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探讨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原则及发展对策,以期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原则;发展对策
1.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原则
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边缘,北依小兴安岭千里群山,南邻松花江、汤旺河两大水系。县域面积34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33%,全县活立木蓄积量375万立方米。主要有松、柞、桦、杨、椴等20余个树种。林区有占地7171公顷的大亮子河国家红松原始母树林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1.1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汤原县现有县级森防站1个,8个国营林场,1个国营苗圃,10个乡镇。近年来,国家在防控体系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大大提升了汤原县森防的防控能力,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先进。
1.2防控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作,过去对有害生物防控主要以迅速压低灾害势头为目的,方法简单,见效快,从不以环保角度来对待防控,所以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给生态系统造成灾难。为了减少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环境造成的破坏,现在人们开始使用对环境安全效果明显的防控措施。
1.2.1植物检疫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国内调运量逐年提高,因检疫把关不严造成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调运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构成极大威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申报制,结合产地检疫合格证和调运检疫证书,加强对种苗的产地检疫力度。开展了集体、个体苗木的产地检疫工作,同时,抓好各种林木、花卉、木材的检疫复检,防止林木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随植物产品调入调出,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从而保障林业生产和造林绿化的安全,确保造林成果和森林资源安全。
1.2.2营林措施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营造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生存条件的森林,合理利用树种之间、林龄之间的搭配,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自身抗御灾害能力,起到防控作用,维系森林生态平衡,减少有害生物发生。
1.2.3生物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是一种或几种有害生物在短时间个体数量剧增,造成森林受到危害。为控制有害生物的增长速度和数量,人们利用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采用招引益鸟益兽,施放寄生蜂寄生蝇,扑食性天敌等方法,增加天敌数量,达到减少有害生物数量的目的。
1.3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应对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林业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不同生物灾害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科学性。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灾害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对不健康生态系统或亚健康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调控,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2)系统性。林业有害生物不仅侵害生态系统,同时还危害人类社会系统。因此,要进行高效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3)社会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管理不仅是针对生态系统,还涉及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
(4)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针对这一时间约束,作出快速反应,才能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有效防控。
(5)政策性。一方面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为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规范化、高效化。
(6)目标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实现生态健康这一目标,以保护社会发展成果,维护生态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
(7)计划性。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8)层次性。在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国家、省、市、县乃至社会个体,其所处层次不同,管理范围不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不尽相同,其管理内容也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1.4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情况
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认真贯彻《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全县测报网络体系逐渐完善,有效地指导了全县林业有害工作的开展。预报准确率每年达90%以上,信息数据实现网络化传输。由于基础设施加强, 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各类数据、信息发布都实现了信息数据网络化传输,及时反映了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实现了森防信息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服务。测报新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为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
1.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实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责任目标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乡、各单位。明确防治区域、目标、任务,并对防治过程进行跟踪督导和检查。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同时,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通过人工、物理营林措施,实现了可持续控灾。
1.6科学技术队伍建设
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汤原县森防站开展了“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活动,掌握了县域内林业有害生物基本情况,全面提高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此外,汤原县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从事林木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森防的队伍建设,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完善森防机构,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各基层防治机构,在各乡镇建立乡级森防点,负责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防治、检疫执法工作,形成县、乡、村防治、测报、检疫体系,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提供保障。各乡镇政府应设立森防专项经费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防治、测报仪器设备。森防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投放,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
2.2加大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森防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采用人工、物理、生物、营林等综合防治措施,科学防治。对重点区域加大防治力度,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达到减灾控灾目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秀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北京:中国林业,2007,(8).
[2]刘建中.森林病虫害预测与决策[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原则;发展对策
1.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原则
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边缘,北依小兴安岭千里群山,南邻松花江、汤旺河两大水系。县域面积34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33%,全县活立木蓄积量375万立方米。主要有松、柞、桦、杨、椴等20余个树种。林区有占地7171公顷的大亮子河国家红松原始母树林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1.1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汤原县现有县级森防站1个,8个国营林场,1个国营苗圃,10个乡镇。近年来,国家在防控体系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大大提升了汤原县森防的防控能力,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先进。
1.2防控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作,过去对有害生物防控主要以迅速压低灾害势头为目的,方法简单,见效快,从不以环保角度来对待防控,所以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给生态系统造成灾难。为了减少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环境造成的破坏,现在人们开始使用对环境安全效果明显的防控措施。
1.2.1植物检疫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国内调运量逐年提高,因检疫把关不严造成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调运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构成极大威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申报制,结合产地检疫合格证和调运检疫证书,加强对种苗的产地检疫力度。开展了集体、个体苗木的产地检疫工作,同时,抓好各种林木、花卉、木材的检疫复检,防止林木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随植物产品调入调出,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从而保障林业生产和造林绿化的安全,确保造林成果和森林资源安全。
1.2.2营林措施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营造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生存条件的森林,合理利用树种之间、林龄之间的搭配,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自身抗御灾害能力,起到防控作用,维系森林生态平衡,减少有害生物发生。
1.2.3生物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是一种或几种有害生物在短时间个体数量剧增,造成森林受到危害。为控制有害生物的增长速度和数量,人们利用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采用招引益鸟益兽,施放寄生蜂寄生蝇,扑食性天敌等方法,增加天敌数量,达到减少有害生物数量的目的。
1.3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应对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林业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不同生物灾害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科学性。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灾害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对不健康生态系统或亚健康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调控,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2)系统性。林业有害生物不仅侵害生态系统,同时还危害人类社会系统。因此,要进行高效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3)社会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管理不仅是针对生态系统,还涉及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
(4)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针对这一时间约束,作出快速反应,才能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有效防控。
(5)政策性。一方面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为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规范化、高效化。
(6)目标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实现生态健康这一目标,以保护社会发展成果,维护生态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
(7)计划性。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8)层次性。在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国家、省、市、县乃至社会个体,其所处层次不同,管理范围不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不尽相同,其管理内容也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1.4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情况
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认真贯彻《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全县测报网络体系逐渐完善,有效地指导了全县林业有害工作的开展。预报准确率每年达90%以上,信息数据实现网络化传输。由于基础设施加强, 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各类数据、信息发布都实现了信息数据网络化传输,及时反映了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实现了森防信息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服务。测报新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为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
1.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实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责任目标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乡、各单位。明确防治区域、目标、任务,并对防治过程进行跟踪督导和检查。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同时,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通过人工、物理营林措施,实现了可持续控灾。
1.6科学技术队伍建设
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汤原县森防站开展了“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活动,掌握了县域内林业有害生物基本情况,全面提高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此外,汤原县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从事林木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森防的队伍建设,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完善森防机构,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各基层防治机构,在各乡镇建立乡级森防点,负责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防治、检疫执法工作,形成县、乡、村防治、测报、检疫体系,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提供保障。各乡镇政府应设立森防专项经费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防治、测报仪器设备。森防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投放,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
2.2加大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森防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采用人工、物理、生物、营林等综合防治措施,科学防治。对重点区域加大防治力度,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达到减灾控灾目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秀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北京:中国林业,2007,(8).
[2]刘建中.森林病虫害预测与决策[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