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漫迷·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oltte8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情感课堂氛围,读出情感信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情感因素 得天独厚 情感氛围 情感信息 出情入理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课堂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 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
  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人情,出情人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人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
  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
  再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
  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一]    因为本公司美女短缺,女同胞们个个百里挑一似的比赛着丑。很多人背地里称其为“恐龙集团”。  丑女之冠就是那个王丑丫,职位和我一样是名室内设计师,3DMAX和NAYA两个软件运用得炉火纯青,设计创意更是不凡,但真是名副其实的丑,据说小时候长得还蛮俊秀,可经常生病,她妈说换个丑名可能好养活,谁知人随其名,越长越丑。  可我乃帅哥不是?文学家要来形容我都会说貌比潘安宋玉。我替自己叫屈,丑丫也
期刊
  
期刊
老公: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离开家五天又十六个小时七分八秒了。不知道你现在在哪个城市里,沈阳、武汉、还是海南。你在哪里都好,只要你过得高兴。不过,我想好心提醒你一下,你随身带的那张卡里只有五百三十五块三毛八。还有,你可能找不到你的身份证了,它现在在我的钱包里。  你不用担心我,我会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我白天上班,晚上和男同事们一起去他们家蹭饭吃。吴强以前被他妈妈逼急的时候,就请我装作他的女朋友骗他
期刊
失恋无非是一场减肥,减掉多余的赘肉后,也减掉了多余的心痛,减肥犹如一场失恋刻意去强求只会伤害自己,不如顺其自然。不管恋爱,还是减肥,我们都得失随缘,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阵子为减肥忙得如火如荼,未了却把这件事情抛到九霄云外,朋友见到桌上原封不动的减肥药,诧异,我坏笑:“我有更有趣的事情要做,我爱上了一个人。”  对啊恋爱中的女人总希望自己是最美的,爱上他的时候,我身高1米6,体重115斤。够
期刊
  
期刊
  
期刊
休假期间在家里上网,首先关注的是娱乐新闻,发现跟富商有关系的上了头条:郭晶晶酒店私会霍启刚:贾静雯宣布与“天虎货运”的孙志浩闪电订婚;歌手周彦宏为前男友富商李厚霖移情李湘的事情而接受过心理治疗。  不禁莞尔。联想起前几天《锵锵三人行》节目里,窦文涛念了一封听众来信,那听众说在网上看到张柏芝公开征婚,条件是:圈外人,不用太帅,也不用太有钱,只要真心爱她。此听众一番掂量,觉得自己完全符合条件,心花怒放
期刊
前些天看《娱乐百分百》,被李敖惹得有些怒。半个多小时的节目,他前后说了三次:167公分42公斤,167公分42公斤,167公分42公斤;然后说他就喜欢小屁股的女人,这叫东方之美。  一个男人喜欢大屁股女人还是小屁股女人,这件事l,青实在是他的自由。一个男人喜欢公开宣讲自己对女人屁股的审美心得,只要有人乐意听,这也是他的自由。可是小屁股就只是小屁股而已,又高又瘦就只是又高又瘦而已,讲什么东方之美呢?
期刊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的探究,才能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更新课堂教学理论,优化课堂教学;改变过去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改变过去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
期刊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