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体育教学工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感悟,就当前课程改革中体育创新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成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互信,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基于对现代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和意识,是个体(人)在已有认知水平下,一种极其宽松、自由、和谐的心境“无意识”诱发某种灵感而产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与学生平等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大朋友,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和能力,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学生都喜欢被老师表扬,后进生更是如此。如果老师能挖掘他们的潜在闪光点,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他们,哪怕是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能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亲切和莫大的鼓舞,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对老师的信任。取得学生信任后,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就增强了。例如在教学《投掷》中,让体力强、力量大的同学,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同学,选择小沙包、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练习;喜欢投掷的同学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练习。整个练习过程,教师将权力下放,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机会,既增进了师生互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
二、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协同精神
体育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指导下,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能,达到发展学生身体的目的。
体育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教学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将随之而改变,师生的关系、位置、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机会充满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创造和利用合作的机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鼓励,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才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反过来又可以帮助别人和支持别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地分组,合理科学的分组为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三、抓住体育的特点,多方设疑,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体育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不断进取,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而创新就意味着质疑。新观念、新想法都是在对旧观念、旧想法的怀疑,“否定”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探索的精神和能力。使其既能学到必要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又不会盲目地墨守成规于现有知识,从而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有了疑问是一件好事,疑问是创新的起点,疑问是探究的动力,但教师亦要作好引导工作,去启发,留意学生的探索活动,不要疑而不决。例如在练习推铅球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有了徒手练习动作标准而实际推练却严重不协调的抱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和学生一起从徒手和实练结果的比较中去启发思索,学生自己找到自己体力小铅球质量太大的原因,从而探索出一条用质量小而体积一样的石头或实心球代替铅球练习的过渡过程之路,达到逐步掌握技术要领的目的。
四、改变传统重结果的考评方式,贯彻重探索过程的人文素养课程改革考评方式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模式,生硬地在统一的标准下,给学生一个分数,无疑会再次扼杀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建立起来的信心和兴趣。所以,改革决定学生价值取向的考评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不再以最后统一标准下的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而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基础以及在训练过程中是否有有利于自己训练成绩提高的新的动作发现等,来确定学生成绩的考评标准;并建立平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细则档案,综合考查后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
总之,在知识和科技引导下的创新革命,在基础教育领域内掀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对于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成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互信,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基于对现代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和意识,是个体(人)在已有认知水平下,一种极其宽松、自由、和谐的心境“无意识”诱发某种灵感而产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与学生平等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大朋友,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和能力,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学生都喜欢被老师表扬,后进生更是如此。如果老师能挖掘他们的潜在闪光点,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他们,哪怕是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能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亲切和莫大的鼓舞,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对老师的信任。取得学生信任后,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就增强了。例如在教学《投掷》中,让体力强、力量大的同学,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同学,选择小沙包、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练习;喜欢投掷的同学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练习。整个练习过程,教师将权力下放,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机会,既增进了师生互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
二、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协同精神
体育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指导下,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能,达到发展学生身体的目的。
体育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教学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将随之而改变,师生的关系、位置、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机会充满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创造和利用合作的机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鼓励,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才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反过来又可以帮助别人和支持别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地分组,合理科学的分组为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三、抓住体育的特点,多方设疑,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体育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不断进取,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而创新就意味着质疑。新观念、新想法都是在对旧观念、旧想法的怀疑,“否定”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探索的精神和能力。使其既能学到必要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又不会盲目地墨守成规于现有知识,从而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有了疑问是一件好事,疑问是创新的起点,疑问是探究的动力,但教师亦要作好引导工作,去启发,留意学生的探索活动,不要疑而不决。例如在练习推铅球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有了徒手练习动作标准而实际推练却严重不协调的抱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和学生一起从徒手和实练结果的比较中去启发思索,学生自己找到自己体力小铅球质量太大的原因,从而探索出一条用质量小而体积一样的石头或实心球代替铅球练习的过渡过程之路,达到逐步掌握技术要领的目的。
四、改变传统重结果的考评方式,贯彻重探索过程的人文素养课程改革考评方式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模式,生硬地在统一的标准下,给学生一个分数,无疑会再次扼杀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建立起来的信心和兴趣。所以,改革决定学生价值取向的考评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不再以最后统一标准下的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而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基础以及在训练过程中是否有有利于自己训练成绩提高的新的动作发现等,来确定学生成绩的考评标准;并建立平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细则档案,综合考查后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
总之,在知识和科技引导下的创新革命,在基础教育领域内掀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对于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