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旱育秧技术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ie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对水稻旱育秧认识的误区,介绍了水稻旱育苗技术与苗期管理、大田移栽以及大田管理等水稻旱育秧技术,以期为该项技术在本乡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李浩寨水稻种植;水稻旱育秧
  李浩寨乡属于典型的农业乡,粮食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乡共有耕地9 472亩(1亩约为667m2,下同),其中水田8 715.18亩。海拔在31~32m,平均海拔1 778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干湿分明,无霜期300d,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降雨量600mm左右。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0 700亩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 000亩。因为李浩寨乡属于山多地少的半山区,水源比较缺乏,多年来在育秧方式上存在着用种多、移栽秧苗质量差、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调情况。因此,1995年,李浩寨乡农推站引进了旱育秧育苗技术。旱育秧技术在生产应用中具有“三早”(早播、早发、早熟)、“三省”(省工、省水、省秧田) “两高”(高产、高效)效应,特别是干旱越来越严重、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大力推广旱育秧对促进我乡水稻生产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当地农户对旱育秧及旱育秧大田移栽生产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所以近几年来旱育秧育苗技术在当地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
  1 农户对旱育秧的认识误区及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1.1 误区一:旱育秧苗矮小,无法实现深水栽秧
  丘陵区特别是提灌区因抽水困难、费用高,加上以前的两段秧多为大苗移栽,农户一般只在移栽时抽一次水。为保证秧苗成活,这次抽水量都较大,稻田淹水较深,一般在10cm以上。而旱育秧苗因普遍较浅,在常规淹水深度的条件下,不但移栽困难(淹水太深易浮起来),还因淹水深、温度低影响前期长势,很多农户则因此而放弃旱育秧。对这种认识,关键是要转变农户“非要抽那么多水才能保证秧苗成活”的习惯思维,让其知道旱育秧苗抗旱能力比两段育秧苗和水育秧苗强得多,少抽水、浅水也能保证秧苗成活。
  1.2 误区二:土里育秧,管水更麻烦
  大多数农户认为水稻只有在水里才能正常生长,在土里育秧时更要时刻保证土里有水。这种认识往往造成两种后果:一是认为必须要经常浇水,比田里浇水更麻烦,干脆就不采用;二是即使采用了,也担心秧苗干死而经常浇水,反而造成苗床湿度过大、温度过低,病害严重甚至死苗。对这种认识要加强技术培训,做好示范田,让农民认识并切身感受到旱育秧苗床不需要也不能经常浇水。
  1.3 误区三:担心秧苗被晒死而不揭膜
  不少首次采用旱育秧的农户,往往在大晴天都不揭膜降温,从而造成高温烧苗。这其中,有的是忘了揭膜,有的则是不敢揭膜,他们担心揭膜后阳光直射晒死秧苗。一旦因没揭膜造成膜内高温烧苗,又会对技术本身产生怀疑和排斥,并影响其他农户对技术的认识和采用。对这种农户,只要让其将手伸进膜内感受一下高温并和揭膜后的温度对比就可以解除其“阳光直射会晒死秧苗”的顾虑了。
  1.4 误区四:延长盖膜时间会使秧苗长得更高、更好
  生产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农户在秧苗达到4、5叶时都不揭膜。这种秧苗在外观上比揭膜早的秧苗更长、更嫩绿,不少农户则认为这种秧苗是好秧苗。实际上,这种秧苗因长期盖膜,光照不足、高温徒长且炼苗不够,虽长得高,但素质差、抗逆性差。而2叶以前揭膜,长势矮壮、颜色深绿的秧苗才是素质好、适宜能力强、抗逆性强的健壮秧苗。
  1.5 误区五:用了“旱育保姆”秧苗长势更差
  “旱育保姆”具有“调酸、消毒、营养、化控”等作用,对旱育秧正常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其含有多效唑成分,控制了秧苗徒长,秧苗虽矮小,但很健壮、分蘖早。没有使用“旱育保姆”的秧苗则容易徒长,秧苗瘦高,但素质差、分蘖迟。而不少农户恰恰认为秧苗要长得高才好,认为使用了“旱育保姆”的秧苗“不肯长”,所以他们不敢用“旱育保姆”,造成秧苗素质差。
  1.6 调酸用磷肥和苗床底肥 施用不当造成肥害死苗
  肥害死苗是生产中最常见、影响最严重的问题。按照标准技术规程,应当提前10d以上对苗床进行调酸和施底肥,且施肥后要翻挖3次,以保证肥料和床土混合均匀。而实际操作中,由于大多数农户都是临时腾土做床,施底肥后一两天就播种,加上劳动力缺乏,很少做到翻挖均匀。还有的不按技术要求施用了未腐熟的农家肥、渣肥等,从而造成肥害死苗或长势受阻黄化。而从秧苗需肥规律来看,只要3叶后及时追肥,就完全能保证其生长需要。因此,对那些临时腾土、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我们则采取撒“白水秧”的办法,即底肥不施任何化学肥料,只施少量清粪水(但不能有粪渣),这样不但非常安全,对秧苗长势也基本没有影响。
  1.7 对敌磺钠、旱育保姆(多·多唑)、除草剂等旱育秧专用物资的使用重视不够
  用敌磺钠进行苗床消毒是旱育秧技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很多农户对土传病害认识不够,加上平时很少使用敌克松,不熟悉这种农药,市面上也难以买到,所以根本就没有进行土壤消毒,以致苗期立枯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甚至死苗,从而导致以后不敢再采用旱育秧。同样,对旱育保姆(多·多唑)、除草剂也认识不够,舍不得投入,认为即使不使用也没有多大问题。而当苗床杂草难以控制不得不人工除草或秧苗缺铁黄化时,又认为旱育秧又麻烦,效果又差。
  2 加快旱育秧推广的对策建议
  2.1 消除认识误区
  转变农户“非要抽那么多水才能保证秧苗成活”的习惯思维,让其知道旱育秧苗抗旱能力比两段育秧苗和水育秧苗强得多,少抽水、浅水也能保证秧苗成活。要加强技术培训,做好示范田,让农民认识并切身感受到旱育秧苗床不需要也不能经常浇水。操作时让农户将手伸进膜内感受一下高温并和揭膜后的温度对比,解除其“阳光直射会晒死秧苗”的顾虑。向农户讲清楚秧苗长期盖膜、光照不足、高温徒长且炼苗不够,虽长得高,但素质差、抗逆性差。通过实验让农户知道“旱育保姆(多·多唑)”含有多效唑成分,能控制秧苗徒长,使用后秧苗虽矮小,但很健壮、分蘖早。在肥料施用上结合农户实际情况采取撒“白水秧”的办法,即底肥不施任何化学肥料,只施少量清粪水(但不能有粪渣),这样不但非常安全,对秧苗长势也基本没有影响。加强宣传指导农户使用敌磺钠、旱育保姆(多·多唑)、除草剂等旱育秧专用物资提高旱育秧的生产质量。   2.2 传授育苗技术及大田移栽管理技术
  2.2.1 制定科学育苗技术与苗期管理技术措施
  2.2.1.1 苗床选择:应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土壤肥沃的菜园地或旱地做苗床,切忌选用冷浸田、胶泥田和碱性田。一般每公顷大田需苗床375~450m2。
  2.2.1.2 苗床的制作与施肥:苗床要在育苗前2个月翻耕晒垄、整理,视田块水分情况建成高苗床、低苗床和平苗床,床宽一般1.2~1.4m,长度不能超过8m,沟宽0.4m,床面要平整、翻碎。施肥分苗床培肥和播前施肥。苗床培肥:在播种前1个月,苗床用腐熟农家肥45t/hm2、过磷酸钙900~1 200 kg/hm2、氯化钾450kg/hm2,结合整地施入土中,保持湿润培肥。播前施肥:播种前10~15d,苗床施入腐熟农家肥30 t/hm2、尿素18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氯化钾195~300kg/hm2,按耕翻、施肥、碎土的程序进行,在翻锄3次后(深度为10~15cm),将所施肥料与10~15cm深的表土充分搅拌均匀,否则易产生肥害。
  2.2.1.3 苗床消毒、调酸:苗床土壤偏碱和带菌是引发立枯病、造成死苗的主要因素。
  为有效防止立枯病发生,播种前应结合整地消毒进行调酸。床土调酸时间安排在播种前25~30d,调节土壤pH值至6.0以下。一般每降1个pH值单位,施硫磺粉1 005kg/hm2,施后均匀翻入10~15cm的土层中,然后用清粪水充分泼湿床土。
  2.2.2 种子处理和催芽
  品种选择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大田用早季杂优30~37.5kg/hm2,单季或晚季杂优15~22.5 kg/hm2。播种前用三氯氰尿酸800倍液浸种12h,以防止水稻恶苗病发生。为加快生长、避免烂种,浸泡后的谷种要实行催芽,催芽程度以刚破胸露白为好,露白播种。晚季旱育秧切忌干谷播种。
  2.2.3 播种、化学除草、盖膜
  2.2.3.1 播种:播种前苗床要反复多次浇水,使15cm厚的表土充分吸收水分并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用碱性水。播种前再浇1次水,经土壤消毒和轻轻镇压床面后即可播种,播露白谷种200~250g/m2。播种期根据插秧时间而定,早季田秧龄35d左右,晚季根据品种的要求而定。
  2.2.3.2 覆土、化学除草:播种后覆盖2cm左右的盖种土(用30%的腐熟细粪与70%的细土混合均匀)。盖种土要潮湿,覆盖要均匀、严实,不要使用火灰、草木灰等碱性土。盖后喷洒旱秧除草剂或禾草丹化学除草。
  2.2.3.3 盖膜:早季或单季稻播种后要及时盖膜,以拱架式为好。拱架高40cm,薄膜要使用新膜,四周用土压实,以防大风揭膜使水分蒸发而影响出苗;同时要在田周围撒毒饵防鼠。
  2.2.4 苗床管理
  2.2.4.1 温度管理:早季或单季盖膜的秧苗要实行见苗通风,如在出苗前温度过高,要适当通风降温以防烧芽。秧苗转绿后要逐渐加大通风量,以免床内温度过高使秧苗旺长或烧苗。在此期间早晚要盖严薄膜,以防低温受冻。秧苗长出2~3片叶时逐渐进行炼苗,之后视天气情况适时揭膜。
  2.2.4.2 水分管理:在育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用水。浇足底水后一直到出苗都不须浇水。当出现早晚秧苗无水珠、床土干燥、午间叶片内卷等3种情况之一时,才能在早晚适当浇水,要一次浇透,切忌天天浇。叶龄为4~5叶、苗高为14~18cm时可进行秧苗移栽。移栽前要浇透水,用手拔或铁铲起苗,尽量多带土、少伤根,以缩短缓苗期。
  2.2.4.3 立枯病防治:立枯病是水稻旱秧的主要病害,施用壮苗剂和苗期喷洒敌磺钠是防止该病的主要措施。在苗龄为15d左右,喷洒1次敌磺钠,揭膜后喷施2~3次,可有效控制立枯病。
  2.2.5 大田移栽
  2.2.5.1 大田准备:结合翻耕施农家肥22.5t/hm2、尿素180~195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氯化钾120kg/hm2做底肥。进水泡田后机耕整田、浅水平田,以提高整地质量。
  2.2.5.2 合理密植:早季田株行距16cm×18cm,每丛2苗。插秧要做到“三浅”,即浅水平田、浅水插秧、插浅秧,才能充分发挥旱育秧的“暴发”效应,插秧时水层不能超过3cm,栽插深度不能超过2cm,以秧苗不倒为宜。
  2.2.5.3 大田管理:田间管理以浅水管理为主,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间歇式灌溉,以促进分蘖和秧苗早生快发,插后7~10d用除草剂结合追肥进行除草。浅水促进分蘖,够苗时晒田,减少无效分蘖,可在幼穗分化前期追施尿素60~75kg/hm2。同时要根据当地病虫草鼠害搞好防治工作。
  2.3 改变方式方法,加强宣传
  要农户接受旱育秧,须让他们充分了解、掌握旱育秧技术,这就要加强宣传培训。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仅靠传统的开培训会、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很难让农民掌握新技术。必须改进方式方法,不能只是说给农民听,还要做给农民看,多举办有直观感的现场培训、多媒体培训。同时,针对农民“眼见为实”的特点,在刚刚推广旱育秧技术的地方,不要强求集中的规模,而要做好分散的示范点建设,并保证技术规范和效果,通过分散的示范点来带动更多的农民。从我们的经验看出,在一个乡镇集中搞几十亩示范片,远不如每个村搞1亩示范点。
  2.4 创新组织形式,搞好综合服务
  分散的农民造成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工作难度大、效果差、效率低。组建、依托协会或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极大提高旱育秧技术的推广速度。从我们在简阳市东溪镇的推广情况可看出,采用“专家 协会 农户”的模式在3年时间内就使全镇旱育秧技术得到普及。因为成立协会后,农民由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整体,使得规模推广成为可能。同时,可由协会统一提供的“旱育保姆”(多·多唑)、除草剂、敌磺钠等配套农资,既方便了农户,又保证了配套农资的使用。协会的农民技术员还可对会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这样就避免了技术失真。
  3 结语
  旱育秧推广是我乡多年来一直难于突破的一个难题,在传播旱育秧技术的时候,必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让农户从认识误区中走出来,从而科学的接受、科学的操作、科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卢向阳,彭丽莎. 补篇名 [J].作物学报,补年,卷,页码.
  [2]赵国平,敬金星. 补篇名 [J].作物杂志,补年,卷,页码.
  [3]张振铖. 补篇名 [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2),补页码.
  [4]王强盛. 水稻旱育秧壮苗生理及肥水管理[J].南京农业大学,补年,卷,页码.
  [5]韩孝顺. 补篇名 [J].云南农业科技,2011,(5),补页码.
  [6]王代根. 补篇名 [J]四川农业科技,2011,(4),补页码.
其他文献
【摘 要】为验证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纹枯病中等至大发生情况下,每667m2用24%满穗悬浮剂20ml、430g/L戊唑醇悬浮剂SC 100ml、30%爱苗EC 15ml,隔7d再用药1次,对水量20kg/667m2,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药剂;水稻;纹枯病;防效  为验证24%满穗悬浮剂、30%爱苗乳油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效、持
【摘 要】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仔猪早期断奶技术在规模养殖场已广泛应用。仔猪早期断奶技术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减少母源疾病传播,但早期断奶仔猪由于受到环境、营养物质等因素改变容易造成应激反应,同时也会出现断奶仔猪的应激综合征,从而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减轻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综合征,保持仔猪最佳生产性能,对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黄芪多糖;仔猪;早期断奶仔猪  在乳猪料
【摘 要】水稻稻水象甲是20世纪末传入我国的水稻上的重要检疫害虫,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发生。目前已传入吉林省,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对该省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有效做好稻水象甲的监测和防控,对保护该省的粮食生产安全,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综述了稻水象甲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稻水象甲;技术防治;化学防治;保障措施  稻水象甲病水稻上的重要检疫对象,由于今年气温异常,越冬代成虫出
【摘 要】根据在当地苗圃的实际工作情况,在2011年进行了除草醚对落叶松除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化学除草醚进行苗圃地除草是经济有效的除草方法。  【关键词】除草剂;苗圃;苗木;化学除草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除草剂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其产量及品种均占农药比例的第一位。苗圃苗木除草是一项比较繁重的劳动,而化学除草具有省工省时、低成本、除草效果好的特点,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增产和保产措施。目前市场上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杭县仙草的栽培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仙草;栽培表现;栽培技术  仙草,又叫仙人草、凉粉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广。仙草不耐干旱,不耐寒,对气温要求较高,适宜在温暖的气候和水分充足的土壤中生长,当日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又有较好的水肥条件时生长旺盛,日平均气温在14℃以下时生长缓慢,土壤干燥时生长差、产量低,0℃以下时地上部分冻死以宿根越冬。仙草对土质的要求
【摘 要】利用ArcGIS10.0的地统计分析工具,对隆化县耕层土壤(0~20cm)有机质进行了探索性空间分析、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和地统计插值。揭示了隆化县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规律、统计了个级别分布面积。  【关键字】耕地;耕层土壤;有机质;空间结构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处冀北山地,东经116°47′45″~118°19′ 07″,北纬41°08′48″~4
农业部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     努力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日前,农业部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总结今年以来的农业安全生产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平安农机”、“平安渔业”、“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全国农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但安全观念要警
苎麻园内的杂草种类主要有繁缕、猪殃殃、婆婆纳、小蓟、马齿苋、小蒜、荠菜、半夏、狼尾草、牛筋草、香附子、莎草、茅芦等,如果防除不力,让这些杂草造成恶性循环,不但会掠夺地力营养,还易造成苎麻园早衰与败蔸,降低苎麻的抗旱性和生命力,严重为害苎麻的生产。生产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以下防除措施:   一、新苎麻园杂草的防除   1. 熟地植麻杂草的防除 苎麻虽然适应性强,但种植宜选择土质肥沃、田间杂草少的
【摘 要】本试验选取平吉堡奶牛原种场新生荷斯坦母犊30头,待其吃完初乳后,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5头。试验组饲喂代乳粉,对照组饲喂鲜乳,至30龄称其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并观察其发病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比例饲喂奥氏犊牛代乳粉30d,不影响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降低了犊牛的饲养成本。  【关键词】犊牛;断奶犊牛;代乳粉;日增重;发病情况  犊牛的培育是奶牛养殖业的关键环节,加强犊牛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10~30日龄肉鸡的一种发病快、致死率高的传染病。近几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不断出现,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流行毒株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超强型毒株,加上免疫方法和免疫程序不合理,导致了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控制效果不佳。  一、临床症状与主要病理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麦收前后多见。10~30日龄的肉鸡,16~35日龄817杂交鸡易感性高。鸡舍环境差、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