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购买和使用各类农机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更好的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农业部发布了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各地设立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机产品质量问题、成因,提出解决农机产品质量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机产品;质量;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机产品经常存在的质量问题
(1)安全性不强。很多农机产品生产者不懂标准、质量、安全、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产品粗制滥造,致使很多安全防护装置没有或不合规范。(2)工艺性差。数量较大的农机生产者仅具备最基本的生产条件,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差。(3)服务性不完善。根据《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农机销售者要对农机产品质量负责,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很难解决“三包”问题。(4)说明书不规范。按国家标准GB9969.1—1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说明书要明确标出产品用途和适用范围,并根据产品特点和需要标出主要结构、性能、型式、规格和正确吊运、安装、使用、操作、维修、保养和贮存等方法,以及保护操作者和产品的安全措施。但很多农机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缺东少西,用词含糊,不符合标准,完全不能正确指导用户使用。
二、农机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生产销售者方面。一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降低成本,他们采取用旧件拼装,私自改装以劣代优,减少工艺工序,仿造名牌等方式;在销售活动中,他们又采用了代销售回扣等不法手段促销,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占据了农机市场的一个较大的份额。二是从观念上,不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沿用老一套的营销和质量管理方式。(2)从消费者方面。一是贪便宜。我国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农民的农机购买能力还是比较低,于是他们在购买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以价廉为首选。二是无鉴别能力。因为知识缺乏,信息不灵,农民朋友对农机产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以及适用范围不了解,也弄不清生产销售单位的情况,对整个农机市场产品无法作比较。三是维权意识差。法律意识谈薄,是制约农机投诉少的原因之一。(3)从政府管理部门方面。一是缺乏宏观上的规划与指导。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农机产品的管理和发展也要有新的探索和创新,现农机市场因为缺乏专业的宏观调控,显得有些零乱和盲目。二是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农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功能,农机生产销售的技术难题和管理手段的改进,各农机的技术标准与选购,这些方面的知识是广大农村的弱点。
三、进一步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的措施
(1)提高企业农机产品质量保障能力。第一,建立健全农机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对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农机产品,以及大型、高技术的重点农机产品设置准入条件,实行产业准入管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鼓励农机制造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全面提升我国农机产品研发的科技水平。第三,加大农机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推广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第四,提高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开发生产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增强农机产品适用性、耐用性。第五,强化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农机企业必须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加强作业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的试验和验证工作。第六,认真做好售后服务。企业要根据产品的销售区域,完善售后服务网络。(2)提高农机使用者使用农机的能力。第一,要把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纳入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制订加强农民农机培训的政策措施,逐步推行农机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第二,要发挥农机企业、农机推广机构和经销商的作用,把产品销售与农机推广、适用技术培训、维修等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加强对机手的培训,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和效率。第三,发挥农机中专校和各级农业、农机技术培训学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机操作、机电维修等专业技术人才。(3)加强政府对农机产品质量的监管。第一,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履行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运用好质量调查、投诉监督、质量督导、维修管理等质量监管手段。第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对农机产品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技术先进性的鉴定检测能力。第三,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督促企业履行三包职责,维护农机使用者、经营者、生产者合法权益。第四,加强基层管理网络建设,形成政府领导、农机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机安全管理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徐树波.浅谈我国农机的质量问题及措施.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2]仪坤秀,王明磊.我国农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9(5)
【关键词】农机产品;质量;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机产品经常存在的质量问题
(1)安全性不强。很多农机产品生产者不懂标准、质量、安全、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产品粗制滥造,致使很多安全防护装置没有或不合规范。(2)工艺性差。数量较大的农机生产者仅具备最基本的生产条件,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差。(3)服务性不完善。根据《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农机销售者要对农机产品质量负责,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很难解决“三包”问题。(4)说明书不规范。按国家标准GB9969.1—1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说明书要明确标出产品用途和适用范围,并根据产品特点和需要标出主要结构、性能、型式、规格和正确吊运、安装、使用、操作、维修、保养和贮存等方法,以及保护操作者和产品的安全措施。但很多农机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缺东少西,用词含糊,不符合标准,完全不能正确指导用户使用。
二、农机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生产销售者方面。一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降低成本,他们采取用旧件拼装,私自改装以劣代优,减少工艺工序,仿造名牌等方式;在销售活动中,他们又采用了代销售回扣等不法手段促销,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占据了农机市场的一个较大的份额。二是从观念上,不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沿用老一套的营销和质量管理方式。(2)从消费者方面。一是贪便宜。我国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农民的农机购买能力还是比较低,于是他们在购买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以价廉为首选。二是无鉴别能力。因为知识缺乏,信息不灵,农民朋友对农机产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以及适用范围不了解,也弄不清生产销售单位的情况,对整个农机市场产品无法作比较。三是维权意识差。法律意识谈薄,是制约农机投诉少的原因之一。(3)从政府管理部门方面。一是缺乏宏观上的规划与指导。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农机产品的管理和发展也要有新的探索和创新,现农机市场因为缺乏专业的宏观调控,显得有些零乱和盲目。二是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农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功能,农机生产销售的技术难题和管理手段的改进,各农机的技术标准与选购,这些方面的知识是广大农村的弱点。
三、进一步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的措施
(1)提高企业农机产品质量保障能力。第一,建立健全农机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对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农机产品,以及大型、高技术的重点农机产品设置准入条件,实行产业准入管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鼓励农机制造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全面提升我国农机产品研发的科技水平。第三,加大农机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推广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第四,提高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开发生产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增强农机产品适用性、耐用性。第五,强化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农机企业必须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加强作业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的试验和验证工作。第六,认真做好售后服务。企业要根据产品的销售区域,完善售后服务网络。(2)提高农机使用者使用农机的能力。第一,要把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纳入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制订加强农民农机培训的政策措施,逐步推行农机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第二,要发挥农机企业、农机推广机构和经销商的作用,把产品销售与农机推广、适用技术培训、维修等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加强对机手的培训,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和效率。第三,发挥农机中专校和各级农业、农机技术培训学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机操作、机电维修等专业技术人才。(3)加强政府对农机产品质量的监管。第一,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履行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运用好质量调查、投诉监督、质量督导、维修管理等质量监管手段。第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对农机产品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技术先进性的鉴定检测能力。第三,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督促企业履行三包职责,维护农机使用者、经营者、生产者合法权益。第四,加强基层管理网络建设,形成政府领导、农机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机安全管理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徐树波.浅谈我国农机的质量问题及措施.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2]仪坤秀,王明磊.我国农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