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ira_lacu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和沈从文都是我极敬重的作家,郁达夫笔下的浙东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好似桃花源,至今仍吸引着无数文学爱好者的怀古幽思。
  1923年,20岁的沈从文做了北漂一族,从湘西来到北京闯世界。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但写作热情却很高。在北京,他考学考不上,投稿没人用,只好在北京大学一边旁听,一边打工维持生计。每天早晨,他用馒头和咸菜打发肚皮,听完课就一头扎进图书馆。寒冬腊月,他没有棉衣,走在街上冻得发抖。他的住处“窄而霉小斋”,冬天没有火炉,他只好钻进被窝,看他随身带来的那本《史记》。
  1924年冬天,穷困潦倒的沈从文试着给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
  郁达夫也正在苦闷中,在文坛颇有名气的他,却在大学教他实在不愿教的会计学,精心创办的杂志被迫停刊。他生性不甘寂寞,却要忍受一份无爱的婚姻。他彷徨无计,整日嗜烟酗酒甚至自残自虐。
  接到沈从文的求助信,他觉得诧异,他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困苦的人。他决定去看望沈从文。
  1924年11月23日,大雪纷飞,郁达夫推开沈从文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看到屋内没有火炉,沈从文身穿一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凉坑上,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
  沈从文已经三天没有吃到东西了。
  郁达夫眼圈发红,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给这位小兄弟围上,再把他拉到馆子里撮了一顿。
  沈从文狼吞虎咽,看得郁达夫直想流泪。一结帐,共花去一元七角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帐,将找回的三块多钱给了沈从文。
  郁达夫当时在经济上也极窘涩,月薪实际上只能拿到30 元,也是“袋中无钱,心头多恨”。
  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之后,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只几年工夫他便享誉文坛。郁达夫也振作精神,找到了最爱,事业也梅开二度。
  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可能会客死他乡;少了沈从文,郁达夫可能会沉沦一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