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院的权威危机与自主性挑战——以尼加拉瓜案的判决为例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同国际组织的互动,典型地反映出它在特定国际权力格局和历史背景下,对待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态度.同时,此种互动也反映了处于衰落进程中的霸权国家,面对已经成型的多边主义机制的两难境地.作为具有韦伯所称的官僚组织特征的国际组织,国际法院拥有的法理、道义、专家与授予性权威共同构成了其行为自主性的基础.国际法院的权威和自主性,造就了它在大国影响以外的自主行为与利益偏好,意味着它绝非仅仅作为霸权傀儡存在.在“尼加拉瓜诉美国案”发生时,美国由于结构性权力优势地位的衰落、美苏对抗局势的激化以及里根主义对多边机构的轻视,选择以撤回权力授予为威胁对法院的自主性提出挑战,希望损害法院权威以减轻国家利益的损失;而法院则在组织利益与组织文化的双重影响下,选择以放弃美国的支持为代价维系其他权威的稳定性,最大限度保障其自主性.这进一步证明了国际法院作为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对自身权威与自主性运用的明确立场,为大国与国际组织的互动模式提供了具有启示性的指引,揭示了霸权的自我束缚与必然衰落.
其他文献
鲁迅文学的抒情转化表明了诗化风格的跨文体生成:作为一种在审美取向、个性坚持以及风格沿变上显示历时性、整体性的文学传统,不仅指向文学身份的自我形成,也包含着与现代抒情文学“谱系”以及纯文学话语的深切关联.“抒情传统”寻求“文学鲁迅”问题的本体建构与系统深化,从结构诗学、历史意识到互文观照的方法论转变,深入功能性的语义运思以至语境化的文学生产活动,对于鲁迅文学研究存在的政治化、思想化“趣味”以及印象化批评等局限的改观,具有一定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生态文明思想,这些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依归就是“责任”,一份对自然界的责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人民的责任:为人民提供更多生态产品;对全球的责任: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通过构建协同集聚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空间层面的协同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样本,利用动态GMM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从规模和效率维度来看,协同集聚经济增长均呈现出“倒U”型演进特征.其中,信息化、城镇化、投资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度都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政府干预则显著抑制经济增长,但市场化与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从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门槛回归结果来看,当经济规模过小、人口规模过小或过大时,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明显.因此
屈原及其作品被援引入20世纪戏剧文学中,诞生二十多部屈原题材剧目,成为20世纪屈原接受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20世纪剧作家对于屈原题材的戏剧重构,采取自喻性、政治化、反思性三种书写方式.自喻性书写,与剧作家主体觉醒后用“现代”眼光观照自身“边缘化”的生存所获得的生命体验有关,屈原形象呈现浓郁的自我抒情色彩;政治化书写,主要应和时代政治所需,凸显屈原的爱国热忱及人民属性;反思性书写,借由屈原展开对传统道德的反思与重建.20世纪屈原题材戏剧为现代知识分子寻求自我认同、参与民族国家创建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并且形塑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酝酿着众多的重大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传统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调整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树立全人教育理念.为推进全人教育理念下的研究生培养,明确研究生“全人”素养的要素构成和内部关系,本研究综合运用SPSS和Ucinet软件,从背景要素和能力指标两个维度进行网络分析,阐明背景要素与能力指标之间的关系,并按各项细分能力指标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将其归纳为基础性要素、中介性要素和边缘性要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背
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系统,自媒体的应用不但保存和延续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的交往关系和互动模式,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环节的展开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出主客流变交互主体性、介体引导凝聚支撑性、环体动态建构三维性的特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自媒体应用的成熟与普及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关键环体因素,又能在创新内容、拓展渠道、深入生活、延展空间等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自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突出“主体队伍—工作原则—教育渠道—教育环
党的十九大以来,"幸福"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核心目标.但对于"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却充满争论.当前流行的有关"幸福"的两种主导性解释逻辑由于片面地强调感性或理性的基础作用,因而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为此,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幸福"概念进行重新诠释."幸福"总是属人的,所以人的本质是理解"幸福"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劳动是理解人本质的基础,进而也是理解"幸福"的基础.劳动、人的本质、幸福三者之间具有根本一致性,"幸福"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劳动.在此意义上,"幸福"概念在马克思主义视
新中国建立早期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探索深化期.针对全国执政后腐化现象大幅增加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将整风整党运动与执行纪律、整顿干部、清理组织、反对腐败结合,深化了延安整风运动模式;相继建立纪委、监委等反腐败专门机构,其组织机构、职责范围、领导体制、工作规则与程序等为1978年后纪委恢复重建提供了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等为群众监督及参与反腐败提供了制度化途径.但对党内贪污腐化特别是科层化管理体制滋生的官僚主义等隐性腐败,中央领导层在反腐败是以自上而下的制度化方式为主还是以自下而上的群众参
历史本体问题是历史哲学的基本命题.黑格尔和马克思是历史哲学发展史上不可绕过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基于对人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本体阐释.黑格尔以"抽象的人"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将人类历史视为绝对精神的发展史,通过论述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精神发展实质,以及人的思想在历史生成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试图揭示"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对于历史的本体论意义.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对于历史本体的理解,以"现实的人"为历史创造的主体,通过展现人维系生命存在并实现自身解放的需要和目的,明确了历史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历史发展的总体方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科学内涵的创新发展,理论创新有其必然的逻辑进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逻辑进路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凝练与升华;现实逻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厘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有助于发挥制度优势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