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经中的天竺药名札记(六)

来源 :中医药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ailz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利用梵汉对勘和比较的方法,讨论汉译佛经中的两组天竺药名——龙华须(那伽鸡萨罗)和细豆蔻(苏泣迷罗),并简要辨析这些药物在印度佛教僧团医疗中的主要用法.
其他文献
以文学样式的嬗变为主要线索,回顾药名文学的发展历史,分析药名在诗、词、曲、小说中的运用.认为唐宋时期的药名诗研究较完备,元明清时期发展较少.探讨药名诗经历变化的原因
对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德国美因茨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进行分析,认为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认知不足、中西文
近代中医药期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深受学界重视。根据近代中医药期刊中对妊娠脉的论述,总结近代医家对妊娠脉的经验和认识,分析这些认识的特征,并结合现代中医对脉象的
随着传统医药保护工作的深入,传统医药文化类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通过检索和梳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近10余年来的相关文献,可以从传统医药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利用梵汉对勘和比较的方法,讨论汉译佛经中的两组天竺药名——牛黄(瞿卢折娜、胡嘘遮那、卢遮那)和芥子,指出其在丝绸之路医学史研究上的价值.
在过去的20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自1980年以来,哮喘发病率增加了将近1倍,达到了流行的人数.这一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及其医学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及重视,机制的""卫生学说""指出:童年时代感染过某些致病菌对于预防日后哮喘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与其科研(学)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而科研(学)素质又与其实验能力培养,即实验教学紧密相联,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的提高,也为毕业论文
储安平的《观察》是他新闻活动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文人论政”的历史绝响。本次研究试图将储安平个人与时代结合起来深层次探究其“文人论政”的缘起,并将他的新闻活动贯穿起来
一、引言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自动控制理论的日益成熟,工业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自适应调节器的产生和应用就是其中一例。据有关文献报道:直
评述《中华医药史话》一书,该书以历代名医、重要著作、重大史实为描绘对象,在借用一些名医塑像、遗迹、诗作、手迹的基础上,创作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以缅怀先贤,展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