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语文学科特性的品质,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这四个模块不是以并列的关系呈现的,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则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结果。如何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落实,笔者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一课为例进行了探索。
  一、基于学情,寻求突破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精讲课文,很多名家、大家都讲过,推陈出新并非易事。以往的教学一般是在检测字词后,进入到文本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关注的是言语内容,走的是情感路线。鉴于学生的阅历及其现有的知识积累,让其在平淡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从而体会作者行文的魅力。这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教学也易流于俗套。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这节课的突破点,达到言语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呢?这真是一个难题。
  在查阅的大量关于汪曾祺的相关资料中,有一段文字让笔者眼前一亮:“学界一般认为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他生平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中,以‘吃’为题材者占了很大的部分,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汪曾祺才是真正的吃货。” “吃货”这个切入点不但符合现在的审美流行趋势,而且能一下子打开学生的话题,并借“吃货”这一言语内容梳理出文章的脉落,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切入点——吃货,在“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终于出现了。
  二、立足特色,积累语词
  在课前预习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二的问题去完成。这个问题是这
  样的: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你能找出相关的词语来加以表述吗?
  结合这一问题,学生在语词的积累上有目的的进行了分类,并总结如下:
  1.平淡而有味的词语: 吱/扎下去/冒出来
  2.方言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
  (1)方言:鸭蛋络子/ 白嘴/空头/
  咂摸/
  (2)有地方特色的:城隍庙/苋菜/大襟/腌鸭蛋
  3.有幽默意味的词语:
  (1)古诗文: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为别处所不及
  (2)成语:莫名其妙/肃然起敬
  (3)反义词:家乡/他乡 蠢/秀气
  对词语按照文本的语言特色去进行归类整理,是需要联想、类比、推理、引申等思維活动参与其中的,“分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根据文本的语言特色有意识、有目的完成词语建构和积累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朴实、生活、多样化,从而为第二节课的语言品析埋下伏笔。
  三、围绕课眼——“吃货”,有效教学
  1.问题导入,激活思维
  全班起立。出示问题。
  (1)你觉得自己是个吃货吗?(简单,极个别学生坐下了)不论是否,请说明
  理由。
  学生的理由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吃;二是能吃;三是吃的多;四是吃的种类多。有的学生就嘀咕,这不是猪吗?(这时的学生,对“吃货”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晰的)
  (2)你能说出至少5个你知道的家乡的美食吗?
  (这个问题一出,黑压压的坐下了
  一片)
  (3)这些家乡的美食中,你最喜欢吃什么?请列举出至少3个以上的理由。
  (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廖廖)
  学生这时候意识到,想当吃货不
  容易。
  有学生问:“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吃货?”有个女孩站起来问:“老师,吃货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争论来争论去,一致认为:吃货的标准,就是得知道什么东西好吃,为什么好吃。
  我说,那好,咱们去验证一下结论,看看你们的结论对不对,也看看汪曾祺是不是这样的一个吃货。
  问题的设计要紧扣课眼,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层层深入,激起话题,引发学生思考。
  2.围绕“课眼”,组织教学
  (1)吃货的第一重境界:知道吃什么和为什么吃。
  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看,汪曾祺他知道吃什么,本来我觉得咸鸭蛋挺普通的,可是看了端午的鸭蛋,才知道咸鸭蛋跟咸鸭蛋不一样。以后我再吃咸鸭蛋,我就吃高邮的。
  为什么要吃高邮的?理由是什么?
  刚才的热身,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他们通过圈点勾画,迅速找到论据,并进行了总结:
  ①口碑: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高邮),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侧面描写)
  ②自我认同:上海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他乡咸鸭蛋,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我实在瞧不上。(对比——自豪)
  ③美食榜排名: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就有记载,“腌蛋以高邮为佳”,作者感到“与有荣焉”。(引用)
  ④与众不同的特点: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通红。(与北京鸭蛋相比)
  作者在介绍高邮咸鸭蛋为什么好吃的时候,从口碑、自我认同、美食排行榜、与众不同的特点加以介绍,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介绍什么?   家乡的美食、产品、公司、学校、自己……学生们学会了一种推销自己或产品的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三、四两段字里行间反复出现高频词是哪一个?
  自然是高邮。因为高邮是故乡,高邮的咸鸭蛋就是故乡的咸鸭蛋。想到故乡,最先想到的就是家乡的美食,家乡的美食就是家乡的味道,一枚小小的咸鸭蛋里寄托着作者大大的、浓浓的故乡情。
  学生很兴奋,他们觉得自己总结的吃货的标准——“知道吃什么和为什么吃”很正确。孰不知我话锋一转:大家总结的仅仅是吃货的最低级水平,也就是吃货的第一重境界。真正的吃货,还得具备第二重、第三重境界。这句话,把学生们的好奇心重又勾起,再读课文。
  (2)吃货的第二重境界:会吃,还得吃出情趣来。
  学生们左看右看都看出不来这吃货的更高境界是什么?这时候,教师的“导”就派上了用场。
  我先举了个小时候怎么吃水蜜桃的有趣例子,然后引导学生从吃鸭蛋的先后顺序去揣摩文意:
  吃鸭蛋前:鸭蛋是挂在脖子上的饰品,要把玩。
  鸭蛋能挂在脖子上,是因为有鸭蛋络子,这第一步自然要打络子,第二步就是挑鸭蛋。挑鸭蛋就跟选秀一样,样子蠢的不要,要秀气的,把鸭蛋赋予了人的性格,还学会了审美。
  吃鸭蛋时:对美味则要品玩。
  玩够了,玩累了,肚子也饿了,这时才把挂在脖子上的鸭蛋拿出来吃掉,吃也不是一般的吃。“小心地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筷子扎下去的时候,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再把 “蛋黄蛋白吃光”。
  (这时候,觉得鸭蛋香不香,生活的滋味是什么样的?)
  香,美,有趣。
  吃完鸭蛋后:蛋壳是不是就扔掉了呢?不是的,要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要赏玩!
  到这里还没完,作者又由用鸭蛋壳照亮产生了联想!
  学生们傻眼了:原来美食不仅仅是在吃,还要会赏,会玩,吃前把玩,吃时品玩,吃后赏玩!这就是“吃货”的第二重境界:会吃,能吃出情趣来。
  让学生再去体会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小情趣,这不就是咂摸生活的滋
  味嘛!
  (3)吃货的第三重境界:能讲得出关于美食的故事和文化。
  那么,为什么是端午的鸭蛋呢?学生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真是如此吗?
  学生一查才知道: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个时候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很容易引发诸多疾病。古时,五月就被视为“毒月”“恶月”,瘟疮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由于咸鸭蛋咸而微寒,蛋形如心,吃了蛋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可以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等病症。所以才会在端午节吃鸭蛋,是为了驱毒辟邪,和屈原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从文中作者描述的端午風俗即可知道,哪有一处提及屈原呢!
  这才是端午节吃咸鸭蛋的意义!
  当一个吃食,一旦有了故事,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的价值还一样吗?
  端午的鸭蛋亦是如此,它是一枚有着传统文化基因的咸鸭蛋,并在这个基因的基础上形成了鸭蛋文化。
  这就是“吃货”的第三重境界:能讲得出关于美食的故事和文化,这不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到的文化的理解吗?是对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至此,我们对全文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在语言的建构中得以实现。
  但这远远不是结束,如何能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呢?汪曾祺老先生告诉我们了答案。汪老先生不但能吃,会吃,他更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把对咸鸭蛋的情思记述下来,诉诸文字,写成了这篇文章——《端午的鸭蛋》,且作者一反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先从文化写起,让我们一开始就对这枚鸭蛋不能小视,这应该是吃货的第四重境界吧!
  (4)吃货的第四重境界:吃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汪曾祺也。
  四、课内课外,读写结合
  作为一个真正的吃货,你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家乡的 》为题,拟写一个作文提纲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参加全班展示。
  要想达到吃货的最高境界,首先要完成吃货的前三重境界,所以学生们又利用网络,根据吃货的前三重境界重新对课前所查有关家乡的美食、特产资料进行了完善和补充,这样再去写这个作文提纲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一气呵成。有了提纲的铺垫,课后再写作文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说:“以后凡是要求写家乡的美食、特产或者是景观之类的文章,我都知道怎样去构思和写作了!太棒啦!”是的,因为《端午的鸭蛋》教会了我们,汪曾祺老先生教会了我们。
  爱家乡的美食,就是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一枚热爱自己家乡的种子,就是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承。这就是课内课外,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例子”,学会巧妙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歌德也曾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 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进行教材的创新性设计,这是笔者交的第一份答卷,但仍需要像于漪老师那样,一课三备,反复打磨。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的体会是:其前提是基于学情,其基础是语言的建构积累,其目标是语言的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提升、审美的创造、文化的传承,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作者怎样用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学会积累、建构、内化语言,学会运用语言去智慧地表达自我。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本刊讯 2016年6月28日,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田家炳基金会主办,北京中学承办的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情感—交往型”课堂全国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中学召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首抒情诗感情真挚、想象丰富、语言明快晓畅,都适合初中学生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抒情方式,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品味诗歌精美凝
一、“模块化”教学提升体育锻炼意识  《中国教师》:请问您怎么看待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  余立峰: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大背景来说原因太多了,我认为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高中的体育课改引入了“模块化”教学,部分教师对于“模块化”教学的理解不到位,造成“模块化”教学与专项教学的等同。比如,一个教师上篮球课,那么他对整个班的教学可能都比较倾向于
“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  对于习惯了当今教育体制的人们而言,可能不会相信世界上竟然存在着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  而这样的学校并非是天方夜谭,它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夏山学校(Summerhill School)的创办者尼尔(A. S. Neill)和他的第一任妻子从最开始就认为:“应该让学校来适应孩子,而不是
中国台湾地区于1994颁布“师资培育法”后,师资转向多元化的管道方式进行培育。然而,随着师资储备人员的扩增,社会面临少子化(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师资需求数量紧缩,使中小学师资培育政策面临重大的挑战。近年来,台湾地区积极展开一连串的师资培育改革政策,试图调节改善师资供需关系,以期能有效地改善并提升师资培育的“质”与“量”,落实“优质适量”“保优汰劣”的目标。此次访谈邀请三位来自台湾地区的学者,共同讨
阅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童年时期的阅读可以点亮奇思妙想的火花,培植精神生命的幼芽,开启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在舒适的阅读空间里静心凝神、细细品读,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自由思考、畅想古今,你会发现阅读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北京史家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体验阅读的这种乐趣。  打造孩子们喜欢的阅读空间  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让孩子爱上阅读的空间。史家书院是史家小学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地方,这里既是图
主持人的话  电影《心灵捕手》讲述了一个在数学方面极具天赋的天才少年威尔找寻人生之路的故事。但是这部电影要探讨的,并不是如何培养超常学生,而是更具有普适意义的问题:什么是教育?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勃看来,他作为教师的使命是让威尔的数学天赋充分施展;在心理学教授尚恩看来,他作为教师的使命是启发学生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试图和威尔展开对话,倾听、理解他的生命经历,帮助威尔原谅、接纳自己的
在备《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大纲教材第五册,2005年6月第l版)一课时,我注意到了第3段与第9段。打算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语例进行替换。我觉得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二是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谢冕先生说的“泡、找、进、猜、补”五字法来欣赏,从而学活教材;三是能让学生在体验古代诗文作者抒发的情怀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思,对古典诗文资源作二度开发。  我
张永杰  男,中共党员,1928年7月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大章乡任岭村板桥洼。曾在私塾、初小、完小、简易师范学校和中学就读。1950—1951年,任大章乡闫沟村初小语文老师,1951年,任联校校长;1952年,任教于大章乡山后村;1953年,任大章乡山后村联校校长;1954—1956年,任九店乡团支书、全区工会主席以及完小班主任;1957—1958年,第一次调往旧县乡任完小校长;1959—1962
学校究竟是学生一起快乐学习成长的场所,还是使学生丧失欢乐、丧失学习伙伴、丧失个性和创造性的场所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越来越偏离“快乐学习”的轨道,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厌恶学习、逃离学校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近日阅读了钟启泉先生翻译的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认为此书中就有这一问题的答案。  佐藤学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