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劝酒文化背后的惊人逻辑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c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饭桌上一定要让人喝酒、一定要让人喝醉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强行让人喝酒或者喝醉是中国宴请当中的普遍行为?对于劝酒与被劝酒的双方来说,在近似于多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选择“不醉”的最优解?
  中国的劝酒文化绝不仅仅只是个礼仪性的东西,而是有非常明确的实际功能的,具体而言,要实现的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服从性测试,二是诚意测试。
  服从性测试,指的是劝酒者通过观察你是否服从他要你继续饮酒的指令,观察你能不能为了“场面”不惜伤害自己身体,来判断你对其的服从程度。听着好像很扭曲,但其实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权力的彰显方式。
  尤其在掌权者自感权力并不稳固的时候,他往往需要周围人反复以各种“确权”的仪式让他确信自己权力在握,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是权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劝酒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谓费尽心机。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利诱包装成威胁,“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威胁包装成利诱,“这杯干了,这个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有些人觉得这个逻辑很荒谬,但服从性测试恰恰必须荒谬。就比如“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服从性测试:上级其实心里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这不是马,上级知道下级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自己知道这不是马,但是你还得说这是马。双方心知肚明,互飙演技给外人看罢了。
  对显而易见的荒谬依然表示服从,才是服从性测试的核心意义。
  同样,在酒桌上,你以为他真的不知道喝下去你会难受?不知道对身体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会头疼欲裂?劝酒者完全知道,太知道了。但这种伤害和痛苦恰恰是意义所在。如果沒有后果,则无法测出“服从”的程度。就像帮会入会需要在手上劃一刀,是在以最微量的自我伤害的形式,来展示服从的姿态。
  在政界,这种测试是往往是一场宣誓效忠的仪式,提醒你上下关系要怎么摆;在商界,这种测试是给大家明确“到底是谁有求于谁”,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其实从来都不是平等的。
  诚意测试,指的是劝酒者时刻在观察被劝者是否能够放下心防和体面,向劝酒者及旁观者展现丑态。维系一段关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醉酒就是这种代价。醉酒后的丑态是一种小剂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间还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是某种意义上的“信用等级”。
  所谓“喝到位”就是在说这个。如果一顿筵席散尽,你仍然表达清晰,步履稳健,会被认为“今天小王没喝到位”,言下之意你没有向我交付丑态作为抵押物,你仍然将你自己的体面、形象、自尊看得比我对你的信任更重要。
  直到喝得胡言乱语,吐完躺倒,劝酒者心目中的抵押品才算足额交付完毕。这期间观众越多越好,洋相越大越好,起哄者和围观者实质上都是抵押交付的见证人。
  一个时刻体面的人一定是抱着戒心的人,不值得信赖。只有抵押物给得“到位了”,咱们的合作关系和信赖程度才可能再上一个台阶。
  归根结底,中国的劝酒文化,大多是一场权力的游戏。强者用逼人喝酒彰显权威和控制力,弱者用自虐式主动喝酒表白忠诚和服从。这里暗含着大部分人都没意识到的逻辑:人最重要、最宝贵的是健康,喝到吐了还在喝,好比是递了一张投名状、归降书:为了您,我连身体都不顾,甚至连命都舍得,老板、领导、客户、老丈人……您满意了吗?
其他文献
1月6日 星期一 阴  今天,天气有时晴有时阴,太阳姐姐总喜欢躲在白云哥哥的背后,她对这个世界好像不太熟悉,所以有点害羞。  今天,在放学的路上,我一直沒怎么说话,就像做错了什么事情似的,其实是今天语文课上,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深情地对视着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并且说:“我爱你!”我一直在思考着,该怎样完成这项作业呢?直接说吧,怪难为情的。不说吧,又怎么完成作文呢?  这时,我的脑海
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法自80年代末由Karas,Hilenkamp报道以来,已获得极大的发展.近几年来,其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DNA),多糖等都已能用MALDIMS法进行分子量测定.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