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让“双区”建设成为跨越的支点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3287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推進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为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广东省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中,深入推进“双区”建设排在了第一位。

硕果累累 挑战重重


  2021年1月24日上午,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正式开幕,广东省长马兴瑞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人民走过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广东坚持全国全省一盘棋,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时、非常之事,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六保”,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严峻挑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2020年疫情防控战疫打响后,97万名医务人员、540万名党员干部、30万名社区工作者、50万名志愿者闻令而动,全省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牢牢守住了疫情防控“南大门”。
  尽管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但广东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切实稳住经济基本盘。及时出台金融暖企、稳岗保就业等各项政策,保障生产有序进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力度。着眼破解科技“卡脖子”问题,新增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6家省重点实验室,新设立7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在5G、芯片与软件、高端装备等领域启动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开展“广东强芯”行动,广州粤芯实现量产,一批半导体设备、元器件等项目加快落户……
  同时,在过去的一年里,广东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坚决兜牢兜好民生底线。加大对市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支持力度,中央直达资金及时下达基层,安排省对市县各项补助和债务转贷资金5260亿元,增长12.7%。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政府一般性支出压减15%以上,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类支出约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七成。安排财政救助资金133.5亿元,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等168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对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和个人,及时采取临时救助措施。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惠及群众1870万人次。全面推进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
  不过,马兴瑞同时指出,需要清醒认识到,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东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发展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仍然是广东省最大的短板,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还不够高;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基础尚不牢固,资源要素约束进一步趋紧;重点领域改革还需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仍需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还有短板,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一些领域存在风险隐患,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艰巨。

“双区”联动 开拓创新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双区”建设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引导各项改革朝着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聚焦发力,推动“核”“带”“区”一体协同、各扬所长,持续释放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强大动力。
  “报告契合广东实际和人民期盼,让我们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倍添动力。”佛山市委书记鲁毅的一句话不仅道出了主政者的心声,而且也道出了广大老百姓的心声。
  在深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角已然吹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七大新兴产业,深圳前瞻布局10个重点领域和6大前沿领域,在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出台专项政策,仅2020年前三季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就高达7184.51亿元。
  在广州,一张新发展蓝图已经铺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数字新基建,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三个一批”企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设现代化产城融合产业集聚区,加快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和低效园区提质增效,打造“两城两都一高地”(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建设全球数产融合标杆城市,到2023年,广州将为5G网络建设提供9万个站址。
  新格局的战略突破在于打造区域性的新增长极和开放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今年,广佛环线南段和佛莞城际将建成,新开工深惠城际(深圳段)、珠肇城际等11个城际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对外高铁主通道和城际铁路网骨架将于2025年初步形成。
  在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方面,广东将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跑道扩建,加快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前期工作,提升珠海、惠州机场服务能力,携手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打造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航线网络。

强芯强链 弯道超车


  广东面对疫情大考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底气来自于创新。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抓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安全之所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备受关注的芯片行业,“卡脖子”问题尤其突出。针对芯片产业的发展,广东此前就已提出了强芯强链的规划。新的一年,“广东强芯”行动更是从“开展”升级为“深入实施”。
  马兴瑞表示,广东将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精准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种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在广东,剑指重大需求和基础前沿,10家广东省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实验室体系愈发完备;东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加速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群呼之欲出。
  广东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集成电路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业业务收入超2000亿元,制造业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建成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先进封测比例显著提升。
  对此,赛迪研究院副院长龚佳勇表示,广东省发展集成电路优势明显:一是广东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的第一大省,在消费电子、通信、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领域拥有国内最大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应用市场;二是设计能力比较强;三是智能终端、VR/AR、物联网、5G通信等领域基础比较好。这些都为发展特色工艺制程、第三代半导体等提供了机遇,存在以应用需求为牵引,“换道超车”的机遇。
其他文献
“中欧投资协定为中欧企业合作创造新的发展格局。”日前,德恒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一带一路”服务机制主席王丽出席“中欧投资合作新机遇论坛”时指出。她认为:“协定签署后将为中国与欧盟26个国家(除爱尔兰以外)投资保护筑起强有力的法律基石。今后,中欧企业的投资活动不仅要遵循国内法、国别法和欧盟相关法律,更要以CAI为先行指引。”  市场准入对中欧投资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在当今世界经济变局中,CAI在世界两
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线上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模式。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以电路原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密集、紧凑型开发成为主流,高校的建设也应摆脱传统大而全的规划理念,进入精细化发展新时期。不同于内地高校,受限于地理条件,香港地区高校自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十三五’时期,福建全省生产总值接连跃上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接近11万元,新时代新福建迈出了新步伐。”福建省长王宁在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饱含着艰辛耕耘后的欣慰,也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热切期盼和殷切期望。一张蓝图绘到底。迈进2021年,新福建找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各项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各个领域的改革均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不同的利益纠纷振荡调整。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工作重要性凸显,须跟随教育环境的改变,不
2021年的第一天,成渝两地的中欧班列携手冠以“成渝号”新名字,开启合作新篇章。  改名只是开始。近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四川省将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抓好重点突破,实现成势见效,加快取得看得见的形象进度、实打实的工作成效和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破“墙”入“圈”,成果喜
新形势下的教育体制改革、知识经济及互联网发展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及发展问题,不仅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更为高校思政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助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新时代下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亟须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