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医护人员对疼痛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e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现状,为优化新生儿疼痛管理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取便利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武汉、深圳、上海、南京、浙江、重庆地区6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320名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医护人员展开问卷调查。

结果

研究对象对新生儿疼痛总体认知水平较高,正确率为(80.5 ± 18.1)%,但对新生儿疼痛感觉、疼痛减轻速度和镇痛剂使用方面认知准确率相对较低;医护人员普遍认为胸腔引流、腰椎穿刺、置入PICC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较重,评分分别为(8.03 ± 2.20)、(7.17 ± 2.17)、(7.09 ± 2.00)分;医护人员有无孩子、学历不同,职称不同以及在新生儿科工作年限不同,对足月新生儿足跟针刺及静脉穿刺/置管的疼痛感受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8~23.314,P<0.05)。

结论

新生儿疼痛管理逐渐受到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重视,但对疼痛认知和评估还存在一定偏差,仍需加强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相关知识的培训,对预防和降低新生儿疼痛,优化新生儿疼痛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ICU患者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ICU病房的54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同期入住ICU的血培养阴性患者79例为对照组,2组性别、年龄、慢性病等基本资料一致。进行临床病历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生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发生血流感染的患者为54例,其中革兰阳性球
目的了解肺移植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方便抽样,采用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呼吸道疾病问卷(AQ20-R)、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30例肺移植术后患者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Pearson线性相关进行关联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肺移植患者术后SF-36各维度得分为(34
目的为行经皮骨穿针的患者减少针道感染的发生率制定循证护理方案。方法按循证PICO原则,针对患者临床表现提出现存的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经检索数据库,对检索的文献进行证据评价后,将最适证据应用于该类患者并观察患者疗效。结果共纳入1篇系统评价(I级证据)、1篇队列研究(Ⅲ级证据)和9篇随机对照试验(Ⅲ级证据)。根据对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新的针孔护理方案并应用于患者。实施7 d
目的探讨儿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CRT)形成后不同干预措施对血栓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各病房发生并上报护理管理系统的中心静脉CRT病例资料。结果符合研究的病例资料108例。男女比例2∶1。患儿年龄从出生1个月至14岁,年龄中位数24.5个月。神经系统内外科疾病占42.59%(46/108)。55.56%(60/108)CRT发生在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以实施快速康复程序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快速康复程序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2例患者为试验组,比较2组术后1、3、7 d空腹血浆葡萄糖及各组术后3 d末梢血糖波动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后1、3、7 d空腹血浆葡萄糖分别为(8.27 ± 1.99)、(6.78 ± 1.22)、(7.29 ± 1.21)mmol/L,对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新技术与医疗行业的联系日益密切。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是新技术与护理行业结合的产物,这将数字化、无纸化引入护理行业,为临床工作提供便捷、实时的技术服务,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护理行业,在疾病管理、药品管理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多的使用者从不同专业角度发现问题,从而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进行全方位改进。本文从国内外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发展、
目的为患有老年皮肤瘙痒的长期住院老年人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使皮肤瘙痒的症状减轻,提高生命质量。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在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房患有老年皮肤瘙痒的老年人37例为观察组,在上海市松江社会福利院住院的患有老年皮肤瘙痒的老年人37例为对照组,2组均予以皮肤瘙痒程度、皮肤瘙痒面积的评估。对照组37例老年人按原饮食习惯摄入,不予干预;观察组通过保证蔬菜水果的摄
目的观察应用低温静脉输液专用装置行血管内降温与传统体表降温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取体表降温方法,观察组在体表降温基础上配合低温静脉输液专用装置,目标体温35 ℃,降温持续时间3~5d,复温采取自然复温法,控制复温0.1~0.5 ℃/h,复温至36.0~37.3 ℃。比较2组患者达到目标体温的时间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理论在降低神经外科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应用FMEA理论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PN),入选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成因分析,同时制订改进措施,优化置管护理流程,比较改进流程前后RPN值的变化。以实施FMEA的1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FMEA组,实施FMEA前进行常规护理的181例
目的以绩效结构理论为基础构建科室护理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方法通过专家访谈和2轮Delphi专家函询完成指标体系构建;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及可靠性分析。结果构建了包含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护理服务、教学培训、科室贡献、沟通协调6个Ⅰ级指标和22个Ⅱ级指标的护理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确立了科室每月考核分数计算方法和回馈机制;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7.6%和98.8%,权威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