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重度烧伤合并恒径动脉畸形致下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46岁,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焊接时不慎引燃易爆气体及有机溶剂,致全身多处烧伤,伤后3h收入笔者单位。创面分布于头、面、颈、躯干、臀部及四肢,总面积达90%,其中深Ⅱ度25%、Ⅲ度65%TBSA,伴重度吸人性损伤。

其他文献
电烧伤是一种严重烧伤,虽然面积不大。但常伤及深部组织和脏器,病死率和致残率较一般热力烧伤高。自1958年我国烧伤专科创建以来,治疗了数万例电烧伤患者,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严重电烧伤治疗上创新了多种手术方法,同时在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也逐步发展。
我国烧伤治疗中的营养支持,是在重视基础研究和引进国际营养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有效阻断或减轻高代谢反应损害、保护脏器功能、修复创面、改善免疫、促进烧伤患者康复等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击伤是通过身体的电能转变为热能使组织受热及电场非热性损伤,可使皮肤发生凝固性坏死,甚至肌肉及骨骼严重损伤,常导致组织缺损、功能障碍。笔者通过对本单位460例电击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电击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电击伤防治提供依据。
患者男,28岁。1岁多时不慎被火焰烧伤右侧面部、耳后及颈部,创面表皮坏死脱落、出血,未行烧伤专科治疗。伤后3个月左右创面自行愈合,遗留淡粉色片状瘢痕,质硬。1年后右面部已愈合创面中央出现约4cm×3cm发红、瘙痒区域,搔抓后起水疱,继而溃烂、渗出(多为清亮渗出物)。
目的了解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建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大鼠模型。第1部分实验分为3组,每组9只大鼠:(1)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1的自体微粒皮;(2)混合1组,移植自、异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均为10:1;(3)混合2组,移植自、异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分别为10:1和10:3。第2部分实验亦分为3组,每组6只大鼠:(1)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20:1的自体微粒
目的明确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病房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与整合子的关系。方法31株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分离自该院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鲍氏不动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PCR扩增I、Ⅱ、Ⅲ类整合酶及整合酶阳性菌株的整合子基因盒,进行序列分析;分析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结果鲍氏不动杆菌对
患者男,30岁,因浓硫酸烧伤全身多处,伤后30min入院。诊断:特重度烧伤总面积85%,其中浅Ⅱ度72%、深Ⅱ度9%、Ⅲ度4%TBSA。入院后给予补液抗休克,青霉素、替硝唑抗感染等治疗。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尿量,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伤后11~28d患者体温36.7~41.0℃,脉搏90~110次/min。
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对36例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核心摘除术加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取得预期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16~42岁。瘢痕疙瘩分布于胸骨前区16例、肩部8例、下腹部2例、耳垂19例、其他部位7例,共52处,面积0.8~64.0cm^2。
近年来,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性和谷氨酰胺(GLN)的保护作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创伤、烧伤等应激状况下,体内GLN耗竭,自身合成的GLN不能满足代谢需要,必须进行外源性补充。笔者单位的研究结果表明,烧伤患者在伤后第1天GLN即明显降低。因此早期补充GLN对保护肠黏膜结构、改善胃肠功能、减少细菌移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哪种补充方式更为合理有效,却有不同认识。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临床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