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文专业在专科院校中作为专门传统文化专业,设置存在的历史时间基础较长远。本文就针对专科院校中文专业教学加以分析,概括目前其整体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向从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文专业 人才 教学策略
一、针对专科学校,具体分析现阶段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
可想而知的是,在理论方面,专科学校还是比较重视中文研究的,可课外实践方面因为教育性质,中文教学一直处于被忽略、遗忘的位置。表现如下:
1.中文课程开设过于散乱,系统性不强
在实际的专科学校中文相关课程教学中,通常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中文类课程应包括有《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以及《普通话技能与训练》之类。实际上,接受这些课程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大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与道德修养。遗憾的是,现阶段基本没有专科学校去展开全面完整的中文课程教学工作,大多数时候就开设一两门主要课程而已。情况更为严重的,有的院校直接将之变为特定专业的课程,其他专业选修。各种因素使得学生在对待中文教学的态度上亦不够端正,进而自身素养得不到显著提升。
2.中文相关教学课程学时少,且占较低学分
就算是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专科院校在中文教学方面给予的课时、学分都过低,只有专业性管理、行政、经济之类的文科专业才会特殊给予较多课时与学分。就比如说,《应用文写作》对于每位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讲都是一门极锻炼表达技能的科目,掌握文笔流畅的应用文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他们综合性全面性的文化素养修为,事实上尤其对于那些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实用性和价值意义是非常明显的。现如今,这么重要的基础性中文教学课程,有些学校一学期仅仅以18个课时来敷衍了事,写作课内容充实,且需要多次实际练习,最少也要教学36个课时。这样的“敷衍了事”直接导致教学老师不能完全传授中文精华,让学生只能“蜻蜓点水”般大致了解,更别提实际练习讲解的次数,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较为明显的帮助。
二、解剖未来专科院校对于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
1. 培养中文专业性强的实用型学生
未来学生的发展趋势就是实际操作应用,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职业生存的实用型学生,就要抛弃传统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正确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中文教师普遍认为所谓的中文教育其实就是人文教育而已,主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可,因此过于注重现实应用也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应用的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中文教学层次规格,因此,学校老师都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充实足够的理论文学知识,那么素质自然会直接提升,学习能力加强。
2.改革、创新中文教学内容重点对象及方式
2.1改革教学内容。就现在专科学校的中文专业所有相关课程教材来看,基本上都是大篇幅的文字理论知识叙述,真正的课外实践活动安排减少。有的学校直接忽视课外实践课程。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勇于改革创新,积极加入课外实践,适当减少理论文化,增强中文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整体中文教学水准。
2.2改革教学方式。在多媒体网络社会,我们应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音频软件,融合声音、画面,制作中文教学课件,使枯燥的课程变得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影音结合让学生寓教于乐,享受整个中文课堂教学。再添加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趣味性十足的授课解读方式,就能让学生在特定情境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受到启发、联想,进而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流畅、真实,吸引学生加入到中文课堂中,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意识。
(1)必须要加强自身写作和用言语沟通交际的技能,中文教学主要涉及内容就是写作和口语表达专业。这项课程的最大优势即使面对任何社会、生活、学习环境下,都不会被淘汰,随着经验的累积还会不断加强、沉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如果掌握一定水准的写作能力跟口语交际技能的话,就可能在职业竞争下占有一席之地。
(2)有针对性地强化中文相关专业的能力修为。想要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中文能力,就要及时创新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融合当代社会的大事件加以教学,充分融合现代化中文教育思想下改革的教学技能方式,来积极加强考试授课中文的教学效率,进一步扩充学生视野,加大学生接触到的社会信息量。此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思想为教学核心理念,改革摈弃落后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展开启发式、讨论式以及研究式、论证式等开放性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加强课堂教学整体的效率。还可以实行导师制度,分别针对性管理学生,及时给予他们中文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与帮助。
3.设立严密、谨慎的中文教学管理机制
严密、谨慎的中文课程教学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训练,是现实应用不可或缺的前提环境。由此可知,我们只要构建提升教学质量效率的管理机制,就能很大把握地提升中文汉语言文化的专业修为素养。换句话说,想要在现实社会竞争、生存,就必须管理自我,通过一系列管理机制,即教学质量监管指挥机制、教学质量监控落实机制、教学质量支持机制、教学质量监管反馈评价机制以及教学质量教学整改更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中文教学发展走向愈加提升、茁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专科院校教学过程中,占主要领导地位的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素质、技能教育。中文课程教学极大程度上提升文化修养及技能。换句话说,各教育管理单位必须积极重视这一层面,按实际情况加以教学。就思想观念来说,需积极转变认知力,就课程设置与相关教学策略来说,必须要及时改革、创新。这样做的话,就能随着社会的要求更新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每一位学生的中文修养及民族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瑞山.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 中国大学语文,2007 (06).
[2]李亚南. 论大学中文教学的现状与走向[J]. 文学教育,2012(01).
【关键词】中文专业 人才 教学策略
一、针对专科学校,具体分析现阶段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
可想而知的是,在理论方面,专科学校还是比较重视中文研究的,可课外实践方面因为教育性质,中文教学一直处于被忽略、遗忘的位置。表现如下:
1.中文课程开设过于散乱,系统性不强
在实际的专科学校中文相关课程教学中,通常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中文类课程应包括有《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以及《普通话技能与训练》之类。实际上,接受这些课程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大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与道德修养。遗憾的是,现阶段基本没有专科学校去展开全面完整的中文课程教学工作,大多数时候就开设一两门主要课程而已。情况更为严重的,有的院校直接将之变为特定专业的课程,其他专业选修。各种因素使得学生在对待中文教学的态度上亦不够端正,进而自身素养得不到显著提升。
2.中文相关教学课程学时少,且占较低学分
就算是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专科院校在中文教学方面给予的课时、学分都过低,只有专业性管理、行政、经济之类的文科专业才会特殊给予较多课时与学分。就比如说,《应用文写作》对于每位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讲都是一门极锻炼表达技能的科目,掌握文笔流畅的应用文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他们综合性全面性的文化素养修为,事实上尤其对于那些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实用性和价值意义是非常明显的。现如今,这么重要的基础性中文教学课程,有些学校一学期仅仅以18个课时来敷衍了事,写作课内容充实,且需要多次实际练习,最少也要教学36个课时。这样的“敷衍了事”直接导致教学老师不能完全传授中文精华,让学生只能“蜻蜓点水”般大致了解,更别提实际练习讲解的次数,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较为明显的帮助。
二、解剖未来专科院校对于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
1. 培养中文专业性强的实用型学生
未来学生的发展趋势就是实际操作应用,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职业生存的实用型学生,就要抛弃传统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正确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中文教师普遍认为所谓的中文教育其实就是人文教育而已,主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可,因此过于注重现实应用也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应用的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中文教学层次规格,因此,学校老师都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充实足够的理论文学知识,那么素质自然会直接提升,学习能力加强。
2.改革、创新中文教学内容重点对象及方式
2.1改革教学内容。就现在专科学校的中文专业所有相关课程教材来看,基本上都是大篇幅的文字理论知识叙述,真正的课外实践活动安排减少。有的学校直接忽视课外实践课程。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勇于改革创新,积极加入课外实践,适当减少理论文化,增强中文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整体中文教学水准。
2.2改革教学方式。在多媒体网络社会,我们应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音频软件,融合声音、画面,制作中文教学课件,使枯燥的课程变得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影音结合让学生寓教于乐,享受整个中文课堂教学。再添加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趣味性十足的授课解读方式,就能让学生在特定情境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受到启发、联想,进而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流畅、真实,吸引学生加入到中文课堂中,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意识。
(1)必须要加强自身写作和用言语沟通交际的技能,中文教学主要涉及内容就是写作和口语表达专业。这项课程的最大优势即使面对任何社会、生活、学习环境下,都不会被淘汰,随着经验的累积还会不断加强、沉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如果掌握一定水准的写作能力跟口语交际技能的话,就可能在职业竞争下占有一席之地。
(2)有针对性地强化中文相关专业的能力修为。想要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中文能力,就要及时创新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融合当代社会的大事件加以教学,充分融合现代化中文教育思想下改革的教学技能方式,来积极加强考试授课中文的教学效率,进一步扩充学生视野,加大学生接触到的社会信息量。此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思想为教学核心理念,改革摈弃落后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展开启发式、讨论式以及研究式、论证式等开放性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加强课堂教学整体的效率。还可以实行导师制度,分别针对性管理学生,及时给予他们中文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与帮助。
3.设立严密、谨慎的中文教学管理机制
严密、谨慎的中文课程教学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训练,是现实应用不可或缺的前提环境。由此可知,我们只要构建提升教学质量效率的管理机制,就能很大把握地提升中文汉语言文化的专业修为素养。换句话说,想要在现实社会竞争、生存,就必须管理自我,通过一系列管理机制,即教学质量监管指挥机制、教学质量监控落实机制、教学质量支持机制、教学质量监管反馈评价机制以及教学质量教学整改更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中文教学发展走向愈加提升、茁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专科院校教学过程中,占主要领导地位的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素质、技能教育。中文课程教学极大程度上提升文化修养及技能。换句话说,各教育管理单位必须积极重视这一层面,按实际情况加以教学。就思想观念来说,需积极转变认知力,就课程设置与相关教学策略来说,必须要及时改革、创新。这样做的话,就能随着社会的要求更新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每一位学生的中文修养及民族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瑞山.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 中国大学语文,2007 (06).
[2]李亚南. 论大学中文教学的现状与走向[J]. 文学教育,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