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著论述了浙江省马尾松毛虫等3种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决定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雌性比、产卵量和死亡率3个因子,指出马尾松毛虫雌性比有其遗传因素,其性别早在胚胎发育的卵期已经形成,食料的丰歉与质量、食料树种的不同、不同农药化学防治处理、气温的变化都将影响雌雄虫的比例,产卵量与蛹重有密切关系,蛹重主要受食料数量和质量的影响。1979—1984年在浙江省余杭长乐林场调查,发现1~2龄幼虫的死亡率对1个世代的种群趋势起重要作用,1—2龄幼虫主要死亡原因是受天敌昆虫蜘蛛、蚂蚁捕食以及捕食引起的惊扰、失踪所致。通过分析与18个年份66个世代的统计资料,发现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后,主要卵寄生蜂的总寄生率平均数反而降低了1.71%,究其原因是由于大量释放赤眼蜂后,削弱了松毛虫黑卵蜂的作用,而赤眼蜂的寄生率又不稳定,其次是松林的强度整枝、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松林生态环境变坏。根据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发生动态研究,提出了成虫数与4龄幼虫(越冬代属5龄幼虫)的回归方程:第1代马尾松毛虫log成虫=1.241log4龄幼虫-3.01,第2代马尾松毛虫log成虫=1.057log4龄幼虫-1.75,第3代马尾松毛虫1og成虫=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