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全校诵读活动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把教师参与经典诵读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之中,使之成为校本培训的重要载体,拉开了教师参与经典诵读的校本研修帷幕。
一、多方备齐诵读教材,让教师手中有经典
读本是诵读之根本,我们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教师手中有经典可读。一是学生诵读的经典读物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等,学校为教师每人购置一套。二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师自编《年级经典古训集》,其做法是年级组长组织本教研组成员广泛收集经史子集中的经典名句,然后汇集分类整理编订成册,印发人手一份。如,五年级组编制的《五年级经典古训集》共计4676字,涉及条目59个,图文结合,附上出处、释义和解读。三是每位教师自己预备一本摘抄经典诗文锦句的笔记本,每学期都按一定数量抄录经典名篇名句,并写上读经心得体会。
二、诵读追求量变进而质变,让教师心中有经典
对教师诵读经典,学校在量与质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诵读方面,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经典名篇前自己首先熟练背诵,老师在校本课程的诵经时间内与学生一同背诵。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定量定篇背诵的抽查。在抄录方面,学校将教师的诵经笔记纳入校本培训的测评之中。教师每人每学期撰写不少于5篇读书笔记,包括诵经笔记,并将诵经笔记本的检查和教师教案的检查列入常规检查范畴。如今,学校每位教师已经抄录经典名句平均80句段以上,并撰写相关心得笔记。抄录、背诵、写心得,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因此,学校在教研活动中特别安排“引经据典说课评课”活动,要求老师评课说课除引用教育教学的名言警句外,尽可能适当地引用经典诗文名句以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主题研讨课活动中融入经典诵读元素,如设立“古诗教学中如何体现古诗文的韵律美”的研讨主题,使经典的元素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诵读与活动结合,让教师们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经典
学校将多种活动与诵读经典融合起来,使老师们更灵活地富于创造性地引领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如,在获国家级德育范例一等奖的《小主人乡村体验周》活动设计中,老师们就把学生们观览农村的田园风光与诵读经典的田园古诗结合起来,把参与田间耕作与学习体会有关的“悯农诗”结合起来。结合传统节日,我们组织师生参与“诵读经典诗文,共建和谐社区”活动。2008年春节期间,学校组织了一千多人次参与活动,师生办主题手抄报近千份,收集春联数千副,还有不少老师为群众代撰代写春联。我校的“双积累 两结合”作文教学实验是自治区级著名课题,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引经据典、增强文采的实验研究,老师在批改学生的日记和作文时也不时地引经据典,使得师生积累的经典名句相映成趣。
四、深入进行校本培训,让教师不断充实加厚经典文化底蕴
在引导教师诵读经典中,我们特别注意打造经典诗文诵读方面的骨干教师队伍,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为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为此。我校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做好对教师的专业引领。“送出去”就是送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区诗联知识培训学习和总课题组举办的交流研讨活动;“请进来”就是邀请黄亢美等知名专家为广大教师作诗联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在校内,我们组织了校级的诗联知识培训和小竞赛活动。通过这样的校本培训,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经过两年的实施,我校教师诵读经典效果显著。2008年元月在柳州市举行的全区校本培训工作总结会上,我校应邀与会,刘芳、粟燕燕等9位教师代表,向与会专家和领导作了课改理论、经典名句积累和运用的现场展示。这9位教师对经典名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的功夫和表现出的良好素质,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领导和与会代表的一致称赞。2007年11月在桂林市举行的“全区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及诗联知识抢答赛”中,我校派出的黄其凤、刘芳、粟燕燕三位老师表现不俗,荣获二等奖。鉴于我校经典诵读的显著成效,自治区“经典诵读”总课题组今年四月下旬在我县举办现场会,我校教师的书画作品以及大量第一手的诵读材料向来自全区的领导、专家和教师作了现场展示;9位教师和8位学生代表联袂登台接受总课题组专家现场对诵读和表述的检查;易宁、潘兆元两位老师合作诵读《滕王阁序》在此次古诗文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此外,我校组织广大教师和学生参加了两届全区诗联擂台赛,37名参赛教师共撰写了一百多首(副)诗联,其中获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12人次、三等奖28人次,学校也因此被评为诵读经典诗文的先进单位。
责编 李景和
一、多方备齐诵读教材,让教师手中有经典
读本是诵读之根本,我们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教师手中有经典可读。一是学生诵读的经典读物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等,学校为教师每人购置一套。二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师自编《年级经典古训集》,其做法是年级组长组织本教研组成员广泛收集经史子集中的经典名句,然后汇集分类整理编订成册,印发人手一份。如,五年级组编制的《五年级经典古训集》共计4676字,涉及条目59个,图文结合,附上出处、释义和解读。三是每位教师自己预备一本摘抄经典诗文锦句的笔记本,每学期都按一定数量抄录经典名篇名句,并写上读经心得体会。
二、诵读追求量变进而质变,让教师心中有经典
对教师诵读经典,学校在量与质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诵读方面,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经典名篇前自己首先熟练背诵,老师在校本课程的诵经时间内与学生一同背诵。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定量定篇背诵的抽查。在抄录方面,学校将教师的诵经笔记纳入校本培训的测评之中。教师每人每学期撰写不少于5篇读书笔记,包括诵经笔记,并将诵经笔记本的检查和教师教案的检查列入常规检查范畴。如今,学校每位教师已经抄录经典名句平均80句段以上,并撰写相关心得笔记。抄录、背诵、写心得,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因此,学校在教研活动中特别安排“引经据典说课评课”活动,要求老师评课说课除引用教育教学的名言警句外,尽可能适当地引用经典诗文名句以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主题研讨课活动中融入经典诵读元素,如设立“古诗教学中如何体现古诗文的韵律美”的研讨主题,使经典的元素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诵读与活动结合,让教师们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经典
学校将多种活动与诵读经典融合起来,使老师们更灵活地富于创造性地引领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如,在获国家级德育范例一等奖的《小主人乡村体验周》活动设计中,老师们就把学生们观览农村的田园风光与诵读经典的田园古诗结合起来,把参与田间耕作与学习体会有关的“悯农诗”结合起来。结合传统节日,我们组织师生参与“诵读经典诗文,共建和谐社区”活动。2008年春节期间,学校组织了一千多人次参与活动,师生办主题手抄报近千份,收集春联数千副,还有不少老师为群众代撰代写春联。我校的“双积累 两结合”作文教学实验是自治区级著名课题,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引经据典、增强文采的实验研究,老师在批改学生的日记和作文时也不时地引经据典,使得师生积累的经典名句相映成趣。
四、深入进行校本培训,让教师不断充实加厚经典文化底蕴
在引导教师诵读经典中,我们特别注意打造经典诗文诵读方面的骨干教师队伍,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为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为此。我校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做好对教师的专业引领。“送出去”就是送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区诗联知识培训学习和总课题组举办的交流研讨活动;“请进来”就是邀请黄亢美等知名专家为广大教师作诗联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在校内,我们组织了校级的诗联知识培训和小竞赛活动。通过这样的校本培训,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经过两年的实施,我校教师诵读经典效果显著。2008年元月在柳州市举行的全区校本培训工作总结会上,我校应邀与会,刘芳、粟燕燕等9位教师代表,向与会专家和领导作了课改理论、经典名句积累和运用的现场展示。这9位教师对经典名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的功夫和表现出的良好素质,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领导和与会代表的一致称赞。2007年11月在桂林市举行的“全区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及诗联知识抢答赛”中,我校派出的黄其凤、刘芳、粟燕燕三位老师表现不俗,荣获二等奖。鉴于我校经典诵读的显著成效,自治区“经典诵读”总课题组今年四月下旬在我县举办现场会,我校教师的书画作品以及大量第一手的诵读材料向来自全区的领导、专家和教师作了现场展示;9位教师和8位学生代表联袂登台接受总课题组专家现场对诵读和表述的检查;易宁、潘兆元两位老师合作诵读《滕王阁序》在此次古诗文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此外,我校组织广大教师和学生参加了两届全区诗联擂台赛,37名参赛教师共撰写了一百多首(副)诗联,其中获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12人次、三等奖28人次,学校也因此被评为诵读经典诗文的先进单位。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