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困境与路径

来源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WICHS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落实办学自主权,是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的保障.当前,基础教育办学自主权存在校长认知偏差和缺乏行动自觉、校长管理能力与专业素养不高,以及办学理念高度不够和办学缺乏特色等问题,导致办学自主权无法落地、落实.落实办学自主权,学校需要以国家方针政策为前提,自主创新、自主追求,寻求内涵发展、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
其他文献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多年来以校训“臻美”滋养自立,努力办拥有和谐的教育生态、完整育人功能的教育.学校提出“以美立教,创美的教育”行动主张,建构“四梁八柱”点亮育人臻美的行走路径,以文化、课程、课堂为依托构建美育实践的生态系统,在追寻“美的教育”之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京房纳甲体系主要包括“八宫卦序”“卦纳十天干”“爻纳十二地支”,学界多基于伦理的视角对其纳甲依据探讨,实际上京房构建的纳甲体系蕴藏着深刻的象数依据.乾卦世爻具有经传中乾卦“用九”的功用,八宫卦序体现了阴阳消息之理,与之相配的十天干、十二地支同样是这一原理的体现.坤卦初爻纳“未”,与京房所强调的“午为阴之始”在象数意义上是一致的.京房纳甲不仅有“土旺四季”的象数依据,也闪烁着“土旺季夏”的影子.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各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企业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的组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始终保持企业发展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企业要结合战略发展方向、行业领域发展趋势,积极做好发展战略调整,深化与网络经济的结合,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学校教育时空,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这一直是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努力践行的使命.村校联建共育,为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创造了更为有效的育人机制.学校与村委精诚合作,成立“乡韵武城”村校联建共育平台,着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假期课外服务,策划有益活动,培育时代新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问题是根据地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农民的双重性与革命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土地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的动员策略是生产竞赛,生产竞赛不仅发展了生产力,保障了根据地的经济供给,而且实现了政治上整合的效果.在生产竞赛与土地改革的双向互动中,土地政策又得以不断完善,农民问题、土地问题与革命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问题的深化改革提供了镜鉴和经验.
明孝宗统治时期,在君臣共同努力下,扭转了自正统以来国势日衰的局面,出现了一段号称“弘治中兴”的相对安定时期.明孝宗的功绩诚然值得肯定,但却被一些旧史家严重夸张,甚至溢美到与尧、舜、汉文帝、宋仁宗等相提并论的地步.明孝宗良好的品行、弘治一朝融洽的君臣关系、弘治一朝在明史上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以及弘治中兴所取得的成绩,是明孝宗被旧史家们溢美的几点原因.
对于学校来说,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校园向美丽迈进了一步.在文化的滋养下,学校更富有灵魂,更具有生命力.徐州市云兴小学就是这样的学校.rn云兴小学已经走出“千校一面”的怪圈,用智慧和定力追寻,形成一个文化坐标,坐标的中心就是人.横轴是理解生命,纵轴是志趣多元.校长陈书强提出,“理解生命”就是要关照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并满足其适应未来社会的终身学习需要.“志趣多元”,就是坚守“顺应童性、幸福生活、卓越成长”的课程理念,致力于培养“有朝气、受欢迎、远志向”的云兴学子,引领学校课程体系的多元
一、学校简史rn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始建于1951年,前身是徐州铁路第三子弟小学,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复兴南路227号,坐落在黄河东岸、津浦铁道线旁.2005年学校划归徐州市云龙区管辖,2014年学校实现教育集团化发展.2020年,学校已有华润小学、土山寺校区、商聚路小学、津浦西路小学、汉景小学等分校,193个教学班,8200名学生,500名教师,形成了“名校+分校、名校+新建校、名校+村小、名校+国际校”的集团化办学格局.学校轮滑课程特色鲜明,校园轮滑云兴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学校获得“全国红旗雏鹰大队”“全
期刊
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者应思考如何通过内部变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首先要推动观念变革,探索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其次,要推动动力变革,遵循教育规律,转变育人方式.最后,要推动协同治理,强化家校社协作,形成育人合力.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应然要求.目前在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依然存在着环境不宽、边界不清、规范不严、保障不力、借势不足等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应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以完善学校章程为关键,以优化治理结构为突破,以增强师生参与为目标,以家校合作为重点,以优化教育评价为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