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伤病人的心理护理方式分析

来源 :健康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急诊收治的外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急诊接受治疗的82例外伤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形式分成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睡眠状态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的改善效果、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良反应情况、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睡眠状态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5.1%,高于对照组的78.0%;仅有2例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7例;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收治的外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减少不良反应,改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使救治时间缩短,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外伤;针对性心理护理;睡眠;不良反应
  医院急诊科是一个主要为急性病症患者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重要科室,外伤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事故、意外是导致该类患者受伤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在受伤之后患者病情的进展速度较快,需要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1]。由于外伤发病具有较强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后都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心理状态,睡眠状况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使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降低,在积极实施急诊救治的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但传统护理往往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不够重视,导致使治疗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2]。本文研究急诊收治的外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急诊接受治疗的82例外伤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形式分成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发病时间1-9小时,平均3.1±0.5小时;年龄19-64岁,平均35.8±6.4岁;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发病时间1-12小时,平均3.3±0.6小时;年龄19-66岁,平均35.7±6.2岁。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① 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在急诊科室对患者急性持续性守候,将医院的基本环境、医护人员情况等信息向其及其家属进行介绍,使患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除陌生感,使警惕和戒备心理减轻,从而创造良好的急诊救治条件,使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能够得到显著性提升。同时,针对一些由于外伤影响而产生恐惧及不平衡心理状态的患者,广大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其及时而必要的鼓励和支持,使不良心理状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缓解或消除,帮助其在短时间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需要将外伤治疗的相关知识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使其在治疗计划实施期间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积极的配合。② 在发病期外伤会导致肢体出现严重的疼痛感,进而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患者取半卧位,并指导其进行深呼吸,配合患者喜欢的轻音乐,使其紧绷的肌肉能够迅速的放松下来,转移注意力,最终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③ 在缓解期患者通常会对痛苦经历进行回忆,此时出发病时的病态行为就会再次出现,以自我伤害、辱骂亲人、毁坏物品等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还会有心灰意冷、悲痛欲绝等异常情绪出现。此时广大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关怀,使其能够充分的珍惜治疗已经取得的成果,想象预后的美好生活。④ 恢复阶段有一些患者会由于担心预后和复发,进而产生心理负担,深陷其中而长时间的无法自拔,护理人员需要进一步强化心理护理,避免自杀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及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阶段性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将心理负担完全放下,以勇敢的态度面对并最终战胜疾病。
  1.3 观察指标
  (1)在护理干预前后睡眠状态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的改善效果;(2)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不良反应情况;(4)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1.4 评价标准
  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在救治期间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共分为14个小项,每项设置0-4分,最高分為56分,分数越高则可以说明,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越严重[3]。
  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在救治期间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最高分为18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4]。
  满意度:在临床治疗计划全部实施完毕,患者出院的当天,通过满分为100分的不记名打分问卷,对急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不满意:<60分,基本满意:<80分且≥60分,满意:≥80分[5]。
  1.5 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在护理干预前后睡眠状态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的改善效果
  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PSQI、HAMD、HAMA三项评分水平分别为(13.65±2.19)分、(26.83±3.74)分、(25.19±4.57)分,护理干预后三项指标水平分别为(9.28±1.06)分、(18.73±3.61)分、(16.72±2.95)分;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PSQI、HAMD、HAMA三项评分水平分别为(14.09±2.54)分、(26.93±3.15)分、(26.54±4.08)分,护理干预后三项指标水平分别为(5.16±1.21)分、(12.08±2.46)分、(11.73±1.56)分。上述三项指标在护理干预前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中有13例对急诊护理工作满意,19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78.0%;观察组患者中有27例对急诊护理工作满意,12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5.1%。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者仅有2例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7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9%和17.1%。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分别为(19.61±2.76)h和(7.83±1.50)d,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分别为(13.26±2.04)h和(5.12±0.96)d。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很多急诊外伤患者在发病后和救治期间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大,为了能够充分避免病情恶化或在治疗期间出现相关不良反应,提前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按照其实际要求进行救治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6]。急诊外伤患者在救治期间出现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的可能性较大,加之病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护理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干预显得十分重要,按照相关指标要求进行分析,达到理想护理效果。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可知,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和态度,会对患者情绪产生直接影响,在救治期间对患者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切实做到耐心和细心,对广大患者的痛苦进行了解,从护理要点入手,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改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7]。将相应的护理模式有效应用,可以使患者自身的实际要求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在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医护人员需要着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心理护理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后,使医患矛盾得到充分化解,从而改善关系,进一步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只有对患者在急诊救治期间给予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才能使依从性得到显著性提升。根据相关领域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外伤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療,患者在此期间要面临较大的生命威胁,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显著缓解,使其迅速转危为安。同时还要给予护理指导,认真落实人性化服务的措施,关注患者心理需求,使急诊救治的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性提升[8]。
  参考文献:
  [1] 汤月梅.心理护理干预对骨外伤急诊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4):218.
  [2] 魏艳,岳艳芳,牛鑫. 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急诊患者治疗影响效果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1):245-246.
  [3] 厉明琦,刘琪,刘颖.骨外伤急诊患者治疗的心理护理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7):252-253.
  [4] 张宁,周勇.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骨外伤急诊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9):280-281.
  [5] 迟营,耿淑玲,邢军.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80-181,184.
  [6] 耿爱芹,黄晓青.骨外伤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10):940-941.
  [7] 李婉川.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骨外伤急诊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4):61-62.
  [8] 张维.心理护理干预对骨外伤急诊患者治疗影响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8):224-22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SBAR交接班模式在心内科监护室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心内科监护室为样本,对2019年1月及既往护理传统交接班模式及相应的交接班效果进行回顾分析与整理。自2-4月份采用SBAR护理接班模式,同时进行交班效果分析整理。对比两种模式的交接项目掌握度及满意度。结果:与传统交接班模式相比,SBAR交接班模式施行后,医护人员对交接项目掌握程度提高,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升,前后比较,P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饮食护理干预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放疗期间是否行饮食护理干预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未行饮食护理干预)与实验组(30例:行饮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1w后治疗后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观察项目以及IgG、CD3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与防范对策。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36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全部研究对象分到观察组与对照组之中。其中,在对照组,所有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则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办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较低,而且观察组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多样性护理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情况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调查对象,分析患者接受多样性护理前后的护理情况。结果多样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护理情况,干预后护理情况优于干预前,血糖、血脂控制情况良好,P<0.05。结论多样性护理有利于改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控制血脂水平,适于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
期刊
摘要: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少见而危险的主动脉疾病,病死率高,且目前针对本病的外科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术后感染、内漏及再破裂的风险极高[1]。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总结了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以期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护理患者。  关键词:感染性辅助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自体腹膜移植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是一种罕见而且病情凶险的外科疾病,病死率很高,既有文献多为个案或小宗病例报道,因而相关
期刊
摘要:目的:着重观察和分析呼吸内科护理中对重症患者的影响和效果。方法:有针对性的选取我院在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探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有120例患者,对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别,分别是研究组与对照组,每个组平均各有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的内科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之实施综合护理,两组患者经过相对应的护理之后,针对其护理效果和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在我院进行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治疗的患者,对其采用围手术期的护理以后,对该护理方法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随机对28例患者进行研究,对比组患者(n=14)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n=14)采用围手术期的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率、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率、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均要高于对比组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并讨论妇科宫腔镜检查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对手术护理进行总结。方法:通过选取近一年内在我院进行宫腔镜检查及手术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进行分析与归纳。结果: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身体状况良好,并且在三个月内没有其他不良反应症状。结论:一定的护理干预进一步保证宫腔镜在妇科检查及手术中的安全性。  关键字:妇科;宫腔镜检查;手术护理;配合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我院住院的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常规组落实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实施个体化的心理干预。结果:在护理满意率方面实施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率97.37%高于常规组护理满意率78.9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护患沟通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4例,平均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则在A组的基础上加强护患沟通,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在护理满意度和护患纠纷发生率方面的比较,B组均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能够大大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