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诗综论——对一种文化心理的探讨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v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三《答戴敬咸进士论时文》云:"从古文章皆自言所得,未有为优孟衣冠、代人作语者。唯时文与戏曲则皆以描摹口吻为工。"袁枚这里所谓"文章"包括一切创作文字,他认为自古以来区别文章与戏曲、时文的界标是"自言所得"和"代人作语"。这种说法粗看似有一定道理,谛审之则显然不符合事实。戏曲、时文代人作语大致不错,文章就一定是自言所得吗?散文中向来有代言之体,诗歌中更有专以描摹口吻为工的各种拟代依托之作。本文要讨论的正是诗歌中这类代人作语的作品,我称之为"角色诗"。
其他文献
《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张乘健《敦煌发现的〈董永变文〉浅探》力主《董永变文》"在中国古事的主体上奇妙地渗进古印度神话文学的成份","这是中印文化奇妙的交流中所产生的一段荒诞而甜蜜的因缘"。对于这个结论,笔者认为甚误,仅从张文"‘田常’斟疑"一节,议其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大误。
刘振东《甲骨刻辞、铜器铭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济宁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认为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代散文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赵昌平在《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一文中,通过对谢灵运诗之传承、体势、演进轨迹的切实把握,对中国山水诗的渊源问题作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从中国诗歌中山水成分的发展和谢诗创作历程来看,山水诗出于玄言诗的旧说大可怀疑。
王钟陵在《真实与形似》(《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三期)一文中,指出南朝山水诗派兴起的原因、特征及意义必须从民族思维的理性化发展的角度去审规。作者首先指出:由司马迁、桓谭、王充、王府等汉代"异端"思想者所坚持,而在汉末魏晋获得很大发展的民族思维的理性化趋向,一方面使人们从"为人者天"的神学压抑中走了出来,向内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实实在在的人生;另一方面又使人们较大程度地脱离了灾变祥瑞和润饰鸿业的角度,从而能够如实地观察外物,于是便向外发现了一个真实的自然,认识和审美方才日益走向真实、细致和精深,
季羡林在《比较文学之我见》一文(《人民日报》1990年9月8日)中指出,现在不少作者喜欢中外文学家的比较。在中国选一个大作家,比如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雷芹、鲁迅等等;又在外国选一个大作家,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等等。
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为精神家园,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正是这“众妙之门”。该书从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与当代审美人类学的关系、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与中国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的关系出发,对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根本内容、基本特色、主要类型、感知特点、原型意象、历史功能、以及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在当代的历史重建等方面,作了开创性探讨。见解深刻,方法新颖、文笔清丽。
多年来,《文学遗产》杂志在古典文学界起着研究导向的积极作用,为发扬光大祖国优秀文化作出有目共睹的贡献。尤其在近年经济压力极大的情况下,编辑部全体同志仍苦心经营,独立支撑着这国内外享有重名的杂志,更赢得广大读者的敬佩!
期刊
"最美奋斗者",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他们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奉献人民,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赢得了人民的广泛赞誉.本丛书选编或缩写已发表或出版的关于"最美奋斗者"的作品,精选80篇,叙述其感人故事,宣传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大愿景,把典型示范作为重要途径,用榜样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进而将榜样的力量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期刊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学人的精耕细作,在小说作者、版本考证、文体与类型的探讨、文本的解读、小说史的编纂、小说理论的阐释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以及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但有新的学术领域和问题的出现,已有的学术结论也需要重新审视。本栏目将陆续推出几组论文,对小说观念、小说类型、小说批评、小说创作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探索。王齐洲教授的论文《(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之比较》探讨了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认为《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