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的两个名字》一文中说,教育虽然很复杂,但从我的老师那本“书”里读出了4个字:“影响”和“激励”;而我从教的40多年中也能概括出这4个字:“影响”和“激励”。
何为教育?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如学习习惯、兴趣、想象力、独立思考、判断和创新力的获得,不是教科书所能教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教育的别名——“影响”和“激励”的结晶。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正面持久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去熏陶、濡染、浸润的过程。
教师是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影响。于老师说,当我们在学生面前打开语文及其他课本的同时,也就打开了自己这本书—— 一本有内容却是无字的书。为此,于老师努力把“琴棋书画”充实到自己这本书里,于是,我们从中读到了他精彩纷呈、出神入化的课堂:京剧、书法、简笔画成了他教学的“法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巧拨轻引、臻于无痕成了他课堂的表情。他还把正直、善良、宽容、谦让、诚信、耐心、责任感等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这本书中,于是乎微笑、爱和尊重、耐心和责任感、知识、故事、思维、语言等就成了这本书的目录,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成功、成才、成人。
每个教师都应努力像于老师那样成为一本厚重的大书。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宝贵的可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地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强大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棵强劲的大树,一朵灵动的白云,拥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撼得动另一棵树,推得动另一朵云,唤得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这本书是永远“晾晒”于学生面前,供学生时刻研读的。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感和心智,以我们德行品质、学识修为、精神内涵和职业素养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正面的榜样示范,使学生从这本书中学到鲜活的知识,得到灵魂的浸染。
现实中,不少教师只注重埋头教授教科书这本小书,却不懂得用心书写、修正、完善、丰富自身这本大书。
如何修炼?首先靠的是自觉。要在习惯中磨炼自己、充实自己,“忙”、“没时间”不是理由,要将读书、学习、实践、反思自觉地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使之成为提升自己素质的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其次靠的是坚持。教一辈子书,就要修炼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半途而废的修炼是不能成正果的。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丰富学养,历炼人生,完善自我,涵养德行,用一生的时间去“读”儿童、“读”课堂、“读”教育。再次,靠的是追求卓越。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没有目标追求的教师是教不好书的。我们要坚守理想,在追求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当然,还要靠不断的自我超越。我们要常常反思:我这本书时时更新、丰富了吗?满足学生的“阅读欲”了吗?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应有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了吗?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水、石都是十分普通的,何以能发“灵光”,何以能生“涟漪”?是因为持之以恒的“相荡”与“相击”。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勤于击打与磨砺,就能使生命发出耀眼的光彩!
(马志响,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221133)
何为教育?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如学习习惯、兴趣、想象力、独立思考、判断和创新力的获得,不是教科书所能教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教育的别名——“影响”和“激励”的结晶。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正面持久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去熏陶、濡染、浸润的过程。
教师是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影响。于老师说,当我们在学生面前打开语文及其他课本的同时,也就打开了自己这本书—— 一本有内容却是无字的书。为此,于老师努力把“琴棋书画”充实到自己这本书里,于是,我们从中读到了他精彩纷呈、出神入化的课堂:京剧、书法、简笔画成了他教学的“法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巧拨轻引、臻于无痕成了他课堂的表情。他还把正直、善良、宽容、谦让、诚信、耐心、责任感等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这本书中,于是乎微笑、爱和尊重、耐心和责任感、知识、故事、思维、语言等就成了这本书的目录,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成功、成才、成人。
每个教师都应努力像于老师那样成为一本厚重的大书。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宝贵的可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地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强大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棵强劲的大树,一朵灵动的白云,拥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撼得动另一棵树,推得动另一朵云,唤得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这本书是永远“晾晒”于学生面前,供学生时刻研读的。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感和心智,以我们德行品质、学识修为、精神内涵和职业素养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正面的榜样示范,使学生从这本书中学到鲜活的知识,得到灵魂的浸染。
现实中,不少教师只注重埋头教授教科书这本小书,却不懂得用心书写、修正、完善、丰富自身这本大书。
如何修炼?首先靠的是自觉。要在习惯中磨炼自己、充实自己,“忙”、“没时间”不是理由,要将读书、学习、实践、反思自觉地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使之成为提升自己素质的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其次靠的是坚持。教一辈子书,就要修炼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半途而废的修炼是不能成正果的。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丰富学养,历炼人生,完善自我,涵养德行,用一生的时间去“读”儿童、“读”课堂、“读”教育。再次,靠的是追求卓越。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没有目标追求的教师是教不好书的。我们要坚守理想,在追求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当然,还要靠不断的自我超越。我们要常常反思:我这本书时时更新、丰富了吗?满足学生的“阅读欲”了吗?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应有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了吗?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水、石都是十分普通的,何以能发“灵光”,何以能生“涟漪”?是因为持之以恒的“相荡”与“相击”。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勤于击打与磨砺,就能使生命发出耀眼的光彩!
(马志响,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2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