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融入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2415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是古人留下的思想宝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继承与发扬。小学生只有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了一定的认知,才能学会甄别,进而积淀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这种路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改变教学方法,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思维、能力、品质等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十分需要教师对其加以引导和教育,以便为其之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元素,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再加上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切,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由此进一步推动其建立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 写字教学中融入
  我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认识、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国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识字教学入手,通过分析汉字的演变过程或讲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学习汉字,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例如,以“孝”字为例,它的上半部分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字,有“小孩搀扶老人”的寓意。而“孝”字本身也是赡养老人、照顾父母的意思。孝道本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即便在今天,也是极力倡导的善行和美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孝”字为契机,向学生阐述中华民族孝道的传统文化及相关典故,使学生培养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并将这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二、 课文故事中融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促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促进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发扬。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很多的故事,能够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成语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故事进行学习和了解,并且对课文中人物的品质进行了解,懂得以和为贵的道理。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课文的学习对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进行理解,深入的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对故事进行深入的理解,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对小故事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认知和学习。
  三、 古诗词教学中融入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和核心所在,是值得学生反复吟唱和诵读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古诗词的美妙旋律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奥妙所在,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根据古诗词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使学生能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以《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这几首古诗词为例,这几首诗词都抒发了思乡之情。古代文人墨客描写思乡之情的文章数不胜数,古诗词亦是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收集与“思乡”主题有关的诗词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深刻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及诗词所传达的深厚情感。这样一来,学生便对同一类型、题材的诗词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从中受到熏陶,激发学生对家乡、家人的热爱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有经典的诗词佳作传诸后世,这些古典诗词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无疑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最佳学习内容。故而,在平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古诗词,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以此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
  四、 名著导读中融入
  名著与一般的读物不同,它们是古代文学家的呕心沥血之作,并经历历史的发展演变遗留下来成为文学巨著,因而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是值得学生反复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文学名著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名著中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对中华经典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感知和了解,使自身的阅读视野和空间得以拓宽,审美素养得以提升。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因此,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尽可能地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教师可以选择名著名篇,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分别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对于文化的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其中有很多细节值得学生深入学习。除了四大名著,类似于《弟子规》《论语》这样的经典篇章,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学习,同时背诵一些其中经典的名言名句,让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品格。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传承和发扬。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带领学生欣赏和感悟中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虞婧.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引入教学策略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1):54.
  [2]单红娟.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新课程,2018(8).
  作者简介:
  唐成林,重庆市,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新桥小学。
其他文献
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军队医院如何适应市场,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得到持续发展,是军队医院管理者面临的棘手问题.为适应医院建设需要,我们对军队医院如何实现持续发展进行了可探
摘 要:数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理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如鱼得水,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关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草稿本就是思维的操练场,它满载着学生分析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痕迹,体现了学生掌握一些技能所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正如日本教育家多湖辉所说:“草稿纸是人们思考过程的履历表”。草稿纸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长期以来,学生身边的绝好朋友“草稿纸”,它却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老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视“草”如草。  关键词:小学数学,草稿
两岸通婚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其中以大陆女性跨海出嫁到台湾居多,并逐渐成为台湾社会新的移民群体。因“移民”和“媳妇”双重外来者的身份,台湾的大
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资本的出现和泛滥,它暗含着一对不可调和的根本性矛盾,即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矛盾,也就是利润和工资的矛盾。文章尝试从马克思关于“工资”的经典论述出发,展
几年来,我部根据军区实施"心理健康工程"的贯彻要求,高度重视心理教育管理,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