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即教育!”物理知识源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给教学提供了非常直观的教学资源,如何打通生活与物理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构架桥梁,和学生一起捕捉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一起挖掘物理知识中所富含的生活[JP3]内涵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生活化导入策略
教学不可缺失了导入环节,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那么如何导入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呢?“生活化”导入能够给学生亲切感,具体生活化导入策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以生活情景导入
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是导入最为常用的一种做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对学习的情景非常熟悉时,学生会自动地融入进来,能够迅速接近并理解待学的知识内容.
怎么将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上来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密切观察生活,注重挖掘物理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哪些生活“原型”相通,在教学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导入,能够有效带动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压强”时,“钉钉子”这个场景学生很熟悉,这里面就有压强的知识.笔者首先设置了一个学生自己钉钉子的活动,给每组学生发一些“钉子”——“头是尖”、“头剪过的钝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那些容易钉入木头,哪些不容易钉进去,并自己进行实践,最后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接近了知识,教学不再乏味.几个比较:其一、用锤子和用手按同一个钉子,用锤子更容易钉进去;其二、用手按尖头的钉子和头剪过的钝的钉子,尖头的更容易钉进去.在交流中学生未必很准确,再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回归到课本,接触准确的表达,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2 借助生活事例导入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物理知识的,在他们头脑中有原有生活经验和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我们以此为起点导入新课,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获得最大化发展.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力的相互作用”这节内容时,可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谚语出发“鸡蛋碰石头,蛋壳会被击破”;也可以从生活中学生的经验出发“溜旱冰时,靠得很近的两个人原先静止,你向前推别人,结果自己会向后运动”等.生活中的事例与物理相关的很零星,有些学生平时未必关注,将这些[JP3]事例搬到课堂上来,能够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观察生活的意识.
1.3 从生活疑点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指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课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质疑,挑动学生思维的神经,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生活中有一些现象是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前无法解释的,也是困惑点所在.
例如,我们去看“一部分浸入水中的筷子变折了!”(如图1所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学习光的折射前,是无法解释的,我们在该节知识教学时,可以将情境搬到课堂上来,再次激起学生的疑惑,聚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有效调动.
2 教学活动生活化
新课程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活动获知的过程为主要环节,而要想维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笔者认为还是需要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具体可以有如下几个建议.
2.1 探究活动生活化
“探究”是新课程物理课堂的一大特色,那么探究什么呢?物理源于生活,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于学生唾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和实验,比如,上文讲到的压强的教学,钉子和锤子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就尝试着钉钉子,不会感觉到是在学习,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探究,当然压强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手压一头尖、一头圆的铅笔,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两头力的作用效果差异.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实验探究的物品有很多,如注射器(可以完成初中物理多组演示和探究性实验),矿泉水瓶、铁粉等等,将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搬到课堂,和学生一起完成探究实验,让学生感悟到“改变”、“放大”、“替代”等物理实验思想,同时这也是一种对教材的创新,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学生课后自己也可以去尝试和探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质疑和创新的意识及能力.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大气压”这节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节抽象的教学内容,课前我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自制“水气压计”,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将自己的自制器材拿上来展示,并演示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接着笔者在给学生演示教材中的“覆杯实验”,同时还创新了一个生活化小实验——“矿泉水瓶变扁”实验:“在矿泉水瓶里加少许热水,拧紧瓶盖,将冷水浇在瓶上,学生惊奇地发现矿泉水瓶变扁了.”这些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很生活化,同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都能感受到,那就是存在“大气压”,很自然地完成了知识的理解.
2.2 知识应用生活化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用到何处?笔者认为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不仅仅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更让学生有一种物理知识学习的价值感.这种回归生活的知识应用不一定是做题目,可以是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开展“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也可以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用到解释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或规律上去.
例如,在学习了磁场这节内容后,提出问题“如何收拾散落子地面上的铁钉?”在学习了杠杆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何使用启子开瓶盖更省力”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了知识后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环节,学生往往会因为学会了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而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正向的情感,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1 生活化导入策略
教学不可缺失了导入环节,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那么如何导入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呢?“生活化”导入能够给学生亲切感,具体生活化导入策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以生活情景导入
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是导入最为常用的一种做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对学习的情景非常熟悉时,学生会自动地融入进来,能够迅速接近并理解待学的知识内容.
怎么将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上来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密切观察生活,注重挖掘物理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哪些生活“原型”相通,在教学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导入,能够有效带动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压强”时,“钉钉子”这个场景学生很熟悉,这里面就有压强的知识.笔者首先设置了一个学生自己钉钉子的活动,给每组学生发一些“钉子”——“头是尖”、“头剪过的钝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那些容易钉入木头,哪些不容易钉进去,并自己进行实践,最后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接近了知识,教学不再乏味.几个比较:其一、用锤子和用手按同一个钉子,用锤子更容易钉进去;其二、用手按尖头的钉子和头剪过的钝的钉子,尖头的更容易钉进去.在交流中学生未必很准确,再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回归到课本,接触准确的表达,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2 借助生活事例导入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物理知识的,在他们头脑中有原有生活经验和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我们以此为起点导入新课,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获得最大化发展.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力的相互作用”这节内容时,可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谚语出发“鸡蛋碰石头,蛋壳会被击破”;也可以从生活中学生的经验出发“溜旱冰时,靠得很近的两个人原先静止,你向前推别人,结果自己会向后运动”等.生活中的事例与物理相关的很零星,有些学生平时未必关注,将这些[JP3]事例搬到课堂上来,能够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观察生活的意识.
1.3 从生活疑点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指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课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质疑,挑动学生思维的神经,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生活中有一些现象是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前无法解释的,也是困惑点所在.
例如,我们去看“一部分浸入水中的筷子变折了!”(如图1所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学习光的折射前,是无法解释的,我们在该节知识教学时,可以将情境搬到课堂上来,再次激起学生的疑惑,聚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有效调动.
2 教学活动生活化
新课程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活动获知的过程为主要环节,而要想维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笔者认为还是需要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具体可以有如下几个建议.
2.1 探究活动生活化
“探究”是新课程物理课堂的一大特色,那么探究什么呢?物理源于生活,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于学生唾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和实验,比如,上文讲到的压强的教学,钉子和锤子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就尝试着钉钉子,不会感觉到是在学习,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探究,当然压强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手压一头尖、一头圆的铅笔,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两头力的作用效果差异.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实验探究的物品有很多,如注射器(可以完成初中物理多组演示和探究性实验),矿泉水瓶、铁粉等等,将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搬到课堂,和学生一起完成探究实验,让学生感悟到“改变”、“放大”、“替代”等物理实验思想,同时这也是一种对教材的创新,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学生课后自己也可以去尝试和探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质疑和创新的意识及能力.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大气压”这节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节抽象的教学内容,课前我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自制“水气压计”,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将自己的自制器材拿上来展示,并演示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接着笔者在给学生演示教材中的“覆杯实验”,同时还创新了一个生活化小实验——“矿泉水瓶变扁”实验:“在矿泉水瓶里加少许热水,拧紧瓶盖,将冷水浇在瓶上,学生惊奇地发现矿泉水瓶变扁了.”这些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很生活化,同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都能感受到,那就是存在“大气压”,很自然地完成了知识的理解.
2.2 知识应用生活化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用到何处?笔者认为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不仅仅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更让学生有一种物理知识学习的价值感.这种回归生活的知识应用不一定是做题目,可以是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开展“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也可以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用到解释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或规律上去.
例如,在学习了磁场这节内容后,提出问题“如何收拾散落子地面上的铁钉?”在学习了杠杆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何使用启子开瓶盖更省力”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了知识后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环节,学生往往会因为学会了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而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正向的情感,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