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更显落后。从杭州图书馆对乞丐也要免费开放的新举措,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热爱读书的良好风尚。愿更多的图书馆都能学习杭州图书馆,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
关键词:中国年人均读书;杭州图书馆;乞丐拾荒者;免费开放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的53.9%上升了1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这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更显落后。
54.9%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与4.39本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从我们自己的发展历程来看,在1999年,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曾高达60.4%,此后多年,与大踏步前进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反,我们的阅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退趋势,2005年竟跌破50%,仅为48.7%。近两年,虽然国民图书阅读率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态势,但与十多年前相比,也只能算是低位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是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口稀少、建国时间很短的国家,至今已经拥有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阅读水准仍然较低。
与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持续低位徘徊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国如今出版图书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拥有如此庞大的图书出版量,当下中国人却很少读书,这到底是为什么?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问及受访者不读书的原因时,获选率最高的选项是“工作忙,没时间”(42.8%),其次是“没有读书习惯”(35.8%)。其他选择较多的选项还有:看电视多、不知道读什么、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等。
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功利性阅读倾向,也成为阻碍中国人读书的深层次因素。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书籍也占了很大比重。有些专家曾忧虑地指出,时下,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悄然流行,非“有用”的书不读,而“有用”的定义变得非常狭窄。这种功利性阅读的泛滥将会成为未来国民阅读的“敌人”。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许多国家已经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对此,我国也应该尽快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成立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设立国家阅读节、加强各级图书馆建设、开展各类读书活动等,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提升国人的阅读水平。同时也更呼唤着在中华大地上良好的读书风气的形成。
可喜的是,我们国家一些图书界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他们以自己的点点努力,在努力推动着中华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杭州市图书馆从2003年起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但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则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近年来,馆长楮树青的这句话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5000多次,光评论就达到1200多条。不少博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乞丐和拾荒者能进入图书馆读书吗?也许有人会十分惊讶地说:“图书馆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圣洁的领地,那窗明几净的大厅,怎么能让那些脏兮兮的人进来呢?该不会是来偷书吧?”
然而,更多的人盛赞道:“这是为数不多温馨的事情,而且这才是让我们铭记在心的善举。”“尊重众生平等,才是真的进入成熟社会。这馆长值得尊敬。”“做得好,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太阳不会因为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杭州真是一个美好城市。风景与人文以及生活的情趣,北京上海都比不了。”
据悉,杭州市图书馆的老馆在浣纱路上,由于地处市中心,经常会有乞丐、拾荒者前来馆里阅读、休息。而建在解放东路上的新馆由于周围建筑工地较多,常常会有民工进来阅读。 杭州图书馆的底限是,只要你的穿着和举止不是特别出格,比如赤膊或大声喧哗,你都可以免费在这里看书、休息、听音乐甚至会朋友。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查阅文献的地方,它更应该是一个让市民自由穿行的空间。而这部分相对底层的人,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这样的空间。
近年来的事实证明,免费开放了这么多年,杭州图书光的工作人员感觉到,一些拾荒者和流浪汉的素质一点都不差,他们经常会在看书前主动洗手,甚至有些人读的书报层次比普通读者都高。
图书馆对乞丐免费开放,事实上这也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正如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从中国人均年读书只有一本,再联想到杭州图书馆对乞丐也要免费开放的新举措,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热爱读书的良好风尚,正风起于青萍之末。事实上,曾经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吸取知识营养后来成大器的边缘人,大有人在。开国领袖毛泽东当年作为举目无亲的农村少年,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发奋自修,后来又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可以说在图书馆的中所学到的知识,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当今,复旦大学破格录取38岁三轮车夫蔡伟读博士,何曾不正是在图书馆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谁又敢保证,进入杭州图书馆的所谓“卑贱者”,未来不能出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图书馆则是读书人的不可缺少的知识殿堂。也正如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言,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愿更多的图书馆都能学习杭州图书馆,向所有人,甚至是乞丐和拾荒者无条件免费开放,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则整个中华民族都成为象犹太人这样热爱读书的国民,距离实现伟大复兴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陆嘉宁,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免费开放被称赞[N],青年时报,2011-01-19
[2]李昊 ,犹太人成功秘诀[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
[3]吴晞.阅读,请到图书馆来[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05)
关键词:中国年人均读书;杭州图书馆;乞丐拾荒者;免费开放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的53.9%上升了1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这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更显落后。
54.9%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与4.39本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从我们自己的发展历程来看,在1999年,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曾高达60.4%,此后多年,与大踏步前进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反,我们的阅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退趋势,2005年竟跌破50%,仅为48.7%。近两年,虽然国民图书阅读率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态势,但与十多年前相比,也只能算是低位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是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口稀少、建国时间很短的国家,至今已经拥有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阅读水准仍然较低。
与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持续低位徘徊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国如今出版图书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拥有如此庞大的图书出版量,当下中国人却很少读书,这到底是为什么?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问及受访者不读书的原因时,获选率最高的选项是“工作忙,没时间”(42.8%),其次是“没有读书习惯”(35.8%)。其他选择较多的选项还有:看电视多、不知道读什么、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等。
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功利性阅读倾向,也成为阻碍中国人读书的深层次因素。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书籍也占了很大比重。有些专家曾忧虑地指出,时下,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悄然流行,非“有用”的书不读,而“有用”的定义变得非常狭窄。这种功利性阅读的泛滥将会成为未来国民阅读的“敌人”。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许多国家已经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对此,我国也应该尽快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成立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设立国家阅读节、加强各级图书馆建设、开展各类读书活动等,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提升国人的阅读水平。同时也更呼唤着在中华大地上良好的读书风气的形成。
可喜的是,我们国家一些图书界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他们以自己的点点努力,在努力推动着中华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杭州市图书馆从2003年起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但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则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近年来,馆长楮树青的这句话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5000多次,光评论就达到1200多条。不少博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乞丐和拾荒者能进入图书馆读书吗?也许有人会十分惊讶地说:“图书馆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圣洁的领地,那窗明几净的大厅,怎么能让那些脏兮兮的人进来呢?该不会是来偷书吧?”
然而,更多的人盛赞道:“这是为数不多温馨的事情,而且这才是让我们铭记在心的善举。”“尊重众生平等,才是真的进入成熟社会。这馆长值得尊敬。”“做得好,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太阳不会因为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杭州真是一个美好城市。风景与人文以及生活的情趣,北京上海都比不了。”
据悉,杭州市图书馆的老馆在浣纱路上,由于地处市中心,经常会有乞丐、拾荒者前来馆里阅读、休息。而建在解放东路上的新馆由于周围建筑工地较多,常常会有民工进来阅读。 杭州图书馆的底限是,只要你的穿着和举止不是特别出格,比如赤膊或大声喧哗,你都可以免费在这里看书、休息、听音乐甚至会朋友。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查阅文献的地方,它更应该是一个让市民自由穿行的空间。而这部分相对底层的人,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这样的空间。
近年来的事实证明,免费开放了这么多年,杭州图书光的工作人员感觉到,一些拾荒者和流浪汉的素质一点都不差,他们经常会在看书前主动洗手,甚至有些人读的书报层次比普通读者都高。
图书馆对乞丐免费开放,事实上这也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正如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从中国人均年读书只有一本,再联想到杭州图书馆对乞丐也要免费开放的新举措,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热爱读书的良好风尚,正风起于青萍之末。事实上,曾经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吸取知识营养后来成大器的边缘人,大有人在。开国领袖毛泽东当年作为举目无亲的农村少年,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发奋自修,后来又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可以说在图书馆的中所学到的知识,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当今,复旦大学破格录取38岁三轮车夫蔡伟读博士,何曾不正是在图书馆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谁又敢保证,进入杭州图书馆的所谓“卑贱者”,未来不能出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图书馆则是读书人的不可缺少的知识殿堂。也正如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言,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愿更多的图书馆都能学习杭州图书馆,向所有人,甚至是乞丐和拾荒者无条件免费开放,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则整个中华民族都成为象犹太人这样热爱读书的国民,距离实现伟大复兴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陆嘉宁,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免费开放被称赞[N],青年时报,2011-01-19
[2]李昊 ,犹太人成功秘诀[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
[3]吴晞.阅读,请到图书馆来[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