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工人合法权益保护问题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在富士康深圳分厂,上夜班的19岁员工马向前跳楼身亡。自此以后富士康2010年前后发生了15起坠楼事件,激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本文通过对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原因分析,探究了我国工人合法权益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关键词工人 合法权益 富士康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58-02
  
  2010年,富士康连续发生了十几次员工跳楼事件,其中当事人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跳楼事件的发生本是常有的事,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同在一个公司内发生实属罕见,其实在超出了人们忍耐的底线,这些事件的发生难道是给社会一种警钟,为什么他们会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方式来告别大家?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社会矛盾增多的特殊时期。富士康发生的事件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当今社会应该如何保护工人合法权益,如何保障劳动者的人生安全?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究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寻找我国工人权益保护的措施。
  一、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原因分析
  (一)社会现实的压力以及工人的抗压能力分析
  富士康深圳分公司的生产线有数十万工人,其中90%以上是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父辈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他们的父辈能吃苦耐劳,忍耐力、抗压力很强。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大城市只不过是他们挣钱养家的场所,对于社会、城市拒绝他们的的现实他们会坦然接受。父辈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停留在乡村生活上。即使他们不能得到跟城市人同等的待遇,甚至尊严,他们也会安心的呆在城市的工厂中继续干活,因为,但当他们利用他们打拼和奋斗而得到的“血汗钱”给家人盖楼添衣时,他们的妻儿老小那种喜气的神态、乡亲们那种艳羡目光,都足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自己所保留的尊严和荣耀,他们并不在乎昨日所发生的不愉快。
  但是,随着经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代的变迁,新生一代农民工跟其父辈们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新一代农民工有着一定的文化,可缺乏社会阅历,并且心理素质非常脆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能像其父辈那样坦然以对,抗压力非常之小;其次,新一代面临的家庭压力相对较小,养家糊口的体味在他们那里显得有点抽象,并且他们渐渐脱离乡村生活并慢慢淡忘土地对他们的意义;第三,新一代思想活跃,具有独立性,个性很强;第四,新一代工人具有较强的维权意识,渴望社会公平公正,并且向往着在城市能有个稳定的生活;第五,新生一代工人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追求精神的满足,他们的视野开阔的多,并且拥有自己的梦想。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受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社会条件的制约,理想跟现实总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他们面对着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现象,他们并不能接受,并且反感,他们宁愿死去也不愿苟活。所以,他们在社会现实面前屈服了,选择了逃避而不是面对。
  (二)劳累、单调的工作和焦郁、烦躁的生活分析
  富士康公司在生产上的工序非常普通、简单——比如“贴胶纸”,就是让每个工人在主板上贴18条小胶带纸。虽说简单,但是他们要求在两分钟之内完成。并且每个工人在一天之内要完成至少220个这样的主板。员工们每天工作的时间为10小时或以上,每天近一半的时间就是在这种机械又简单的劳动工作中度过的。十八根胶条,二百二十个主板,即3960根胶带纸。这些劳动者每天要成功撕下3960条胶条,然后再粘贴3960条。富士康公司这样重复而简单的劳动很多,比如在装配线上,以上那样的劳动对这里员工来说是常态。每个工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地点、工作任务,每天重复地做同样的事情,员工跟机器都死死地捆绑在一起。尽管员工工作表面上表现的并不算辛苦,但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管理模式使得员工倍加疲惫,公司将员工的时间精确到秒进行管理,将他们制造的产品合格率控制到百分之百,不断的压缩人工成本,使其最小化。同时,工资水平的偏低、工作环境的不稳定、不规律的加班加点、严格的管理模式以及一些体罚辱骂等现象的存在,使得员工遭受着强大的精神压力。从另一个方面看社会的现实,工人们在付出了他们的劳动之后,每个月仅仅只能得到900元左右的底薪,可是在现在的深圳,如此的收入何以维持他们的生计,因此,他们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休闲时间而选择了加班,来赚取更多的生活费。长期下来,他们的生活质量不言而知,枯燥乏味、无奈而又麻木,从而慢慢的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希望。最终在2010年爆炸。公司如此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工人的权益,他们的行为也只有在员工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我国工人合法权益保护措施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得不想想社会、国家给予我们劳动者的权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如何才能给予这些工人以最后的救命稻草。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我国工人合法权益保护的措施。
  (一)强化企业、工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工人们一旦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合同,双方将(下转第60页)(上接第58页)就肩负着各自的责任,其中,企业必须维护工人们的合法权利。各级领导及企业法人和老板们要自觉地加大法制学习宣传的力度,使其明白:“政之兴在顺民心”,“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集民智”乃为政之本,治企之良方。企业的“企”字非常形象,有人则兴,无人则止,可见人的重要,各级各类领导及老板们还应认真学好,用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指示精神,依法行政,始终不渝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俗话说“山不转水转”,劳动者要自觉地学技术、学法律,练内功做到一专多能,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敢参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面对现行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凭本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切莫“饥不择食,忍气吞声,随便祭神”,政府的劳动保障部门是劳动者的娘家,“应常回家看看”。
  (二)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实现工人信息联网
  为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还应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实现工人信息联网。首先,要健全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体系,促使市场规范化、透明化。各级劳动部门都必须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实现工人信息联网;同时,还必须制定完善的市场规则,利用一些劳动中介组织,确保工人们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第二,采取法律措施取缔非法中介,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保障工人们的合法权益。劳动监察部门要积监管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对那些没有《职业介绍许可证》而具有欺诈行为的工作介绍机构应进行清理整顿,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招工行为进行规范;第三,对工人们的举报应积极归档立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并且实施重点防范全天候巡查,严防死灰复燃;第四,在工人之间进行信息互动,多展开一些闲暇活动,而不是让他们的生活被工作化。
  (三)督促企业在精神上给予员工关怀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激烈的岗位竞争、枯燥单调的生活节奏、远离亲人的孤独以及员工间的彼此冷漠,时常伴随着工人们的生活。一富士康工人接受采访时谈到,在公司的一次活动中,进行了一场“找朋友”的游戏,如果有人能完整的说出同宿舍室友的名字,将会得到1000元奖金,尴尬的是,参加活动的数百名员工只有一个人得到了这一千块钱。连一个宿舍的人的名字都说不出,可想而知,整个公司的员工几乎都是“熟悉的陌生人”。人对企业的生产力有着决定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工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健康,特别是在这种现代化大生产的情况下,更要让工人们相互沟通,让他们展示自我、强身健体、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为其施展才华、大展宏图搭建更多的平台,引导其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比如,为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企业应该制定一整套长年文体活动计划等。
  三、结语
  富士康对于其员工连续的跳楼事件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为员工释压,为员工增薪等等。富士康的员工目前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公司和社会的重视,但是那些没有曝光的企业,他们的员工也有着富士康员工一样的心声,而他们是否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为工人们服务,保护工人们的合法权益。对于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希望在未来像富士康这样的悲惨事件不要再发生。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国检察机关拥有的法律监督权是一种独立的国家权力,既非行政权亦非狭义的司法权,它超出了西方传统的宪政思想和法治理论的分析术语范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在权力结构配置中的特殊存在、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运行的特殊机制都根植于我国权力结构模式中,对这一权力的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是进行检察活动实证研究的出发点,有利于纠正对检察机关定位与职能的不正确认识,推动司法改革朝
摘要律师在场权来自著名的“米兰达警告”,目前在英美意大利等国家法律对其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國对律师在场权的呼吁时有出现,其主要目的主要是是为了制衡侦查权,以防止刑讯逼供,减少冤假错案。目前已有少数检察院进行了尝试,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及实践的缺乏,对律师在场权还是持保守态度的居多数,从新出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来看,对该权利也予以回避,但是随着法治的不断完善,律师在场权在我国的运用,终究将只是时间问题
摘要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原则,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欧国家,清朝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便开启了建立近代司法制度的历史进程。而现如今,在迈向法治阶段的中国,司法独立更是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越来越强烈的听到对“司法独立”的呼声。被称为“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更是受到社会和法学界的密切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司法改革的探讨。  关键词宪政体制 司法独立 司法改革  作者简介:赵璐华,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2
摘 要 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既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优势,又要根据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特点和人民调解中存在的新问题,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开拓工作方法,整合系统资源,做好信息研判,强化矛盾调解,规范调解工作程序,深化舆论宣传,全面推进“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化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达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效果,不断拓展人民调解的领域和空间,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服务。  关键词 创新 矛盾调处 助推
摘要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首先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刑法思想,该原则在我国司法适用中要付诸实现,在刑事立法上得以确立,有赖于司法机关实际的执法活动。本文从罪刑法定原则这一刑法思想发表了相关见解,以期能够对这本经典著作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贝卡利亚 罪刑法定 司法机关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69-02    罪行法定原
摘要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困扰大家生活的一大问题,身边的各种劣质有毒食品层出不穷。本文运用经济学成本-收益模型,客观分析食品安全犯罪的成本及收益,从成本视角总结了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并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成本 收益 防治对策  作者简介:史点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
摘 要 当前,我国对青少年犯的社区矫正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不成熟,导致矫正对象陷入失权的困境。本文结合外国社区矫正经验从充权理论的视角探讨如何提升矫正对象的个人能力和权力,改善其失权的状况,实现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社区矫正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关键词 充权 失权 青少年社区矫正  作者简介:韦京东,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方向:经济法、农村土地法律制度。  
摘要 4月6日,被社会广为关注的浙江海盐“闯黄灯”行政诉讼案件有了定论:闯黄灯属违法行为,依法应当受到行政处罚。但是该案同时暴露出了人民法院审判面临的问题:立法缺失导致无法可依、执法机关放纵执法、外部监督不当干涉司法以及涉诉信访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另一方面更需要人民法官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将社会问题转化为司法问题,在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解决社会问题。  
摘要著名的“泸州遗赠案”的判决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大讨论,不同学者的观点因着眼点不同而各有所异。本文站在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具体操作的角度,回顾了泸州遗赠案的基本案情及争论的焦点,继而分析公序良俗原则的具体含义及在我国的法律地位,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总结出公序良俗原则司法适用的模糊性、不公正性以及不合理性。最后,在我国民法典制定之际,参照国外立法进程及相关学者研究,针对公序良俗原则的立法完善提
摘要 近年来,药品生产领域的药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法律层面分析,明晰药品安全法律关系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完善药品安全法律制度的首要问题。在药品安全法律关系中,生产者承担的更多的是义务与责任,与之相对应的,法律赋予了消费者更多的权利,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国家权力机构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监督,在主体之间形成了包括民事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在内的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此外,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