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是幼儿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幼儿学习交往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与人交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大班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较小班、中班幼儿成熟,观察力、理解力增强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进一步发展。他们喜欢与同伴交往,喜欢自由活动,也喜欢结伴游戏,但在与同伴游戏时常常因意见不同而发生一些矛盾乃至冲突。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利有弊。教师如果能合理干预,引导幼儿自主解决矛盾冲突,可以极大地发挥幼儿之间矛盾冲突的教育价值,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矛盾冲突对幼儿的负面影响
在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矛盾冲突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关系形态,是幼儿获取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与小班、中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在交往时的冲突更为频繁,冲突对于幼儿心理影响更加深刻。大班是幼儿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在与其他幼儿交往时频繁发生冲突,又得不到很好的化解,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一)损害同伴之间的友谊
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也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思维,但幼儿之间还不能很好地协调个体之间不同的意见,因此与同伴交往时的矛盾冲突比小班、中班时更多。从幼儿成长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化解,不仅会影响同伴间的友谊,还会使幼儿对矛盾冲突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幼儿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二)影响幼儿的交友思维
幼儿之间的冲突会对幼儿的交友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般是消极的。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冲突中“胜利”的一方会强化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往往是有问题的,比如霸道、赖皮等。如果不加干预,这些“胜利”的幼儿在与其他幼儿交往时,也会下意识地强化冲突来应对双方之间的矛盾,以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三)破坏班级的和谐氛围
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会影响同伴间的交往,严重时还会影响班级氛围,不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矛盾冲突中传递的情绪必然是消极的,这种消极情绪在班级中蔓延,不仅会破坏班级的和谐氛围,还可能造成冲突的扩大化,影响到其他幼儿,使其他幼儿也无法进行正常的同伴交往活动。
二、引导幼儿自主解决矛盾冲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幼儿间的矛盾冲突是幼儿园很常见的现象,也是幼儿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在幼儿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积极的运用解决策略可加深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了解,提升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并使幼儿学会与人沟通、相处的技巧,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通过解决同伴冲突,幼儿能逐步学会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可以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处理幼儿矛盾冲突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当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幼儿解决冲突。大班幼儿已经初步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自主解决矛盾冲突,可以有效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一)是“盾”非“矛”——體现正面的矛盾冲突价值
儿童心理学认为,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特别是社会认知的发展。教师应意识到同伴关系冲突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教师不应该禁止幼儿之间发生同伴冲突,而是要充分挖掘每一次同伴冲突事件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把握这一隐性课程对幼儿的习惯、性格特点以及处世方式都有较大的影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正确地面对同伴冲突,处理同伴冲突。
(二)转“危”为“安”——构建安全的同伴冲突解决情境
面对冲突中的幼儿,教师不应该产生厌烦的心理,断然裁决。教师应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同伴发生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幼儿进行社会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遇到幼儿发生冲突的情况时,教师要给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幼儿讲述冲突发生的前因后果,并帮助幼儿分析如何解决冲突,如何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在同伴冲突中进步成长。
玩建构游戏时,一鸣、晨晨、一一、乐乐、昊昊和丁丁进入了建筑工地,游戏进行到一半,幼儿吵了起来。一一和乐乐抱怨:“东方之门不能这样搭,要倒的。”晨晨和丁丁不听,继续按自己的想法搭。教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并没有马上介入指导,幼儿又尝试了几次,还是不成功,这时教师说:“积木不够牢固怎么办?”见幼儿没有主意,教师用手扶住“东方之门”左边较高的一部分。幼儿见状,自发分成了两组,一组幼儿负责扶住“东方之门”,一组幼儿负责把积木往上垒高。很快,一座高高的“东方之门”搭好了。活动中,幼儿的冲突在于大家搭房子的方法不一样,但是都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这时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孩子们一起去解决问题,矛盾就自行消失了。游戏评价环节,教师请建筑工地的幼儿将他们合作搭建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幼儿,并引导幼儿学习借鉴。
(三)以“退”为“进”——提供适宜的矛盾冲突解决机会
教师在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时应挖掘冲突产生的原因,并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冲突。这样幼儿才有机会自己商量、探索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讨论,在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把同伴冲突都变为教育幼儿学习的机会。 教师应密切观察同伴冲突的动向,必要时提供协助和干预。在处理同伴冲突时,教师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后,把主动权还给幼儿,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在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必要的引导,提高幼儿化解矛盾的技能。比如,区域活动时幼儿为了某一角色的扮演发生了冲突,教师可将幼儿的冲突记录下来,利用游戏讲评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幼儿一起商讨解决的办法。这样一来,幼儿下次碰到此类问题时,就能够和平协商,自己解决问题。
(四)化“繁”为“简”——创设全面的班级规章制度
很多时候,适当的同伴冲突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是化解幼儿之间冲突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友好、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幼儿即使与同伴之间发生了冲突,往往冲突也不会过于激烈。教师在制定班级各项规则时,可引导幼儿来提意见,幼儿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班级环境,请幼儿用简笔画画出来,贴在班级醒目的位置。此外,教师在日常教育中也要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玩时要友爱,玩具要分着玩,大家意见不一样时要协商解决,通过班级环境创设和教师的引导,减少同伴之间冲突的发生。
(五)转“守”为“攻”——稳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研究表明,一些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幼儿,家庭环境中也有较多的矛盾冲突。家庭环境对幼儿性格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幼儿容易与同伴产生矛盾冲突,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家庭中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十分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借助“家长学校”或班级博客等沟通方式,分享幼儿教育知识,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环境。教师要帮助家长改变观念,让家长明白,一味地溺爱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溫馨的家庭环境与适当的教育能够帮助幼儿明辨是非,也有利于幼儿学会尊重他人,更好地进行同伴交往。
大班幼儿在交往中产生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之间的交往,合理引导幼儿化解矛盾。在条件允许时,教师应该给幼儿充分的机会,让幼儿自主解决矛盾冲突,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著名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导师和父母应当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养成习惯。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作用了。”教师只需做一位观察者、引导者,在恰当的时机教给幼儿方法,并引导他们运用到实际中。久而久之,幼儿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妥善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与同伴建立密切稳定的友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可以让幼儿的童年生活更加轻松愉快,对幼儿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