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直接的师生互动过程,也是教师课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的巩固、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教学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在讲课当中的提问,是其开展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经由适合的课堂提
问,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授课实践,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提问应少而精
这里的少而精是针对提问的数量而言。教师须了解所讲知识的特点,且找出数学内容的主要部分与比较难懂的知识点,然后采取归纳与综合的分析法,以增加问题的思考容量,并尽量降低问题的直白化程度与繁琐性,这样就能增进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起到通过“精问”引发“深思”的效果。例如,两位教师在讲梯形面积的有关公式时,分别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组合为一个何种形状的图形?所组合的图形与原梯形的高是否一样?原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是否等于组合图形的底?如何分别求解出组合图形与梯形的面积?原梯形面积比组合的图形面积小多少?求梯形面积时,为何要用高乘以上、下底之和,还要再乘1/2?
对比以上两个问题可发现,第一个的容量显然更大,它能够紧扣两个图形各
部分之间关系这一主要知识点,起到了由“精问”引发“深思”的效果。第二个问题则有些太过直白,且繁琐,会使学生感到思维游移,不利于他们借助所学的知识做深入判断,亦不能培养逻辑思维。
二、提问应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从心底产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学习才会成为自觉行为,不再是在他人指令下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收,实现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在导入阶段运用提问艺术,可以以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如在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分东西来巧妙地设问,让学生来思考,将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平均分成八份,每人两份以及平均分成三份,每人一份,这三种情况下哪个分得最多。进而由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快乐学习,进而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问应有层次性
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标展开的,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在教学中,提问要把握好难与易的尺度,要恰到好处;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提问设计。提问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课堂死气沉沉;提问太容易,又调动不起学生的各种智力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就难有成效。因此,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体现教学的层次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要让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有步骤地启发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把相关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联系起来,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对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才能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例如,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提问:“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1厘米,宽减少1厘米,所得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还一样大吗?”在学生处于矛盾思维时,再提问:“增加的面积与减少的面积相比,哪個大一些?”学生受到启发后,便能很快找到正确的答案。
四、提问应有拓展性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既要在每节课上为学生创造一些质疑的机会,还要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课堂提问的时间真正利用起来,真正地将提问的价值发挥出来。为了让学生会提问题且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对于教材中什么是角,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时候,我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吗?”很多学生都答道“没问题”。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提出一些问题来考验学生:“角的大小为什么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角的边主要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因此,角的大小是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可见,教师在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准确精炼的语言,采用有效的提问,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应该运用风趣和恰当的方式进行点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蕾,牟秀艳.课堂提问技巧在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4(5).
[2]徐虎.掌握多种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考试与评价,2013(4).
[3]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在讲课当中的提问,是其开展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经由适合的课堂提
问,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授课实践,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提问应少而精
这里的少而精是针对提问的数量而言。教师须了解所讲知识的特点,且找出数学内容的主要部分与比较难懂的知识点,然后采取归纳与综合的分析法,以增加问题的思考容量,并尽量降低问题的直白化程度与繁琐性,这样就能增进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起到通过“精问”引发“深思”的效果。例如,两位教师在讲梯形面积的有关公式时,分别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组合为一个何种形状的图形?所组合的图形与原梯形的高是否一样?原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是否等于组合图形的底?如何分别求解出组合图形与梯形的面积?原梯形面积比组合的图形面积小多少?求梯形面积时,为何要用高乘以上、下底之和,还要再乘1/2?
对比以上两个问题可发现,第一个的容量显然更大,它能够紧扣两个图形各
部分之间关系这一主要知识点,起到了由“精问”引发“深思”的效果。第二个问题则有些太过直白,且繁琐,会使学生感到思维游移,不利于他们借助所学的知识做深入判断,亦不能培养逻辑思维。
二、提问应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从心底产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学习才会成为自觉行为,不再是在他人指令下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收,实现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在导入阶段运用提问艺术,可以以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如在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分东西来巧妙地设问,让学生来思考,将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平均分成八份,每人两份以及平均分成三份,每人一份,这三种情况下哪个分得最多。进而由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快乐学习,进而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问应有层次性
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标展开的,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在教学中,提问要把握好难与易的尺度,要恰到好处;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提问设计。提问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课堂死气沉沉;提问太容易,又调动不起学生的各种智力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就难有成效。因此,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体现教学的层次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要让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有步骤地启发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把相关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联系起来,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对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才能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例如,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提问:“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1厘米,宽减少1厘米,所得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还一样大吗?”在学生处于矛盾思维时,再提问:“增加的面积与减少的面积相比,哪個大一些?”学生受到启发后,便能很快找到正确的答案。
四、提问应有拓展性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既要在每节课上为学生创造一些质疑的机会,还要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课堂提问的时间真正利用起来,真正地将提问的价值发挥出来。为了让学生会提问题且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对于教材中什么是角,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时候,我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吗?”很多学生都答道“没问题”。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提出一些问题来考验学生:“角的大小为什么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角的边主要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因此,角的大小是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可见,教师在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准确精炼的语言,采用有效的提问,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应该运用风趣和恰当的方式进行点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蕾,牟秀艳.课堂提问技巧在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4(5).
[2]徐虎.掌握多种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考试与评价,2013(4).
[3]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