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_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即教育!”物理知识源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给教学提供了非常直观的教学资源,如何打通生活与物理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构架桥梁,和学生一起捕捉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一起挖掘物理知识中所富含的生活[JP3]内涵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生活化导入策略
  教学不可缺失了导入环节,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那么如何导入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呢?“生活化”导入能够给学生亲切感,具体生活化导入策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以生活情景导入
  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是导入最为常用的一种做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对学习的情景非常熟悉时,学生会自动地融入进来,能够迅速接近并理解待学的知识内容.
  怎么将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上来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密切观察生活,注重挖掘物理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哪些生活“原型”相通,在教学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导入,能够有效带动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压强”时,“钉钉子”这个场景学生很熟悉,这里面就有压强的知识.笔者首先设置了一个学生自己钉钉子的活动,给每组学生发一些“钉子”——“头是尖”、“头剪过的钝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那些容易钉入木头,哪些不容易钉进去,并自己进行实践,最后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接近了知识,教学不再乏味.几个比较:其一、用锤子和用手按同一个钉子,用锤子更容易钉进去;其二、用手按尖头的钉子和头剪过的钝的钉子,尖头的更容易钉进去.在交流中学生未必很准确,再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回归到课本,接触准确的表达,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2 借助生活事例导入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物理知识的,在他们头脑中有原有生活经验和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我们以此为起点导入新课,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获得最大化发展.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力的相互作用”这节内容时,可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谚语出发“鸡蛋碰石头,蛋壳会被击破”;也可以从生活中学生的经验出发“溜旱冰时,靠得很近的两个人原先静止,你向前推别人,结果自己会向后运动”等.生活中的事例与物理相关的很零星,有些学生平时未必关注,将这些[JP3]事例搬到课堂上来,能够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观察生活的意识.
  1.3 从生活疑点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指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课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质疑,挑动学生思维的神经,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生活中有一些现象是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前无法解释的,也是困惑点所在.
  例如,我们去看“一部分浸入水中的筷子变折了!”(如图1所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学习光的折射前,是无法解释的,我们在该节知识教学时,可以将情境搬到课堂上来,再次激起学生的疑惑,聚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有效调动.
  2 教学活动生活化
  新课程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活动获知的过程为主要环节,而要想维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笔者认为还是需要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具体可以有如下几个建议.
  2.1 探究活动生活化
  “探究”是新课程物理课堂的一大特色,那么探究什么呢?物理源于生活,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于学生唾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和实验,比如,上文讲到的压强的教学,钉子和锤子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就尝试着钉钉子,不会感觉到是在学习,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探究,当然压强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手压一头尖、一头圆的铅笔,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两头力的作用效果差异.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实验探究的物品有很多,如注射器(可以完成初中物理多组演示和探究性实验),矿泉水瓶、铁粉等等,将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搬到课堂,和学生一起完成探究实验,让学生感悟到“改变”、“放大”、“替代”等物理实验思想,同时这也是一种对教材的创新,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学生课后自己也可以去尝试和探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质疑和创新的意识及能力.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大气压”这节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节抽象的教学内容,课前我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自制“水气压计”,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将自己的自制器材拿上来展示,并演示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接着笔者在给学生演示教材中的“覆杯实验”,同时还创新了一个生活化小实验——“矿泉水瓶变扁”实验:“在矿泉水瓶里加少许热水,拧紧瓶盖,将冷水浇在瓶上,学生惊奇地发现矿泉水瓶变扁了.”这些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很生活化,同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都能感受到,那就是存在“大气压”,很自然地完成了知识的理解.
  2.2 知识应用生活化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用到何处?笔者认为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不仅仅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更让学生有一种物理知识学习的价值感.这种回归生活的知识应用不一定是做题目,可以是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开展“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也可以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用到解释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或规律上去.
  例如,在学习了磁场这节内容后,提出问题“如何收拾散落子地面上的铁钉?”在学习了杠杆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何使用启子开瓶盖更省力”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了知识后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环节,学生往往会因为学会了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而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正向的情感,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其他文献
当物体由一种运动状态变为另一种运动状态时,可能存在一个过渡的转折点,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通常称为临界状态.与之相关的物理条件称为临界条件.这一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物体受力不变,只是运动状态改变出现的;也可能是由于物体所受的力发生改变,其运动状态也改变;可能是一个物体也可能是两个物体.临界条件确定的思路是对运动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从而找出临界状态,再进一步确定临界条件.通常情况下临界条件主要有如下表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了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JP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  目前,国内的物理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正在对探究式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外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物理的认识发展规律,它将物理学科的探究
期刊
初中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形成时期,对众多的物理概念现象的认识还处于表层,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很易混淆,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课堂的高效教学中,特别在中考复习中,列表比较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从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中抽象而得,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义、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需要有十分清晰的逻辑思维,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由于物理中的诸多内容都抽象而复杂,理论性知识内容和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往往都会显得十分茫然,高中的物理题目绝大多数都十分复杂,涉及好多知识内容.学生正确解题过程的形成来自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需要简便的解题方法来给予他们协助.  1“微元法”的相关概述  “微元法”
每个人都知道“酒驾”很危险,而且,现在”酒驾”还有可能坐牢。不过,细心的人应该也注意到不少药物的说明书里都明确提示“服用药物后不能驾车或高空作业”。由此可以看出,“药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都在追求有效性,向45分钟要效率,向课后的作业要效率,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就该话题谈谈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促进思维显性化  对于“升华”这个概念的教学,传统教学采用的“碘的升华”实验,不过这个实验对于学生而言理解上存有疑虑,整个过程显性化程度不够,有些学生存在着这样的猜测:“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碘先从固态变为液态,然后再由液态变
高中物理有一类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问题,这类问题的难点是绘图,为了方便绘图,我设计发明了一种工具,命名为具有三角板圆规量角器功能的装置,简称装置.如图1、图2所示.  装置由左右两部分组成,一边是直尺,有毫米刻度.一边是一组同心圆,表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因为R=mvqB,所以运动速度不同的粒子对应的半径也不同.同心圆的圆心是一个小孔,可以用来确定粒子运动的轨迹对应的圆心的位置.横梁上的
实验凭借其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少老师只重视实验在新课讲授中的应用,而常常忽视利用实验进行习题教学.其实,利用物理实验进行习题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习题课相对来说显得有些枯燥,学生大多不喜欢上,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让学生运
有这样一个问题,常常会引起人们的争论:“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经Δt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要离开地面时速度为v.在此过程中,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否做功?”  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做了正功.其判断过程有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根据功的含义来判定.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五章第2节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