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
按传说,西王母的瑶池在青海境内的昆仑上,从二万三千多年前开始,这里的人类就会打制石器。这一石器带附近的昆仑山又有丰富的玉矿,那么这里在周代以前就应该有玉的开采和加工。
昆仑山下的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南部。这片广阔的区域是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轮番更替游牧的地区之一,千万年来,这一带屡经民族递嬗演变,留下了各个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格尔木市北缘相毗连的小柴旦湖沙砾层中发现的石器证明了距今约二万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
位于格尔木市南约110公里处的三岔口细石器遗址,海拔3700米,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1956年经中科院考古专家鉴定为细石器时代遗物,距今约一万年。这说明了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人类就在此地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此外,三岔口遗址与2003年9月发掘的纳赤台细石器地点以及可可西里细石器地点等地的石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说明早在一万年前沿格尔木河至昆仑河一线就是一条重要的早期石器带。
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大量礼仪玉器的喇家村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部。这里早年曾出土齐家文化大型玉璧和玉刀。至今,村民但凡动土,都会有玉出现,可见,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古人就开始接触玉了。
1992年的农历正月初五,空寂的昆仑山万宝沟里移动着几个渺小的人影……格尔木市动员全民上山找矿,并制定了一套奖励政策。农历正月初五,格尔木市格勒木德乡党委书记达西就带着儿子旭辉和朋友巴力登上昆仑山找矿。
达西一行五人开着自家的北京212吉普车来到距格尔木市区一百多公里外的万宝沟。下午3点左右他们在玉女峰发现山坡上有不少从未见过的碧绿石头,并带回一块几十公斤的绿石。神奇的石头引起他们巨大的好奇心,两天后行四人再次来到玉女峰,这次他们费了三个多小时爬到峰顶。一种奇特的景象把他们惊呆了,遍地都是洁白和碧绿的玉笋、玉块。一个被时光掩埋了亿万年的玉矿就这样被发现了……
艰辛
记者驱车前往海拔近5000米的昆仑山深处埋藏着宝玉的野牛沟和仙女峰。从格尔木来到纳赤台清泉,海拔由2800米上升到近4000米。位于沙松乌山和博卡雷克塔格尔之间的昆仑泉,传说是西王母用来酿制琼浆玉液的泉水,我们想这些来自昆仑深处的泉水肯定也来自昆仑玉的处所,抚摩过冰洁的玉身。
喝过甘甜的昆仑泉,我们就要跨越昆仑河深入著名的野牛沟昆仑玉矿开采点了。这里属昆仑山脉东沿入青海部分,西距新疆若羌县境300余公里,与东昆仑沿线尤其是若羌,且末等地的地质构造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进入昆仑河谷地,极目处,莽莽昆仑、银装素裹、万峰耸立、直插云霄。
神圣的昆仑山曾经是那样令人心驰神往,可当越野车长时间穿行于昆仑山间无穷无尽的荒滩戈壁时,它留给记者的印象却是连绵不绝和满目荒凉,感觉犹如脱离人寰身处另外一个荒寂的星球,更难以想像晶莹剔透的温润宝玉会出产于此。也许这就是昆仑的苍茫与大气,雄浑深邈和变幻无穷的本色吧。
车子刚拐过一个河谷,荒原上突然刮起大风,风沙无孔不入地钻进吉普车里,我们满身都是尘土。跳动的车窗外,一群藏羚羊在沙尘中露出惊恐的眼神,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无人区。
野牛沟原生玉矿位于野牛沟的一处峰项,海拔四千五百多米。对昆仑采玉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充满致命诱惑和未知的地方。这里出产的白玉、清白玉青玉质地细润品种丰富、块头大、属上等好料,与和田玉基本相同,不少还达到羊脂白玉的标准。特别是其翠绿色,烟灰灰紫色品种在和田玉中都极为罕见。曾有一位浙江人在此开矿采玉,一夜发迹而成亿万富翁。采玉暴富的消息飘荡在高原上空,也吸引着无数寻梦者的到来。
顺着盘旋回曲的山道爬上开采点时,我们早已是气喘吁吁。高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与被采玉工开凿的巨大洁白的山体剖面在强烈的阳光下刺得我们难睁双眼。石韫玉而山辉。传说玉埋于石,难为人识,但那温润的玉气会在温煦的阳光下升腾在空中。在高达百米的工作面上那些采玉工人与自己挖开的山体形成了巨大的对比。从远处看,他们犹如一粒粒细小的芝麻散落在石块中间。
在昆仑山野牛沟采玉的多是回民,他们来自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贫穷的乡村。小韩是他们中的一个小负责人,他带领记者一直下到矿底几十米深的矿洞。
这个矿洞高,宽都只一米多点,我们只能一寸一寸匍匐着爬进洞中。没进洞之前,记者想像玉石矿一定是连成一片的,洞里肯定是四壁皆玉,光可鉴人,可我们一直爬到洞底也没看到一丁点玉的痕迹。爬出洞外,记者想请小韩指点我拍摄一张原生玉矿脉的照片。望着高达百米的开采面,小韩扳弄着被石头“啃”掉小拇指的左手默然地摇着头。他说在这开采一年多了,连他自己至今也未见到一处像样的矿脉。
在来玉矿之前,记者认为采玉可能和开采大理石一样,一采一大片,直到这时才知道想像是多么无知可笑。首先玉矿不像别的矿石连片,而是断断续续地藏在石岩芯里,矿脉真的如古诗所云如烟似雾、飘忽不定。偶尔露出的矿脉又被厚厚的岩石层包裹,每取一块玉必须去掉大量的包在玉外的坚硬岩石。这就决定采玉人不但要付出十分艰辛的劳动,同时,还要有一双识玉的慧眼,识别玉和石的不同。与玉相连的岩石叫玉石根,看来像玉却是石,最难区分。取得不好,玉石俱碎,前功尽弃。
传说昆仑山的神仙们把昆仑玉种在苗圃中,尽心呵护一千年就能泌出一滴玉膏,然而玉非常难种,常常眼看快成膏时却忽然毁了,数百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
在记者看来昆仑山采玉人比那些种玉的神仙还要艰难,黄金有价玉无价,只有亲眼看到那些浩大的工作面、极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他们到目前为止还几乎是零的回报,记者才知道得到一块宝玉是何等的困难与艰辛。在野牛沟这个矿点,小韩他们几十号人已经日夜不停地开采了一年多,投入资金累计上千万元,还有数名采玉工人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可至今还没有开采到一块玉料,难道冥冥之中真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执掌着命运?看到小韩无可奈何的眼神和黑漆漆的矿洞,记者终于明白“赌玉”的残酷与惊心动魄。
按传说,西王母的瑶池在青海境内的昆仑上,从二万三千多年前开始,这里的人类就会打制石器。这一石器带附近的昆仑山又有丰富的玉矿,那么这里在周代以前就应该有玉的开采和加工。

昆仑山下的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南部。这片广阔的区域是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轮番更替游牧的地区之一,千万年来,这一带屡经民族递嬗演变,留下了各个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格尔木市北缘相毗连的小柴旦湖沙砾层中发现的石器证明了距今约二万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
位于格尔木市南约110公里处的三岔口细石器遗址,海拔3700米,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1956年经中科院考古专家鉴定为细石器时代遗物,距今约一万年。这说明了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人类就在此地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此外,三岔口遗址与2003年9月发掘的纳赤台细石器地点以及可可西里细石器地点等地的石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说明早在一万年前沿格尔木河至昆仑河一线就是一条重要的早期石器带。
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大量礼仪玉器的喇家村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部。这里早年曾出土齐家文化大型玉璧和玉刀。至今,村民但凡动土,都会有玉出现,可见,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古人就开始接触玉了。

1992年的农历正月初五,空寂的昆仑山万宝沟里移动着几个渺小的人影……格尔木市动员全民上山找矿,并制定了一套奖励政策。农历正月初五,格尔木市格勒木德乡党委书记达西就带着儿子旭辉和朋友巴力登上昆仑山找矿。
达西一行五人开着自家的北京212吉普车来到距格尔木市区一百多公里外的万宝沟。下午3点左右他们在玉女峰发现山坡上有不少从未见过的碧绿石头,并带回一块几十公斤的绿石。神奇的石头引起他们巨大的好奇心,两天后行四人再次来到玉女峰,这次他们费了三个多小时爬到峰顶。一种奇特的景象把他们惊呆了,遍地都是洁白和碧绿的玉笋、玉块。一个被时光掩埋了亿万年的玉矿就这样被发现了……
艰辛
记者驱车前往海拔近5000米的昆仑山深处埋藏着宝玉的野牛沟和仙女峰。从格尔木来到纳赤台清泉,海拔由2800米上升到近4000米。位于沙松乌山和博卡雷克塔格尔之间的昆仑泉,传说是西王母用来酿制琼浆玉液的泉水,我们想这些来自昆仑深处的泉水肯定也来自昆仑玉的处所,抚摩过冰洁的玉身。
喝过甘甜的昆仑泉,我们就要跨越昆仑河深入著名的野牛沟昆仑玉矿开采点了。这里属昆仑山脉东沿入青海部分,西距新疆若羌县境300余公里,与东昆仑沿线尤其是若羌,且末等地的地质构造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进入昆仑河谷地,极目处,莽莽昆仑、银装素裹、万峰耸立、直插云霄。

神圣的昆仑山曾经是那样令人心驰神往,可当越野车长时间穿行于昆仑山间无穷无尽的荒滩戈壁时,它留给记者的印象却是连绵不绝和满目荒凉,感觉犹如脱离人寰身处另外一个荒寂的星球,更难以想像晶莹剔透的温润宝玉会出产于此。也许这就是昆仑的苍茫与大气,雄浑深邈和变幻无穷的本色吧。
车子刚拐过一个河谷,荒原上突然刮起大风,风沙无孔不入地钻进吉普车里,我们满身都是尘土。跳动的车窗外,一群藏羚羊在沙尘中露出惊恐的眼神,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无人区。
野牛沟原生玉矿位于野牛沟的一处峰项,海拔四千五百多米。对昆仑采玉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充满致命诱惑和未知的地方。这里出产的白玉、清白玉青玉质地细润品种丰富、块头大、属上等好料,与和田玉基本相同,不少还达到羊脂白玉的标准。特别是其翠绿色,烟灰灰紫色品种在和田玉中都极为罕见。曾有一位浙江人在此开矿采玉,一夜发迹而成亿万富翁。采玉暴富的消息飘荡在高原上空,也吸引着无数寻梦者的到来。
顺着盘旋回曲的山道爬上开采点时,我们早已是气喘吁吁。高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与被采玉工开凿的巨大洁白的山体剖面在强烈的阳光下刺得我们难睁双眼。石韫玉而山辉。传说玉埋于石,难为人识,但那温润的玉气会在温煦的阳光下升腾在空中。在高达百米的工作面上那些采玉工人与自己挖开的山体形成了巨大的对比。从远处看,他们犹如一粒粒细小的芝麻散落在石块中间。
在昆仑山野牛沟采玉的多是回民,他们来自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贫穷的乡村。小韩是他们中的一个小负责人,他带领记者一直下到矿底几十米深的矿洞。

这个矿洞高,宽都只一米多点,我们只能一寸一寸匍匐着爬进洞中。没进洞之前,记者想像玉石矿一定是连成一片的,洞里肯定是四壁皆玉,光可鉴人,可我们一直爬到洞底也没看到一丁点玉的痕迹。爬出洞外,记者想请小韩指点我拍摄一张原生玉矿脉的照片。望着高达百米的开采面,小韩扳弄着被石头“啃”掉小拇指的左手默然地摇着头。他说在这开采一年多了,连他自己至今也未见到一处像样的矿脉。
在来玉矿之前,记者认为采玉可能和开采大理石一样,一采一大片,直到这时才知道想像是多么无知可笑。首先玉矿不像别的矿石连片,而是断断续续地藏在石岩芯里,矿脉真的如古诗所云如烟似雾、飘忽不定。偶尔露出的矿脉又被厚厚的岩石层包裹,每取一块玉必须去掉大量的包在玉外的坚硬岩石。这就决定采玉人不但要付出十分艰辛的劳动,同时,还要有一双识玉的慧眼,识别玉和石的不同。与玉相连的岩石叫玉石根,看来像玉却是石,最难区分。取得不好,玉石俱碎,前功尽弃。
传说昆仑山的神仙们把昆仑玉种在苗圃中,尽心呵护一千年就能泌出一滴玉膏,然而玉非常难种,常常眼看快成膏时却忽然毁了,数百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
在记者看来昆仑山采玉人比那些种玉的神仙还要艰难,黄金有价玉无价,只有亲眼看到那些浩大的工作面、极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他们到目前为止还几乎是零的回报,记者才知道得到一块宝玉是何等的困难与艰辛。在野牛沟这个矿点,小韩他们几十号人已经日夜不停地开采了一年多,投入资金累计上千万元,还有数名采玉工人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可至今还没有开采到一块玉料,难道冥冥之中真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执掌着命运?看到小韩无可奈何的眼神和黑漆漆的矿洞,记者终于明白“赌玉”的残酷与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