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材料不成题,历史学科的题型有材料选择题、材料开放题、立足于教材(或非教材)知识的材料问答题。在复习的中后期,考生如何对这些题型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历史的分数呢?
一、对照考纲,查漏补缺
高考的大部分试题涉及的史实都在考纲的范围内,因此,考生可依据考纲对知识进行梳理。梳理的目的一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熟悉的知识,二是为了便于自己发现遗忘的知识并及时识记。
1.对照考点,通过默写明确自己是否掌握知识
考生在复习必考内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时,可先在草稿纸上写出已掌握的知识,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分封制是周王将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制度。凡是默写不出来的知识点,考生要做好记号,然后利用其他的集中性时间对还未掌握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2.记忆不清、记忆混淆的史实要抓大放小
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事件(如三省六部制、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要抓其大,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事件的影响、意义,概念的内涵、外延等;对具体的事件要放其小,不要天天纠结于如香港岛是什么时候被英军占领的,《天津条约》到底开放了哪几个通商口岸等细小的知识,只要熟记即可。
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考生一定要学会利用时间轴来加强记忆,标出每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以中国现代史为例,考生可以这样制作时间轴:
3.根据考纲设计复习计划表,复习以下重点知识
二、阅读材料,抓准关键信息
很多时候考生会觉得历史试题不是考历史而是考语文,因为试题中常常会涉及很多中国的文言文和西方的著作,且这些文字令考生很难读懂。但是历史题毕竟是历史题,阅读材料时,考生不需要对每一处都咬文嚼字,而是要立足于历史背景,找到关键信息即可。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40)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易学点拨】本材料的关键信息不是文言文,而是现代文“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和“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解读这几句现代文,就是解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孔孟儒学和汉代儒学是教材知识,既然宋代儒者接受、发扬韩愈思想,而韩愈认为孔孟儒学才是真儒学,那么宋代儒者不正是要将儒学恢复成孔孟儒学吗?考生若是知道了这个关键信息,再结合宋代理学的特点,本题也就很容易得分了。
另外,考生做题时,要学会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从2011—2015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试题来看,试题基本上不考查教材中的改革和人物(仅有少量的内容涉及戊戌变法、王安石变法、光绪帝),既然试题没有考查所学的改革和人物,那么重视与改革和人物有关的材料,对考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45)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易学点拨】考生回答第一问的关键信息有 “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回答第二问的关键信息有“隋末,劣币盛行……币值混乱,影响流通”“远近甚便之”“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有利于考生轻松得分。
三、以不变应万变,巧解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方式多变且没有标准的答案,考生的得分与自身的阅历、历史学科的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开放性试题的破解之道就是考生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性试题表面上变的是材料、问法,实际上变的是考查的知识点。以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文综的第41题为例,考生可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答题,即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三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论证,第三段对材料进行小结,升华观点。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41)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易学点拨】按照三段式答题,考生可进行如下表述:
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观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引发了新式交通运输工具(如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论证)。
所以,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小结)。
四、科学答题,轻松夺分
根据历史试题的难易程度和答题的时间限制,考生做历史试题时,可采取如下答题方法:
1.选择题是第24—35题,每题4分,共48分。考生可在10分钟内一次完成,不要修改。
2.选考题为第45—48题(全国新课标卷都是4道选考题),每题15分,共60分。建议考生在改革题和人物评价题中选一道作答,因为这两道试题的答案有规律可循,考生可在10分钟内完成。(考生一定要记得在答题卡上填涂题号,一定只选做一题,如果选做多题,阅卷程序以第一道题为准)
3.开放性试题是第41题,12分。考生可在10分钟内完成,这道题考生只要紧扣材料,答出课本上的知识点即可得分。
4.第40题考生可在10分钟内完成,这道题考生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为这道题的难度较大,考生不容易得分,但是会有不少的分数,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得到。
小编提醒:
冲刺阶段对考生来说是最佳的涨分阶段。考生应端正心态,把平时的练习当作高考,在日常的学习中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一、对照考纲,查漏补缺
高考的大部分试题涉及的史实都在考纲的范围内,因此,考生可依据考纲对知识进行梳理。梳理的目的一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熟悉的知识,二是为了便于自己发现遗忘的知识并及时识记。
1.对照考点,通过默写明确自己是否掌握知识
考生在复习必考内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时,可先在草稿纸上写出已掌握的知识,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分封制是周王将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制度。凡是默写不出来的知识点,考生要做好记号,然后利用其他的集中性时间对还未掌握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2.记忆不清、记忆混淆的史实要抓大放小
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事件(如三省六部制、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要抓其大,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事件的影响、意义,概念的内涵、外延等;对具体的事件要放其小,不要天天纠结于如香港岛是什么时候被英军占领的,《天津条约》到底开放了哪几个通商口岸等细小的知识,只要熟记即可。
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考生一定要学会利用时间轴来加强记忆,标出每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以中国现代史为例,考生可以这样制作时间轴:

3.根据考纲设计复习计划表,复习以下重点知识


二、阅读材料,抓准关键信息
很多时候考生会觉得历史试题不是考历史而是考语文,因为试题中常常会涉及很多中国的文言文和西方的著作,且这些文字令考生很难读懂。但是历史题毕竟是历史题,阅读材料时,考生不需要对每一处都咬文嚼字,而是要立足于历史背景,找到关键信息即可。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40)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易学点拨】本材料的关键信息不是文言文,而是现代文“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和“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解读这几句现代文,就是解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孔孟儒学和汉代儒学是教材知识,既然宋代儒者接受、发扬韩愈思想,而韩愈认为孔孟儒学才是真儒学,那么宋代儒者不正是要将儒学恢复成孔孟儒学吗?考生若是知道了这个关键信息,再结合宋代理学的特点,本题也就很容易得分了。
另外,考生做题时,要学会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从2011—2015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试题来看,试题基本上不考查教材中的改革和人物(仅有少量的内容涉及戊戌变法、王安石变法、光绪帝),既然试题没有考查所学的改革和人物,那么重视与改革和人物有关的材料,对考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45)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易学点拨】考生回答第一问的关键信息有 “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回答第二问的关键信息有“隋末,劣币盛行……币值混乱,影响流通”“远近甚便之”“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有利于考生轻松得分。
三、以不变应万变,巧解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方式多变且没有标准的答案,考生的得分与自身的阅历、历史学科的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开放性试题的破解之道就是考生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性试题表面上变的是材料、问法,实际上变的是考查的知识点。以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文综的第41题为例,考生可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答题,即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三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论证,第三段对材料进行小结,升华观点。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41)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易学点拨】按照三段式答题,考生可进行如下表述:
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观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引发了新式交通运输工具(如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论证)。
所以,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小结)。
四、科学答题,轻松夺分
根据历史试题的难易程度和答题的时间限制,考生做历史试题时,可采取如下答题方法:
1.选择题是第24—35题,每题4分,共48分。考生可在10分钟内一次完成,不要修改。
2.选考题为第45—48题(全国新课标卷都是4道选考题),每题15分,共60分。建议考生在改革题和人物评价题中选一道作答,因为这两道试题的答案有规律可循,考生可在10分钟内完成。(考生一定要记得在答题卡上填涂题号,一定只选做一题,如果选做多题,阅卷程序以第一道题为准)
3.开放性试题是第41题,12分。考生可在10分钟内完成,这道题考生只要紧扣材料,答出课本上的知识点即可得分。
4.第40题考生可在10分钟内完成,这道题考生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为这道题的难度较大,考生不容易得分,但是会有不少的分数,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得到。
小编提醒:
冲刺阶段对考生来说是最佳的涨分阶段。考生应端正心态,把平时的练习当作高考,在日常的学习中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