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1株新欧文氏属菌的分离及溶磷特性

来源 :环境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p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开发适于使用的微生物磷肥,该研究从库布齐沙漠根际土中筛选了1株高效溶磷细菌,命名为GY35.根据菌株的16SrRNA基因分析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GY35鉴定为欧文氏属(Erwinia)细菌.研究表明,菌株GY35的溶磷能力与其产生葡萄糖酸导致pH降低呈正相关.在NBRIP培养基中按1%的量接种GY35,24h后培养基中的葡萄糖酸浓度升高到33.5 mg/L、pH降低至3.5,可溶性磷浓度达到363.9 mg/L,菌体数量达1.0×109 CFU/mL.菌株GY35溶磷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5~7.0,在碱性条件下的溶磷效率高于酸性条件.接种菌株GY35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提高了15.1%,植物产量提高了30.7%.
其他文献
黄鳝喜静,水生植物可为其提供很好的隐蔽场所;黄鳝喜净,水生植物根系能很好地清洁其栖息场所;黄鳝喜荤,水生植物能吸引小鱼、小虾、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为其提供优质的饵料。因此,在自然界中黄鳝喜欢生活在水生植物根系发达的河道、河渠进排水口处,这也是水稻田黄鳝多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黄鳝养殖模式大多离不开水生植物,开展不同水生植物对黄鳝养成效果对比试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洲鲥的人工规模化养殖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美洲鲥“出水即死”“触鳞必死”的习性,增大了养殖难度,部分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事故频发,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笔者就自己研究的温室大棚土池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池塘以及大棚的构造池塘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土池,深2.5~3米,面积2.5亩。池塘底部一端设有排水口,另一端打一眼40米的深井。池底向设有排水口的一端稍微倾斜,方便排水。池内配备1.5千瓦微孔增氧机和1.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各1台。
鳜鱼是我国名贵淡水养殖品种,江浙地区是我国鳜鱼主养区之一,养殖面积及产量逐年增长。由于鳜鱼终生摄食活饵,在当前高密度养殖模式中,用药难度相比其他品种大,疾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益生菌对中草药进行发酵和物质分解,可提高中草药的利用率,增强其作用效果。发酵中草药因其获取容易、成本低廉、绿色安全、耐药性低、毒副作用较小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在提高水产动物抗应激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生理代谢等防病、治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
天津市西青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2018年开始进行了加州鲈养殖试验,取得不错效果。但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由于加州鲈饲料蛋白质水平高、饲料转化不完全,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升高,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溶氧偏低,水质调控难度大,为加州鲈养殖带来了一定风险。2020年针对前两年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调整了养殖模式。首先,进行了池塘设施的改造,构建了生态水循环系统,加速水体净化,实现只补水不排水;其次,根据花鲢、南美白对虾喜食枝角类的特点,构建生态养殖系统,除在加州鲈池塘中适当搭配花鲢外,在净化池中适当投放南
文章利用一维半动态浸出法研究飞灰基碱激发胶凝材料中重金属(Ni、Cr、Pb、Cd)浸出行为,结合浸出理论,分析在非碱性条件下重金属浸出行为.结果表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胶凝
目前我国水产动物结节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乌鳢(Snakehead)、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高体(Seriola dumerili)、鲈等经济鱼类造成巨大危害(范宁宁,2018)。其中引起乌鳢类结节病的病原有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类立克次氏体和分枝杆菌等(唐国盘,1982)。对水产动物结节病病原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研究,有利于水产科研工作者和一线养殖者了解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从而为疫病的防控提供依据,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4.寄生虫检测和细菌分离结果经制片和显微观察,所检锦鲤病鱼组织均未观察到寄生虫。将病鱼脑、肝胰脏、脾、肾组织病料接种于LB平板上,28℃培养24小时,未见细菌生长。5.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采用相关检测方法对2018年7月末采集的患病锦鲤鳃组织样品进行SVCV、KHV、CyHV-II、CEV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发病锦鲤鳃组织样品均未扩增出SVCV、KHV、CyHV-II特异性片段(未列出);CEV TaqMan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结果如图4A,显示该样品Ct值小于35,CEV为阳性。
水体浮游真菌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为探明水库水体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该文运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诊断水库水体真菌群落结构的异质性,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饲养频率的提高以及养殖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大菱鲆在养殖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疾病,例如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等。其中,细菌病是我国大菱鲆养殖中受到损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据报道,我国大菱鲆养殖各种致病菌主要有大菱鲆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鳗弧菌、鱼肠道弧菌、溶藻弧菌、大菱鲆源副溶血弧菌等,常引起鱼类的败血症、鱼皮下出血、鳞片黏膜脱落、鳍基部充血、溃烂症、腹水症、肠道白浊、肠黏膜腐烂脱落等,导致鱼的大量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该文分析了亚油酸、单棕榈酸甘油酯、α-细辛脑、海藻糖、二十二碳酸甲酯和异植醇对强壮前沟藻、赤潮异弯藻、米氏凯伦藻、球形棕囊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