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使语文更美丽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其实,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在平时都要积极鼓励孩子大胆读出自己的“色彩”。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于、善于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一、建设开放性课堂,创设阅读条件
  
  “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果课堂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满堂问”,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又哪里来“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因此,教师必须努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由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做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提倡争辩,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把微笑和赞誉作为联系的纽带。
  
  二、用好文本资源,夯实阅读基础
  
  在新课标引领下,现行的语文教材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文质兼美,走进了学生的经验世界,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教师只有充分用好文本资源,才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个性化阅读,才能夯实阅读基础。
  首先,结合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中的习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交流。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研讨与练习”不同于以往的老教材(浙江版),它表现出重主体、重探究、重人文等特点,课后的很多练习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七年级60篇课文中有48篇设计此类习题)。例如:1.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沈复《童趣》)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刘义庆《世说新语》两则)3.“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就地取材,让学生融入问题的交流讨论之中,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尽力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才情,并适时地加以点拨和肯定。
  其次,紧紧围绕文本,让学生品味欣赏自己喜欢的细节。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课文或贴近生活、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或美丽温馨、感人肺腑,或思想深刻、意境隽永,或构思精巧、文笔不凡……所有这些感觉全新的课文,学生只有对其外在的言语形式加以细细品味,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内在美。为此,我在课堂上尽量给足时间,让学生尽情发挥,互相争议,力求以点带面,以句带篇,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悟和品析,读出文学作品的味道来。
  《斑羚飞渡》一文中,有这么一个细节描写:“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我发现有同学对此颇感兴趣,于是就顺势设计了一个问题“你如何看获救斑羚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猜想。
  生1:那是脱离虎口的兴奋和激动,在这种情况下,它不会想很多,很自然地就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生2:获救的斑羚害怕狩猎队开枪,所以就躲起来了。其实,这只斑羚蛮聪明的。
  生3:我说这只斑羚很机灵,只有先藏起来,保住性命,才对得起救它的老斑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为,它的生存意味着整个种群的延续。
  生4:这只斑羚可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为后来者探路,去开辟新的道路等。
  ……
  听着这些真实的发自肺腑的声音,我不禁真诚地为他们叫好,学生的多角度理解哪是一个标准答案所能包含的?
  
  三、注重课外阅读,拓展阅读时空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如果仅仅局限于文本的揣摩,结果往往会使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而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1.尊重个人权力,选择阅读书目。个性不同,需要不同,只要是健康的,我都让学生自由自主地选择。当然,平时我也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美文、经典作品,还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等多种优秀期刊,让他们在扩大阅读面的同时,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2.开设“佳作欣赏课”。让学生自行寻找不同文体的“佳作”,在课上朗读,共同欣赏,再谈谈推荐理由,“佳”在何处,鼓励个性与新见;或者设置专题,自主收集研究材料,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学生的智慧碰撞出可贵的思想火花,如让学生集中阅读刘燕敏的《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后,学生们有很多话要说,下面就是我摘录的一部分学生心得。
  母亲用深沉的爱为孩子创造了一处心中的阳光,爱创造奇迹。
  美丽的谎言下,泪水洗濯了身心;美丽的谎言下,欢笑包裹着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支撑柱。母爱的巨大魅力修炼出了这根支撑柱。
  爱和鼓励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最强的能量,即便是谎言亦如春风般温暖。
  ……
  3.鼓励学生用心表达感悟。在阅读中,如读到好的文章,往往会有一种想倾诉、想交流的冲动,于是,我就鼓励学生们及时记下自己真实的内心独白,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
  安琪小姐是非常可爱的,她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她是美的天使。其实,只要我们像安琪小姐那样,对身边的小事多一点关注,多一点感触,那么,生活就会很美好。我们也就能像安琪小姐那样,让我们的心灵飞得很高。(一生读《天使》)
  读罢全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首先为父亲的那一份不悔的爱情叫好。父亲的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生命中没有什么是不能原谅的。是啊,因为爱对方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所以世界充满爱。(一生读《父亲的情诗》)
  每当读着学生这些“真实的色彩”,我总会怦然心动,经常迫不及待地让这些真实的声音在教室回响,然后挑选一部分张贴在教室里。教师的大力支持,适时欣赏,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四、引进多样评价,激发阅读兴趣
  
  1.学生评价。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的对与错、好与坏均是教师一“言”定音。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解放”学生,要求赋予学生评价的权利。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发生交锋,碰撞出新的火花,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2.教师评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差异性原则。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时不能“一刀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对于这众多的感受和体验,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
  第二,激励性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作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幼稚的看法,都要加以保护和引导,不要求全责备。
  第三,客观性原则。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要有分寸。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这也不能要求只要敢说、能说,就赞赏有加,不置可否。这样一来,不但教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学生也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造就学生,学生也造就先生。”那么,就让我们为学生创设平等开放的交流情境,与学生一起流连于课本内外的百紫千红之中,徜徉在课堂内外的奇山异水之间,呵护、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生动、更美丽吧!■
  参考文献:
  1.徐珞翰.文本:阅读教学对话的根本.教学月刊,2005(1).
  2.蒋成瑀.对话:改革语文教学的途径.教学月刊,2006(1).
  3.成巧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个性化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2).
其他文献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激发小学生朗读兴趣是提高朗读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下面就如何激发小学生朗读兴趣,谈几点浅见。  一、以“读”激趣  1.范读引路。范读就是教师做示范性朗读。范读适合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能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导读点拨。导读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重点,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语文的教学,工具性往往是显性的,人文性是隐性的。如何挖掘人文性是贯彻“文道统一”
作文是语文试卷的“大头”,分量举足轻重。作文写完了,试卷的得分就基本定型了。如何在限时限字的情况下写出一篇高分作文呢?应试作文的写作一般在40—50分钟,万事开头难,我们必须要在难的“开头”拓展思路,以迅速进入写作“情境”,而不能徘徊、犹豫,而浪费时间,最后仓促写就。  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需要教师指导和练习的。因为学生在刚接触一些新的文题时,可能会觉得手足无措,暂时的“大
通常用于铸铁件的玻璃纤维型过滤网也可以用于中小型铸钢件,但浇注时同应控制在20s以内,过滤网的搭接面积与阻流面积之比应在4∶1以上,过滤网的安放位置和搭接尺寸应适当,浇注系
本文讨论了芯盒参数对射芯过程的影响,主要是排气塞和射砂孔的数量以及芯盒形状对于射芯过程的影响,从而为射砂过程的数值模拟提供试验验证的基础,同时希望能对芯盒设计提供
近期和学生一起赏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虽然围绕的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英语双关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不仅美化了语言还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它可以分为谐音双关语,同形异义双关语,发音和含义双关语。只有对两种语言都有精确深入的
“质疑思辨”,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于无疑之处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分析所有蛛丝马迹、运用已有知识和借助合作学习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结果。笛卡儿说怀疑一切,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