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去法国留学?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ping121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至今已经过去近百年了。毛泽东作为此一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与参与者,他当时却没有去法国留学,这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1915年,李石曾(详见《留法百年——暨中国留法第一人李石曾先生》)在巴黎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欲吸引中国有志无力的青年来法国“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当时,中国教育界知名人士蔡元培、吴稚晖等在全国各地分别设立分社,为国内有志青年赴法留学做好准备。仅数年时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便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开展起来。
  就在此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的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先生,把“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传回湖南家乡。当时毛泽东刚从湖南一师毕业,他与新民学会的成员研究以后,决定先派蔡和森到北京打前站,看一看具体事宜。蔡和森到北京后,与杨昌济拜访了北大校长蔡元培,随后写信督促毛泽东等邀集志愿留法的同学迅速北上。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乘坐火车离开长沙,奔赴中国的首都——北京,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湖南。到北京,毛泽东和蔡和森住在位于北京东城钟楼后面的豆腐池胡同杨昌济家。杨家是一座三进院的民宅,杨昌济先生住在二进院的北房,女儿杨开慧住在东房,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就住在前院靠院门的南房里。
  时间不长,陆续到京准备赴法的湖南籍青年学子已达50余人,毛泽东起草了一份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联系各处,交有关方面协调,为同学们筹措路费而四处奔走。随后,他又把这些人分别安置在设立于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河北蠡县布里村、长辛店开办的留法预备班里。
  几乎与此同时,毛泽东身边的蔡和森、李维汉准备赴法留学,在离北京不远的天津,一位名叫周恩来的青年做出了留学法国的决定,起航远赴欧洲。在西北的重庆,另一名叫邓希贤(邓小平)的青年,也以勤工俭学的身份开始了法国之旅。毛泽东此时却没有与留法勤工俭学的队伍到达法国,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几点:
  
  第一,经济窘迫的因素
  
  当时,留法勤工俭学虽是以“勤以做工,俭以求学”为目标,但并不是包揽全部留学费用,还需要出国学生自付一些车船费等。并且到了法国,如果学习生活一时没有着落,必须要在一段时间内自给自足。那时的毛泽东,不仅身无分文,而且举债在身,更无法向熟人张口借钱。
  毛泽东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份工作,以解决生活的难题,留法勤工俭学的费用使他觉得“出洋”并不实际。毛泽东当时别说买煤烧炕,就是连买件大衣都成问题,在北京寒冷的冬季,只能七八个人合买一件大衣,轮流穿着。蔡和森离开北京后,他同几个湖南青年一起租住了一间小房,几个人挤在一个炕上,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每当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可见毛泽东当时的生活艰难程度。
  
  第二,需要语言与技能的学习
  
  赴法留学,除去经济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学生要学习法语和一些基本技工技能,以备到法国做好“勤以做工,俭以求学”的先期准备。毛泽东此时无暇顾及法语与技工的学习,虽然留法勤工俭学需要的语言水平不高,但学习要占不短的时间。毛泽东那时正热衷于新闻与哲学的研究,心思并不在法语与技能学习方面。
  再有,当时毛泽东徜徉于北京古城,被古都的古老文化和历史底蕴深深打动,他穿梭于红墙碧瓦,苍松翠柏之间,这似乎与他内心的文化情结心脉相连,毛泽东在北京的风物里,找到了内心的和谐与心灵的寄托。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毛泽东没有去法国留学,也许还有一点,那时毛泽东已经结识了杨开慧,杨开慧是学习新闻的学生,她无意去法国的工厂做工。
  
  第三,推崇自学的主张
  
  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生活虽然捉襟见肘,但他认为自学更为重要。他以为,图书馆里的知识,不必花钱就可以学个够。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送走留法学生后,回到长沙,他说:“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1921年,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随后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不久,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
  毛泽东之所以没有去法国留学,一贯推崇自学的主张和与实际相连的理念,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受海归派观念的影响
  
  毛泽东自幼饱读诗书,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以宽怀的胸襟看待新潮事物。对当时的留学潮,毛泽东也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毛泽东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
  这些都证明,毛泽东的留学观念曾受到西学归来的人的影响。以上醒言警句,对于现今的留学现象,又是多么具有现实意义。
  
  第五,心系故国的苦难与普世情怀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人心中,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期间的苦难,给他们留下的烙印最为深刻。毛泽东没有去法国留学,还有一个关键所在:他并不相信在西方能找到解决他个人以至整个中国前途问题的灵丹妙药。毛泽东把中国看作是一部大书,他要一页一页地去亲身体验,认真解读,融入其中,探根索源。毛泽东后来回忆这一段经历时说:“我觉得我对我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不够,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去法国留学,值得当代人深入探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无论在故国耕耘奋斗的毛泽东,还是在异乡探索救国真理的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人,他们胸怀的都是民族大博爱,拳拳赤子心。
其他文献
2007年9月14日下午,俄罗斯黑海之滨索契市总统别墅,风和日丽。我有幸与30名外国学者一起,与普京总统共进午餐,听他就俄罗斯内外政策问题发表高见。    这是一年一度的瓦尔代论坛最精彩的节目。去年普京用了3小时与学者交流。今年他肯给我们多少时间?上午,在莫斯科飞往索契的专机上,西方学者用白兰地酒打赌,看普京今年同学者会见的时间是否会超过去年。  仅有的两位中国学者,上海的冯绍雷先生和我,没顾得上
王介非王介非 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院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委员,上海市母婴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擅长重症肝炎(肝衰竭)等疑难危重肝病的救治,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管理,以及孕产妇肝病的诊治。病例一:孕前检查,发现丙肝病毒感染  小芹夫妻俩结婚三年了,打算要个宝宝,于是便去医院进行孕前检查。意想不到的是,小芹的体检报告提示她感染了丙肝病毒。她苦思冥
谁黑了黑人司机    在美国,有些现象看起来好像可以用种族偏见来解释,实际上却不完全如此。就说吧,出租车司机就尽力避免搭载非洲裔美国人,这基本成了常识,没人惊讶;但是《耶鲁法律杂志》做的一个调查表明,黑人出租车司机本身也因为自己的肤色受到了小费上的不公平待遇:黑人司机收到的小费额一般不到白人司机的1/3。乘客对于白人司机的服务总是更愿意“倾囊相助”,而对黑人司机更有可能“锱铢必较”。不仅是白人给(
“公民国家”是中国崛起逻辑的核心概念。在“公民国家”语境中,主权国家诞生后,“民族”概念就转化成一个文化的而非政治的概念。从法权的角度分析,在国家主权确定的条件下,“民族分裂”已不能准确地表述“分裂国家”的含义。因为民族分合在这时已不是一个法权或者主权再造的过程,而是一个文化再造的过程。比如今天你可以说自己是汉族,明天你也可说自己是其他民族,这里只形成了新的文化类型,并不触及法律;但说你不是中国公
沾前任的光,受邀走访布须曼村庄    我上任后不久,博茨瓦纳通讯和科技部长文松来使馆见我,说她选区内的巴萨瓦人(国际通常译为布须曼人,下统称为布须曼人)处境艰难,我前任的几位大使先后资助15万普拉(1普拉目前相当于1.1元人民币),帮助他们盖了些小房子。“你去看看。我解决不了他们所有人的居住问题,但解决一个是一个,前任中国大使帮了我不小的忙。”  我一听明白了,前任做的好事,给我的脸上添了彩。当然
中医辨治“红冻”“白冻”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中医“泄泻”“痢疾”和“肠瓣”等病范畴。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俗称“果冻”便),同时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通常将果凍样脓血分为“红;东”和“白冻”两类。大肠湿热或寒热错杂者,便下黏液脓血,为“红冻”,治疗宜清热化湿、调气行血或温中补虚、清热化
这是一个世俗的伊拉克的终结,和一个宗教化的伊拉克的强化;还将是一个统一的伊拉克的终结,和一个分裂的伊拉克的强化。    经过长达近一年多的审判,备受关注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犯罪案终于尘埃落定,伊拉克高等法庭于11月5日裁定萨达姆违反人权罪,被判绞刑。此一宣判无疑表明,萨达姆时代在伊拉克已告彻底终结,伊拉克人正在迎来一个不受萨达姆影响的新时代。然而,这一时代对伊拉克人来说,又未必充满乐观和希望。  
克里姆林宫的公主中,没有一个当上国王的。不仅是因为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从无王位世袭一说,另外身为“克里姆林宫儿女”也未必是一种幸福。      苏联历届领导人并非都爱他们的妻子,但是全都爱他们的儿女。至于说苏联时期那些世界1/6土地的统治者,对于作为人之常情的爱往往讳莫如深,那又另当别论。普通百姓对于领袖们的私生活,几乎是一无所知。    “斯大林开始称他女儿为女主人,并吩咐她给他发命令。”   
身处异邦,因为那些不期而然的遭遇,心始终警觉、敞开着。随时准备开始惊异,开始深思,开始感动。然后思维在震撼中沉浸,在那一瞬间静止,只能把细细的追索留给此后一次次的回味。  即使在回到中国的一年后,我都忘不了在纽约的中国城见到孔子塑像的刹那间的感觉。总会在某个时候,再突然无端地回味那时的惊诧:中国的历史竟然在他国保存完好。       在中国城,我们再也不用费力地去证明历史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城
“9·11”事件五周年,许多人禁不住要当年制造惊天大案的本·拉登如今身在何美国为什么抓不住本·拉登?  美国曾开出2500万美元重金悬赏,结果至今还没有出现要钱不要命的人。谁都知道,得罪拉登几乎等于死路一条。  其实,如果真的知道拉登藏在哪里,抓住他并不困难。关于他的藏匿地点,有各色各样的说法。最为反恐专家认可的,是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位于巴方一侧一个叫瓦济里斯坦的地方,普什图族的聚居地。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