡丹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D-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臭牡丹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田蓟苷(2)、香叶木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