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时不仅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而且更要充分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检测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确、深入地解
读文本,为落实教学目标搭建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
一、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十项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二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喜欢站起来朗读或回答问题,很少有腼腆感,教师应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开口朗读、说话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要有系统地循序渐进,还要每一阶段都突出训练重点。一年级上学期,一般要求学生读得正确;一年级下学期,要求学生在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能读得流利,句逗分明。所谓正确,即字音读得标准,词句读得准确。就是要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要字字句句入目;
声音响亮、柔和。所谓流利,就是能够一句一句读清楚,读起来能够断句,句逗分清,边读边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求能在一年级的基础上,流利地、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掌握声调高低、快慢、逻辑重音、停顿等,并能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适当的语气感情。当学生读的字音不准,语气、声调、重音、停顿、感情不恰当时,教师要示范指导,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三年级以后,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要继续训练。一、二年级也要求默读,但是不作为训练重点。
二、中年段的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从三年级开始应注重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用法,掌握略读的基本要领及正确的阅读方法。四年级应让阅读教学承担它理应承担的从读到写的任务,这样对学生读写的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感悟、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把好词佳句抄写在笔记本上,开展连词成句的训练,甚至把一些优美语句和经典文章背下来。同时,扩大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既能拓宽阅读视野,丰富人文底蕴,又能夯实作文基础,做到“厚积薄发”。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指出阅读的要求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出阅读教学必须要承载作文指导功能。在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要结合课文渗透表达方法,把积累和作文接通;要从读学写,学习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是不可能完全靠自己悟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领会,并不断指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高年级阅读要注意“阅读链接”,做到“物尽其用”
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共安排了17个“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拓展阅读。引导师生配合进行拓展性阅读,让学生同时描写同一事物或同一件事情,看看采取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知道选取的角度不同。写法也就不同,所以学生自己一定要去阅读、感受、对比,这样才能在方法上得到启示。
当然,每个阅读链接的属性和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可能同时兼有几种用途,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自主阅读、感受、思考、交流,从中获得启示、习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点拨、引导、带领学生渐渐学会读书的方法,并使之形成能力,化为习惯,千万不可用标准答案取代学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语文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阅读教学又是其重中之重,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读文本,为落实教学目标搭建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
一、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十项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二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喜欢站起来朗读或回答问题,很少有腼腆感,教师应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开口朗读、说话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要有系统地循序渐进,还要每一阶段都突出训练重点。一年级上学期,一般要求学生读得正确;一年级下学期,要求学生在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能读得流利,句逗分明。所谓正确,即字音读得标准,词句读得准确。就是要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要字字句句入目;
声音响亮、柔和。所谓流利,就是能够一句一句读清楚,读起来能够断句,句逗分清,边读边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求能在一年级的基础上,流利地、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掌握声调高低、快慢、逻辑重音、停顿等,并能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适当的语气感情。当学生读的字音不准,语气、声调、重音、停顿、感情不恰当时,教师要示范指导,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三年级以后,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要继续训练。一、二年级也要求默读,但是不作为训练重点。
二、中年段的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从三年级开始应注重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用法,掌握略读的基本要领及正确的阅读方法。四年级应让阅读教学承担它理应承担的从读到写的任务,这样对学生读写的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感悟、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把好词佳句抄写在笔记本上,开展连词成句的训练,甚至把一些优美语句和经典文章背下来。同时,扩大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既能拓宽阅读视野,丰富人文底蕴,又能夯实作文基础,做到“厚积薄发”。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指出阅读的要求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出阅读教学必须要承载作文指导功能。在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要结合课文渗透表达方法,把积累和作文接通;要从读学写,学习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是不可能完全靠自己悟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领会,并不断指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高年级阅读要注意“阅读链接”,做到“物尽其用”
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共安排了17个“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拓展阅读。引导师生配合进行拓展性阅读,让学生同时描写同一事物或同一件事情,看看采取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知道选取的角度不同。写法也就不同,所以学生自己一定要去阅读、感受、对比,这样才能在方法上得到启示。
当然,每个阅读链接的属性和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可能同时兼有几种用途,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自主阅读、感受、思考、交流,从中获得启示、习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点拨、引导、带领学生渐渐学会读书的方法,并使之形成能力,化为习惯,千万不可用标准答案取代学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语文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阅读教学又是其重中之重,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