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路人的春运:除夕团圆饭4年一次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yun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寂寞”的春运岗位


  位于北京丰台区的槐房路道口隶属于双桥站大红门站管理。
  这条宽7.7米的道口,是北京地区最后一条通行公交车且由车站管理的站内道口。
  道口两旁,有两间小小的值班室,分别负责保障上行和下行列车安全通过。每天会有两个班次的道口工轮流值班,24小时不间断。
  58岁的张连弟就是其中一员。
  1月21日,伴随2019年春运拉开大幕,张连弟和同事们又一次进入了春运时间。不过和其他铁路工作者相比,这个岗位要特殊得多。
  他们见不到提着大包小包匆忙赶路的旅客,终日相伴的只有办公桌上的两部电话、记录列车经过时刻的册子以及一个公用的烟灰缸。
  十几个同事中,绝大部分都是烟民。常年面对枯燥的工作环境,只有点上一支烟,才能排解心中的寂寞。
  上岗前,张连弟的手机会统一交由车间保管。在岗位上的12小时里,道口工必须时刻留意周围的情况。工作时,看手机、读报纸、听收音机这样的行为都是严令禁止的。连吃饭、上厕所都要轮流去。
  这条线路每天都会固定开行107对列车,平均每6、7分钟就会有一辆列车驶过。
  值班时,张连弟往往回到值班室椅子还没坐稳,提示火车进入道口的压道铃又会“嗡嗡”响起。发车密集时段,干脆要一直在外面站一两个小时,无论严寒酷暑。
  工作久了很多道口工都会有“幻听”的职业病,回到家后耳边还是铃声。因为平时除了压道铃声和火车驶过的笛声,他们很难再听到其他声音了。

4年一次的除夕团圆饭


  和所有铁路工作者一样,除夕夜的团圆饭对于道口工们来说也是个奢侈品。
  48岁的杨宝顺已经在道口工作了5年,这些年,他除夕夜很少能和家人在一起度过,基本都是上岗值班。
  按照现有的排班安排,每个职工平均四年才有一次回家过除夕的机会。如果不巧赶上班次调整,这个循环间隔就还要延长。
  “我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 谈及过年的话题,不爱说话的杨宝顺脸上流露出无奈。
  如今杨宝顺的女儿已经20岁了,但因为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孩子小时候能和他相处的时间很有限。特别是干上道口工以来,工作节奏就变成了白班加晚班循环。
  因为长期熬夜值班,杨宝顺的生物钟早已颠倒了。
  “回到家里就想倒头大睡,很少有精力和家人聊天,更没有什么爱好,和普通人比,我的生活应该算挺枯燥的。”杨宝顺说。
  春运开启后,杨宝顺和所有同事们又开启了“春运模式”。
  这段时间,他们在休班时手机也必须保持通畅。即便是不在岗,也要为突发情况或者恶劣天气做好准备,如果有需要,他要随叫随到。
  不过,今年杨宝顺很幸运,春节期间他没有排到除夕夜值班,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也没别的什么安排,就希望能在家踏实吃个年夜饭,好好陪陪家人。”杨宝顺说。

曾救下卧轨自杀者


  在别人眼里,道口工的工作艰苦、枯燥,但是对于住在周边的人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岗位,行人车辆才能安全通过道口。
  别看这条道口不起眼,但地处公益东桥南侧,紧邻南四环,道口每日通过列车百余对,加之站内调车作业频繁穿越道口,公铁矛盾异常突出。
  尤其是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或是列车通过和调车作业密集的时段,路上等待的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往往就会把小小的道口堵得水泄不通。
  “最长时行人车辆一个多小时都不能放行,有时候光等候的行人就能有上千人,一旦放行,我们就要在人车混行的状态下,疏导上千人安全通过道口,压力非常大。”杨宝顺说。
  即便如此,因为被拦截在道口外时间过长,很多行人、司机心里憋着火,就会把怨气撒在道口工头上,对此杨宝顺和同事也只能默默忍受。
  这些年,“险情”也时有发生,他们还几次救下试图卧轨自杀的人。
  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杨宝顺和搭档赵献玲一起值班,当道口放行时,他们发现一个女子行为异常,她没有随着人流一起通过道口,而是顺着铁轨独自一人向远处走去。
  敏感的杨宝顺和赵献玲马上意识到不对劲,赶忙冲出去追赶女子。跑到近处两人才发现这名女子已经喝醉,精神状态很不稳定,详细询问才知道她是刚和家人吵架离家,一时想不开要走极端。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两人一边劝阻女子,一边与警方取得联系,最终将女子安全带离道口。
  “现在想想也很后怕,当时如果没有留意到她,也许就要酿成惨剧。” 赵献玲回忆说。
  最近这些年,槐房路道口还没有发生过一次意外事故。

年轻人不愿意来了


  这些年,张连弟明显觉得体力有点跟不上,12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对于年近六旬的他来说有些吃不消了。
  不过和他一同工作的同事们也已经不年轻了——14个职工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3岁,年近五旬的杨宝顺已经算是他们当中最“年轻力壮”的了。
  “这样的岗位年轻人都不愿意做了,光是在这里干巴巴守12个小时就没几个能受得了的,况且待遇也不高,我们这也有人才断层啊!”说完张连弟哈哈笑起来,然后又摇摇头。
  如今,张连弟的女儿已经进入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工作。孩子的工作内容他搞不太懂,但是他知道,年轻人喜欢那样的工作。
  作为年纪最大、也是在道口坚守时间最长的老职工,张连弟也深知,他们这批人可能会成为最后一批道口工。
  未来,随着城市规划的推进和技术进步,道口工最终可能将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的坚守


  两年前,原北京铁路局和地方政府开始协调解决槐房路道口的公铁矛盾问题,启动了槐房路道口“平改立”工程。
  目前,工程一期已经基本完成,一个宽9米、高2.5米,可以双向通行的地下涵洞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
  不过,为避免出现人车混行发生事故,涵洞目前只能通行自行车和行人,机动车仍然要途径地上道口。对于道口南边的槐房村村民来说,如果想上南四环,穿越道口也是最短路径。
  “群众对于道口还有需要,所以我们还不能彻底关闭。”赵献玲告诉记者。
  据大红门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伴随着“平改立”工程的继续推进,槐房路道口有望关闭,但目前考虑到行人车辆出行等需求,仍然有很大困难。
  对于张连弟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一方面,很期待这项工程能够彻底实施,将人力从高強度的道口看守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即将告别自己的工作岗位又有些感慨。
  再过两年,张连弟将年满60岁,到了退休的年龄。在铁路上工作了一辈子的他,职业生涯中所剩的春运已经屈指可数。
  “希望能站好最后一班岗。”他说。
其他文献
这位遭遇婚变、流落异乡后白手起家的女强人,一直被视为逆境中拼搏进取的香港精神的杰出代表,靠着一辆小推车,她硬是把一盘盘小水饺做成了年收入超过60亿的大产业。租住4㎡小屋,单身母亲港漂谋生  1945年,臧健和出生在山东日照的一个农村家庭,儿时的梦想是从事跟医学有关的职业。20岁那年因为心疼母亲,臧健和选择了辍学,到县医院当了一名护工来补贴家用,虽然辛苦,但也算是和幼时的梦想沾上了边,臧健和也珍惜着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有这样一幕:  傲娇的谢尔顿博士作为初来乍到的大学讲师,在物理学课上想给学生们一个“下马威”,便问:“知道拓扑绝缘体的请举手?”在谢尔顿博士看来,拓扑绝缘体是理论物理学最精深的课题之一。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张首晟教授。2018年12月1日,他在美国旧金山去世,55年的传奇人生就此结束。  “对他来讲,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导师杨振宁在2017年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时曾这样
在刚刚揭晓的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得主中,年过八旬的刘永坦凭借着一款神奇的新体制雷达,荣膺了这个让无数科研工作人员梦寐以求的獎项。“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40年坚守,带出一支“雷达铁军”……”1月8日,刘永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章、证书。生逢乱世,立志科技报国  1936年冬天,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
2月20日,当当网联合创始人李国庆通过公开信的方式宣布正式离开当当,创办知识付费性质的书友会平台,55岁的他离开了电商行业,开始了二次创业。  实际上,李国庆离开当当早已有了迹象,这在关注他和当当网的业内人士的意料之内。2018年底,有“李大嘴”诨号的李国庆因又发表了一番争议言论,当当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李国庆先生是联合创始人,他离开当当管理层、决策层已有一段时间,李国庆先生的言论是他的个人观点。
机缘巧合成为悬疑小说家  蔡骏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国家地理绘图员,后来却因为机缘巧合成了一名悬疑小说家。  2000年,22岁的蔡骏开始在“榕树下”网站陆续发表小说。那年年底,他第一次创作悬疑类文学,原因是他和一个网友聊天时“打了个赌”,说能写出像《午夜凶铃》那样的小说。  那时的网络正传播着一种叫“女鬼病毒”的网络病毒,蔡骏从中捕捉到了灵感,次年,十万字的《病毒》发表。恐怖、惊悚、离奇,这种
这不是旅游医疗骗局的唯一案例,但这类案件的行骗手法几乎如出一辙,都以免费境外旅游作为由头,将受害人诱骗至国外后,再以高价体检、治疗或者兜售高价“药品”,骗取受害人钱财。在张女士被骗案中,诈骗者聘请了并没有行医资质的人充当所谓的医疗专家,甚至让张女士等人深信不疑的体检报告也是由涉案公司伪造的。  在这些医疗旅游骗局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诈骗产业链。其中,各环节的企业都充当着不同角色,同样,各个环节都
幸运的刘永好,有新希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群星闪耀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当中,刘永好大概是最幸运的人之一,他创下了多个无法被超越的第一:  1982年,四兄弟下海创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民营企业之一;  1993年10月,他成为全国工商联第一位私营企业家出身的副主席。  1994年3月,希望集团有限公司经国家工商局批注核准,成为全国首家无地名私营企业集团公司。  1994年,《福布斯》首次公布
他在见证时间,时间也在见证他。经历大起大伏的他,早已成为数代人口口相传的传奇人物,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朽。  当我们回看褚老的一生时才发现,是所有面对命运的不屈和抗争,成就了一个穿越时代的传奇。云南第一支柱产业——烟草  “我对不起姑娘,她一直喊我退休了、退休了。映群自杀了,我对不起姑娘......”  这位已经68岁,参加过游击队,感受过枪炮战火,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经历过兄弟的死,经历过父
接手父亲铁锅工厂的梁兴春实际上是一位西藏退伍兵,几年前,他违背父亲意愿,执拗回到农村老家,“偷师”造铁锅。在与同样执拗的父亲隔三岔五的争吵中,梁兴春将父亲经营了20多年的铁锅生意搬上网,从之前年销售额200多万飙升到2000万元。为造铁锅要跳江?退伍兵“偷师”学艺  每天和老师傅们混在一起,看他们怎么铸模、压模、高温熔化铁块,将铁水浇铸在模具中,之后抛光、打磨等,梁兴春坦言这样灰头土脸围着锅炉转的
从垄亩到课堂  1955年,高鸿钧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市的乡村。青春年少时,他作为农民躬耕于白山黑水之间。艰苦的劳动和质朴的生活锻造了他坚韧的意志、持久的耐力,以及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性格和平民作风。1977年恢复高考,高鸿钧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决定性转折。1982年,从吉大毕业的高鸿钧離开东北,来到北京,考入了中国政法大学,师从我国著名外国法制史学家潘华仿先生。  在潘华仿的悉心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