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已步入知天命之年,鬓角已开始泛白。老式工作服外衣里,常穿着一件衣领磨损发毛的浅色衬衣。普通的相貌,朴实的气质。他叫陈才,是云南发明协会的一名会员。他曾经是云南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工人,拥有7项国家专利。他有一个梦想,他想用自己的发明改变世界,让世界更美好。
梦想
2004年5月14日,是陈才印象中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在耗费十年心血,历经多次实验后,推出“飞机新升力装置及可变装置”这一重大发明,在国家专利局备案一年之后,这天正式获得发明初审合格通知书。
据业内人士预言:此发明一旦实现并投入使用,无疑将对世界飞机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
“飞机新升力装置及可变装置”发明的大体轮廓是:发明人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利用飞行器飞行的气流压差,在保持现有飞机完整的各技术系统前提下,只是在飞机的机翼和上部机身上,增加一种类似于弯曲的气流通道新升力装置。这种装置不改变现有飞机完整形态,易制造、易改装、成本低,直接将装置附带安装在飞机上使用,不需耗费燃油和新增其他动力。
实现这一发明的重大价值在于:从发明设计理论上讲,它能把现有飞机升力提高4~5倍,飞机起飞降落时间可缩短到现有的三分之一左右,机场跑道可缩短约70%,从而使机场容量大增。
它还可以从整体上改善现有飞机的安全系数。它可以根据飞机在飞行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飞行气候、气流状态,控制飞机其升力的大小,实现某定型新升力装置从最大值到最小值的可控调节,从而使飞行更为稳定。
代价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刚40岁出头的陈才,1994年就响应单位号召光荣地退休下岗了。从此成为_名“民间发明家”,在科学发明的道路上历尽艰辛。
为了查阅一个数据,为了一个小小的实验,他通宵达旦地埋头钻研。有的资料和制作材料在云南难以找到,他只能花钱到上海或北京采购。在北京,他冒着寒风睡过地铁口或火车站广场。为了生活与发明,他到处打工,当电焊工,安装广告牌,搞过装修,掏过厕所,四处沿街叫卖。
在家庭生活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时候,他与妻子开始闹别扭,后来离了婚。陈才说,妻子是爱他的,也是理解他的,但不堪忍受他怪癖的发明爱好和花钱只搞来一纸专利的行为,陈才为此黯然神伤。
陈才居无定所,前些年漂泊在亲友、工友、朋友之间,直到几年前才在下马村租了一间低价房。为节省开支,他常常花一两元钱购买一大包劣质饼干,多年未添置一件新衣。
一次,他趁天黑到一菜场去买“便宜”,碰上一位急于回家的卖菜农民,只要了他两元钱,就把剩下的18公斤萝卜给了他。他高兴极了,像中了一次大奖,把萝卜全部做成了萝卜干,当菜吃了半年。
还有一次,他骑着一辆破旧的单车,跑遍昆明,寻找他试验所需的一种金属材料,突感眼前一黑,栽倒在地。医生一查,低血糖。
陈才也遇到过“发财”的机会。1998年,陈才带上他的竹木塑胶合板发明,与一位老板谈妥以十万元转让发明。眼看自己的发明即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可以为自己换来一些急需的资金,陈才万分高兴。哪知这位老板弃约毁誉,没有付给陈才一分钱就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赚了大钱。陈才为此懊悔不迭。
期待
“飞机新升力装置及可变置”发明,需要上百万元做风洞实验。他频频出击“招商引资”,但失望太于希望。他用信函和电话方式联系了大部分中国飞机制造商,得到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请把资料寄来!
陈才怎能忘记竹木塑胶合板专利转让的“伤痛”?他显得矛盾而又无奈。
2004年春季的一个阴雨天。陈才的发明终于引来昆明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的关注。在官渡区双桥村一场实验演示即将开始。陈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恭敬地把豪华轿车中走下的客人迎进一间出租房内。可当他拿出实验保密协议时,对方脸色阴沉,说:“干什么?”然后转身就走了。
去年,一次中国企业家西部论坛在弥勒举办,陈才赶往会场,却因买不起入场票被拒之门外,有幸的是一位好心记者把他带了进去,可他刚散发了几张发明宣传单,便被保安发现,“请”出了会场。他期盼着天降贵人鼎力相助,可这一次又落空了。
现在,陈才的眼睛凹陷得愈来愈深了。他恍若梦中,有时感到老之将至,不禁潸然垂泪;有时深感报国无门,只有一声叹息。他搞发明近20年,成果有十几项,其中几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后,他放弃了。对已获得的7项国家发明专利,全部捐献给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他虽然一身的疲惫,但仍继续着他的实验,酝酿着新的突破。
梦想
2004年5月14日,是陈才印象中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在耗费十年心血,历经多次实验后,推出“飞机新升力装置及可变装置”这一重大发明,在国家专利局备案一年之后,这天正式获得发明初审合格通知书。
据业内人士预言:此发明一旦实现并投入使用,无疑将对世界飞机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
“飞机新升力装置及可变装置”发明的大体轮廓是:发明人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利用飞行器飞行的气流压差,在保持现有飞机完整的各技术系统前提下,只是在飞机的机翼和上部机身上,增加一种类似于弯曲的气流通道新升力装置。这种装置不改变现有飞机完整形态,易制造、易改装、成本低,直接将装置附带安装在飞机上使用,不需耗费燃油和新增其他动力。
实现这一发明的重大价值在于:从发明设计理论上讲,它能把现有飞机升力提高4~5倍,飞机起飞降落时间可缩短到现有的三分之一左右,机场跑道可缩短约70%,从而使机场容量大增。
它还可以从整体上改善现有飞机的安全系数。它可以根据飞机在飞行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飞行气候、气流状态,控制飞机其升力的大小,实现某定型新升力装置从最大值到最小值的可控调节,从而使飞行更为稳定。
代价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刚40岁出头的陈才,1994年就响应单位号召光荣地退休下岗了。从此成为_名“民间发明家”,在科学发明的道路上历尽艰辛。
为了查阅一个数据,为了一个小小的实验,他通宵达旦地埋头钻研。有的资料和制作材料在云南难以找到,他只能花钱到上海或北京采购。在北京,他冒着寒风睡过地铁口或火车站广场。为了生活与发明,他到处打工,当电焊工,安装广告牌,搞过装修,掏过厕所,四处沿街叫卖。
在家庭生活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时候,他与妻子开始闹别扭,后来离了婚。陈才说,妻子是爱他的,也是理解他的,但不堪忍受他怪癖的发明爱好和花钱只搞来一纸专利的行为,陈才为此黯然神伤。
陈才居无定所,前些年漂泊在亲友、工友、朋友之间,直到几年前才在下马村租了一间低价房。为节省开支,他常常花一两元钱购买一大包劣质饼干,多年未添置一件新衣。
一次,他趁天黑到一菜场去买“便宜”,碰上一位急于回家的卖菜农民,只要了他两元钱,就把剩下的18公斤萝卜给了他。他高兴极了,像中了一次大奖,把萝卜全部做成了萝卜干,当菜吃了半年。
还有一次,他骑着一辆破旧的单车,跑遍昆明,寻找他试验所需的一种金属材料,突感眼前一黑,栽倒在地。医生一查,低血糖。
陈才也遇到过“发财”的机会。1998年,陈才带上他的竹木塑胶合板发明,与一位老板谈妥以十万元转让发明。眼看自己的发明即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可以为自己换来一些急需的资金,陈才万分高兴。哪知这位老板弃约毁誉,没有付给陈才一分钱就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赚了大钱。陈才为此懊悔不迭。
期待
“飞机新升力装置及可变置”发明,需要上百万元做风洞实验。他频频出击“招商引资”,但失望太于希望。他用信函和电话方式联系了大部分中国飞机制造商,得到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请把资料寄来!
陈才怎能忘记竹木塑胶合板专利转让的“伤痛”?他显得矛盾而又无奈。
2004年春季的一个阴雨天。陈才的发明终于引来昆明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的关注。在官渡区双桥村一场实验演示即将开始。陈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恭敬地把豪华轿车中走下的客人迎进一间出租房内。可当他拿出实验保密协议时,对方脸色阴沉,说:“干什么?”然后转身就走了。
去年,一次中国企业家西部论坛在弥勒举办,陈才赶往会场,却因买不起入场票被拒之门外,有幸的是一位好心记者把他带了进去,可他刚散发了几张发明宣传单,便被保安发现,“请”出了会场。他期盼着天降贵人鼎力相助,可这一次又落空了。
现在,陈才的眼睛凹陷得愈来愈深了。他恍若梦中,有时感到老之将至,不禁潸然垂泪;有时深感报国无门,只有一声叹息。他搞发明近20年,成果有十几项,其中几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后,他放弃了。对已获得的7项国家发明专利,全部捐献给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他虽然一身的疲惫,但仍继续着他的实验,酝酿着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