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外来词的借用中有一种有趣的借用现象,即原为A语言的词被B语言借走,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归“故里”,又回到A语言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向借词”。本文主要讨论了双向借词的内涵、词义演变以及双向借词的性质与功用。双向借词的词义演变不仅反映词义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还彰显了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在思维心理、语言运用心理等文化认知观念的互动。
关键词:词汇 双向借词 词义
一、双向借词的内涵
(一)双向借词的界定
在历史发展中,民族与民族之间,总会发生交流,当某种物品或概念的名字在交流一方使用的语言中并不存在,或其中一方使用的语言特别强大时,借词就产生了。这在任何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双向借词属于借词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些词一般是先由其他语言从汉语借去用来表达一些外来的概念,而后又因政治、文化等表达的需要,被汉语重新召回使用。例如:在古代汉语中有词汇“大风”,意为“强劲的风”,《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因为“大”也通“泰”,故《尔雅·释天》亦作“泰风”。后来“泰风”这一词输入英语,成了“typhoon”。回译之后,写作“台风”,在语义上也基本传承了古汉语中的意义,是指“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12级以上,同时有暴雨”。周一农在《谈汉语回流词的文化吐纳》一文中把经历了这种“先后援而后回归”的变迁的汉语词汇也称为“回流词”。
(二)双向借词产生的原因
双向借词的产生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指的是语言接触,而语言接触的实质是文化接触。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或人群不受其他地域的民族和人群的文化影响,任何民族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要不断地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用以丰富和提高自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而双向借词就是语言接触的产物之一。内部原因是指词汇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词汇的交流不仅取决于表达的需要,同时它也与语言文化的强弱密切相关。而历史上的汉民族大体上属于一个先强后弱、由盛而衰的民族,因此其文化以及词汇都走过了一条由对外输出转向对内引进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汉语词汇都经历了先外援而后回归的变迁,这便是“双向借词”的道路,也有很多人把这种词称为“回归词”。
二、双向借词带来的词汇上的变化
词汇的任何一种波动方式都会带来各种变化,双向借词当然也不例外。从显性角度看,双向借词带来的词汇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形变化
双向借词会导致词语在读音和字形上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音变形不变”和“音变形变”两种。音变形不变的例子多为日语与汉语间的双向借词,如经济、教育、革命、社会、民主、浪人等。音变形变的例子有“太子”。汉语中“太子”原本指封建时代的嗣君。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后来这一意义被借到蒙古语,读作“taiji”,成为蒙古王公的爵位名号,也用作军衔和行政区域长官的称号;清代又把它借回汉语,写成“台吉”,不但用于称呼蒙古地区的贵族和官员,也用作新疆阿勒泰地区头人的称号。
(二)词义变化
由于不同的语言有各自的词汇和文化系统,因此,双向借词在经历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一来一去的回旋后,词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第一,词义的扩大,即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例如“宰相”。《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本为掌握政权大官的泛称,后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借到蒙语后,读作“taisa”,指管理事物的官员。清代又把它借回汉语,在近现代汉语中写作“寨桑”“斋桑”或“宰桑”。
第二,词义的缩小,即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例如:古代尊称别人的妻子为“夫人”,这个词被借到满语后,读作“fujin”,指王或贝勒之妻,也指嫔妃或贵妇。清代又把这个词借回汉语,写作“福晋”或“夫金”,成为亲王、郡王、世子之正室的封号。
第三,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相比之下,词义转移的例子要更加丰富一些。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变异,不少外来词在新的语境中经过不断的演化、改造,其词义已偏离原语言中的对应概念,并衍生出了新的指称。例如:汉语的“百姓”借入蒙古语后的意思是“土房子”,后来又转变成“店铺”的意义。汉语后来又把这个词从蒙古语中借回来,叫做“板生”,简称“板”,现在呼和浩特市的一些地名如“麻花板”“库库板”等中的“板”,就是汉语“百姓”借入蒙古语后再借回来的一个词。
第四,附加色彩的变化。因为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和语用的差异,导致了一些双向借词附加色彩的改变。其中,有的是词义的感情色彩的改变,比如“革命”。汉语中,“革命”本指“变革天命”的意思,就感情色彩来说,是个中性词。后来日语以之来意译英语的“revolution”。回译汉语后,则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由中性词转而变成了褒义词。
(三)结构变化
双向借词尽管是“骨肉还家”,但仔细从结构变异的角度来分析,相互间还是有所不同的,有的甚至还有很大的差异。从翻译的角度可以把它分为三类:
第一,音译。例如:汉语“螺贝”被借到蒙语,读作“labai”,后来又被借回汉语,写作“喇叭”;汉语“将军”被借到满语,读作“janggin”,清代又把这个词借回汉语,写作“章京”,用以称呼军队中的官员。使用音译的优点是保持了语音的准确性,但是它的结构却毫无理据性可言。
第二,音译加意译。比如:汉英双向借词“台风”,它的流向为“大风”或“泰风”(古代汉语)—“typhoon”(英语)—“台风”(现代汉语)。从接受角度来看,对于意译的概念“风”,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其中的“台”是音译的,没有理据性可言。
第三,形译。说起“形译”,人们大多会联想到“WTO(世界贸易组织)”“NBA(全美职业篮球联赛)”这样的语义结构和翻译方法。但是,原形翻译法并非只有西洋字母,汉语与日语间的双向借词也属此类。王力先生把它们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利用古汉语词模重赋新义,比如:“革命、干部、文学、文化、经济、封建、机会、同志、精神、具体、专制”;第二类则是采用汉语语素及构词法另造新词,比如:“哲学、科学、企业、历史、政党、物质、前提、进化、综合、绝对”。尽管有些词前后的意思已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不属于汉语的原创,然而,人们对它们的结构认同却与母语词没有很大的差别。
三、双向借词的性质与功用
(一)双向借词的多重性质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交际与思维工具,又是文化载体,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作为语言接触结果之一的双向借词,犹如一个窗口,通过它,人们可以窥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情景。
双向借词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必然是文化的一种符号。双向借词还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它反映社会的变革,反映使用它的社会成员的层次类别,所以它又是社会的一种符号。长期以来,人们仅仅重视语言符号的语言性质,对于另外两种性质则常常不能系统地观察和认识。重视语言符号的语言性质当然是不错的,因为这是同其他符号的本质区别,但只有连同文化和社会性质一起观察,对双向借词的认识才是完整的、全面的。
(二)双向借词的功用
双向借词的出现与存在必定是基于功用的。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的,文化的,社会的,此外,还有心理上的某些功用。
1.语言功用
双向借词在语言上的功用是最主要的。首先,它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尽管双向借词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汇,但是其内涵却发生了转换,并且双向借词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促进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其次,它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
2.文化功用
从文化的整体上看,双向借词与外来词一样,充当着“异文化的使者”。一个双向借词往往可以开辟一个新的视野,打开一个新的天地。双向借词属于外来词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其内涵发生了近代转换,并能反映借入与借出的两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文化互动。双向借词的研究对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近代中国跟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比如,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汉字是其语言共同的记录符号,词形的相同无疑为词义的关联分析提供了契机。
3.社会功用
双向借词是词汇中的一种特殊成员。它的各个成员对于社会成员并非都是平等的,在接受和使用上往往具有阶层性。因而,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双向借词在某种社会中可以显示人们的社会身份、社会层次和所处社会。
4.心理功用
双向借词在具有语言、文化、社会功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心理功用。例如:“支那”本来是中国音译梵文佛经中指称中国的“Cina”,并无贬义,甚至还是美称。但是,清末一百多年间,中国国力日渐衰弱,而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屡屡侵略我国得手,日语中经常使用的“支那”(日语读音为“shina”)便完全与“弱国、败军”相联系,“支那”也渗进了日本人对中国的轻蔑侮辱之意。“支那”这一词语在日语中由褒义词最终变成了贬义词。因此,中国人自己音译的“支那”便退出了现实语言舞台。
四、结语
双向借词属于外来词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它的出现与借入实质上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双向借词的界定是双向借词研究的基础。同时,双向借词具有语言、文化、社会三种符号身份。它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在文化、社会、心理等层面上都具有积极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侨词来归与近代中日文化互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1).
[2]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与实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4,(5).
[3]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5]孙玉溱.汉语的借词与双向借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2).
[6]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吴姿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510006)
关键词:词汇 双向借词 词义
一、双向借词的内涵
(一)双向借词的界定
在历史发展中,民族与民族之间,总会发生交流,当某种物品或概念的名字在交流一方使用的语言中并不存在,或其中一方使用的语言特别强大时,借词就产生了。这在任何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双向借词属于借词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些词一般是先由其他语言从汉语借去用来表达一些外来的概念,而后又因政治、文化等表达的需要,被汉语重新召回使用。例如:在古代汉语中有词汇“大风”,意为“强劲的风”,《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因为“大”也通“泰”,故《尔雅·释天》亦作“泰风”。后来“泰风”这一词输入英语,成了“typhoon”。回译之后,写作“台风”,在语义上也基本传承了古汉语中的意义,是指“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12级以上,同时有暴雨”。周一农在《谈汉语回流词的文化吐纳》一文中把经历了这种“先后援而后回归”的变迁的汉语词汇也称为“回流词”。
(二)双向借词产生的原因
双向借词的产生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指的是语言接触,而语言接触的实质是文化接触。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或人群不受其他地域的民族和人群的文化影响,任何民族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要不断地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用以丰富和提高自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而双向借词就是语言接触的产物之一。内部原因是指词汇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词汇的交流不仅取决于表达的需要,同时它也与语言文化的强弱密切相关。而历史上的汉民族大体上属于一个先强后弱、由盛而衰的民族,因此其文化以及词汇都走过了一条由对外输出转向对内引进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汉语词汇都经历了先外援而后回归的变迁,这便是“双向借词”的道路,也有很多人把这种词称为“回归词”。
二、双向借词带来的词汇上的变化
词汇的任何一种波动方式都会带来各种变化,双向借词当然也不例外。从显性角度看,双向借词带来的词汇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形变化
双向借词会导致词语在读音和字形上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音变形不变”和“音变形变”两种。音变形不变的例子多为日语与汉语间的双向借词,如经济、教育、革命、社会、民主、浪人等。音变形变的例子有“太子”。汉语中“太子”原本指封建时代的嗣君。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后来这一意义被借到蒙古语,读作“taiji”,成为蒙古王公的爵位名号,也用作军衔和行政区域长官的称号;清代又把它借回汉语,写成“台吉”,不但用于称呼蒙古地区的贵族和官员,也用作新疆阿勒泰地区头人的称号。
(二)词义变化
由于不同的语言有各自的词汇和文化系统,因此,双向借词在经历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一来一去的回旋后,词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第一,词义的扩大,即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例如“宰相”。《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本为掌握政权大官的泛称,后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借到蒙语后,读作“taisa”,指管理事物的官员。清代又把它借回汉语,在近现代汉语中写作“寨桑”“斋桑”或“宰桑”。
第二,词义的缩小,即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例如:古代尊称别人的妻子为“夫人”,这个词被借到满语后,读作“fujin”,指王或贝勒之妻,也指嫔妃或贵妇。清代又把这个词借回汉语,写作“福晋”或“夫金”,成为亲王、郡王、世子之正室的封号。
第三,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相比之下,词义转移的例子要更加丰富一些。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变异,不少外来词在新的语境中经过不断的演化、改造,其词义已偏离原语言中的对应概念,并衍生出了新的指称。例如:汉语的“百姓”借入蒙古语后的意思是“土房子”,后来又转变成“店铺”的意义。汉语后来又把这个词从蒙古语中借回来,叫做“板生”,简称“板”,现在呼和浩特市的一些地名如“麻花板”“库库板”等中的“板”,就是汉语“百姓”借入蒙古语后再借回来的一个词。
第四,附加色彩的变化。因为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和语用的差异,导致了一些双向借词附加色彩的改变。其中,有的是词义的感情色彩的改变,比如“革命”。汉语中,“革命”本指“变革天命”的意思,就感情色彩来说,是个中性词。后来日语以之来意译英语的“revolution”。回译汉语后,则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由中性词转而变成了褒义词。
(三)结构变化
双向借词尽管是“骨肉还家”,但仔细从结构变异的角度来分析,相互间还是有所不同的,有的甚至还有很大的差异。从翻译的角度可以把它分为三类:
第一,音译。例如:汉语“螺贝”被借到蒙语,读作“labai”,后来又被借回汉语,写作“喇叭”;汉语“将军”被借到满语,读作“janggin”,清代又把这个词借回汉语,写作“章京”,用以称呼军队中的官员。使用音译的优点是保持了语音的准确性,但是它的结构却毫无理据性可言。
第二,音译加意译。比如:汉英双向借词“台风”,它的流向为“大风”或“泰风”(古代汉语)—“typhoon”(英语)—“台风”(现代汉语)。从接受角度来看,对于意译的概念“风”,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其中的“台”是音译的,没有理据性可言。
第三,形译。说起“形译”,人们大多会联想到“WTO(世界贸易组织)”“NBA(全美职业篮球联赛)”这样的语义结构和翻译方法。但是,原形翻译法并非只有西洋字母,汉语与日语间的双向借词也属此类。王力先生把它们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利用古汉语词模重赋新义,比如:“革命、干部、文学、文化、经济、封建、机会、同志、精神、具体、专制”;第二类则是采用汉语语素及构词法另造新词,比如:“哲学、科学、企业、历史、政党、物质、前提、进化、综合、绝对”。尽管有些词前后的意思已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不属于汉语的原创,然而,人们对它们的结构认同却与母语词没有很大的差别。
三、双向借词的性质与功用
(一)双向借词的多重性质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交际与思维工具,又是文化载体,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作为语言接触结果之一的双向借词,犹如一个窗口,通过它,人们可以窥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情景。
双向借词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必然是文化的一种符号。双向借词还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它反映社会的变革,反映使用它的社会成员的层次类别,所以它又是社会的一种符号。长期以来,人们仅仅重视语言符号的语言性质,对于另外两种性质则常常不能系统地观察和认识。重视语言符号的语言性质当然是不错的,因为这是同其他符号的本质区别,但只有连同文化和社会性质一起观察,对双向借词的认识才是完整的、全面的。
(二)双向借词的功用
双向借词的出现与存在必定是基于功用的。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的,文化的,社会的,此外,还有心理上的某些功用。
1.语言功用
双向借词在语言上的功用是最主要的。首先,它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尽管双向借词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汇,但是其内涵却发生了转换,并且双向借词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促进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其次,它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
2.文化功用
从文化的整体上看,双向借词与外来词一样,充当着“异文化的使者”。一个双向借词往往可以开辟一个新的视野,打开一个新的天地。双向借词属于外来词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其内涵发生了近代转换,并能反映借入与借出的两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文化互动。双向借词的研究对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近代中国跟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比如,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汉字是其语言共同的记录符号,词形的相同无疑为词义的关联分析提供了契机。
3.社会功用
双向借词是词汇中的一种特殊成员。它的各个成员对于社会成员并非都是平等的,在接受和使用上往往具有阶层性。因而,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双向借词在某种社会中可以显示人们的社会身份、社会层次和所处社会。
4.心理功用
双向借词在具有语言、文化、社会功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心理功用。例如:“支那”本来是中国音译梵文佛经中指称中国的“Cina”,并无贬义,甚至还是美称。但是,清末一百多年间,中国国力日渐衰弱,而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屡屡侵略我国得手,日语中经常使用的“支那”(日语读音为“shina”)便完全与“弱国、败军”相联系,“支那”也渗进了日本人对中国的轻蔑侮辱之意。“支那”这一词语在日语中由褒义词最终变成了贬义词。因此,中国人自己音译的“支那”便退出了现实语言舞台。
四、结语
双向借词属于外来词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它的出现与借入实质上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双向借词的界定是双向借词研究的基础。同时,双向借词具有语言、文化、社会三种符号身份。它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在文化、社会、心理等层面上都具有积极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侨词来归与近代中日文化互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1).
[2]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与实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4,(5).
[3]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5]孙玉溱.汉语的借词与双向借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2).
[6]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吴姿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