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中国现代艺术体系

来源 :美术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以来才得以逐渐形成的“艺术世界”以及“现代艺术体系”中,美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要性.在由各种主要艺术门类所构成的艺术体系中,我们以往如何安排“美术”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范式:第一种范式,不是将“美术”视为一种“基本艺术门类”,而是将“美术”中所包括的绘画、雕塑、建筑艺术(有时可能还会包括工艺美术乃至书法、摄影艺术)分别视为艺术的基本门类;第二种范式,则是将“美术”视为一种“基本艺术门类”,将它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其他基本艺术门类相并列,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则降格为基本门类次一级的艺术类别.本文试图阐明这两种理论范式产生的机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其他文献
永乐宫壁画作为道教艺术的代表,其绘制技法和神祗布局堪称中国寺观壁画艺术的典范.在永乐宫最早规划营建的三座殿堂中,三清殿与重阳殿都绘有朝元图式,凸显了全真教对朝元主题的重视程度.本文围绕永乐宫的朝元图像,对其整体布局和核心殿堂三清殿中三清塑像及壁画主尊的布局理念做出探讨,认为永乐宫三座主要殿堂的神祗布局不唯体现道教斋醮活动,更是为了满足全真教徒列队朝元的愿望.其中三清殿内塑像和壁画神祗的排布,系按照九宫八卦(后天八卦)理念,遵循天地运行规律而来.
风俗画,是一种描绘社会生活和习俗的人物画.风俗画在南宋不仅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发展高峰.画面从神圣化转向平民化,从教化内容转向人世百态,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造型上趋于自然写实,重视笔法情趣,构图形式上也有多种多样的变化,这种日趋开放的绘画观,对明清的版画插图,乃至近代绘画都有深刻影响.同时,在画面的表达上不仅有人物,山水、花鸟等种种元素也参与其中.
本文将围绕古典艺术的概念展开讨论,论述的方法将聚集于历史上的批判视角以及艺术家个人创作对古典艺术概念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从正面描述古典艺术和从反面论述偏离古典性的方式来丰富对于古典艺术的认知.本文试图还原古典艺术在历史中演化的丰富内涵,还原西方古典艺术的内在法则和真实原则.
“挪用”导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符号并置于同一语境之中,当代艺术人类学因此获得了新动力.“挪用”作为当代艺术人类学的关键词之一,其折射出一系列重要议题——后殖民批判、跨文化交流、民族身份认同、本土知识再建构等.我们发现,在当代的博物馆和艺术的语境中,“挪用”一方面是持续的后殖民反思路径,另一方面是当代跨文化批判的方法论.透过“挪用”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本文以民间艺术和图画书的对话与融合为切入点,在图像叙事视域下以国内出版的优秀图画书为语料,从儿童本位出发,着重探析图画书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吸收与继承,以及对民间艺术形式、符号的开掘与运用,从整体到细节,探寻图画书借用民间艺术“以图演事”的多种可行途径,传递符合当代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文化认同.
建党百年间的红色图像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红色美术的发展启蒙时期,这一时期作品的叙事主题集中在批判揭露旧社会的现实,鼓舞民众参与革命.第二个时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色美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美术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这一时期的叙事主题是歌颂赞扬共和国成立与建设进程中的伟大人物形象与伟大事件.第三个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后,红色美术重新阐释现实主义叙事方法,作为社会主义主流美术的意识形态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