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下的国宝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北平图书馆曾集中了我国历朝藏书的精华,堪称中华文化之命脉。为躲避日军炮火,其中一批珍藏辗转上海。而在那个战事四起的年代,偌大的中国,最后竟无处可安放这批国宝,保护中华文化的命脉。
  
  
  1931年“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中国现代史进程,也或早或晚地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命运,袁同礼也不例外。“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的梦想被动荡的局势震得粉碎。在战火中保护历史图书精华,维护文明命脉转而成为头等大事。1932年“一二•八”淞沪保卫战,商务印书馆及所属涵芬楼所藏宋、元、明珍本,悉数毁于日军炮火。这给袁同礼和他的同事们敲响了第一声警钟。
  众人经过数小时的讨论后,决定将馆藏珍籍,包括善本中的罕见本、唐人写经、罕见方志、四库罕传本、内阁大库舆图等装箱封存,寄存到较为安全的地方。
  1934年4月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密电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蔡元培、副馆长袁同礼:“北平图书馆承文内阁清学部藏书之遗,为全国图书馆之最大者,所藏宋元精本及《永乐大典》甚多,而明代实录及明人(当为‘文’之误)集,仍系本来面目,远非《四库全书》删改者可比,尤为重要。特电仰将挑有(当为‘选’之误)精本南迁,以防不虞为要。” 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这些堪称中华文化命脉的典籍也同国人一样饱受颠簸流离之苦。
  5月3日,北平图书馆馆务委员会委员长胡适函复教育部,认为“南中天气潮湿,古本书籍在南方不容易贮藏保存,故我们决定在北方选择妥善地方保存。”
  从1月13日到5月23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挑选藏书,总计封装珍籍233箱,其中包括善本甲库132箱,善本乙库38箱,舆图13箱,唐人写经47箱,金石拓片3箱。然后分四批运往天津大陆银行(含舆图13箱,善甲30箱,善乙38箱)、北京德华银行(含善甲86箱,唐人写经47箱,金石拓片3箱)及北京华语学校(善甲16箱)三处寄存。
  鉴于华北局势更趋紧张,193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密电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副委员长傅斯年、副馆长袁守和,建议“国立北平图书馆贵重书籍,希以极秘密方法,择要移存南方,以策安全。”次日,该馆委员会复函教育部:该馆“已由同人商决,择其重要者于口前运出一百三十箱,此后仍当陆续南移,以期安全。”
  北平图书馆克服运费严重短缺等困难,于1935年底至1936年初将197箱甲库(清以前)善本、107箱乙库(清以后)善本、49箱唐人写经、15箱内阁大库舆图、8箱汉石经楚器及金文拓本、116箱西文整部科学杂志、30箱西文东方学善本书籍以及64箱梁启超寄存书籍经由北平中国旅行社分批南运。
  运往上海的书籍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全部西文科学及东方学刊三四百种,约一万余册,寄存法租界亚尔培路中国科学社,称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另一部分就是前文提到的典籍,存于公共租界仓库内。
  另有一部分送存南京地质调查所新建所址,其中除西文参考书、外国官书全份西文及日文工程期刊四五千册外,还有旧藏内阁大库舆图及各省舆图七八千幅,对外称为工程参考图书馆,即南京分馆。
  1937年7月初,钱存训受袁同礼之邀主持南京分馆。几天之后,卢沟桥事件爆发,不久战事便延及京沪。北平总馆南迁长沙,再迁昆明。8月中旬,钱存训奉令疏散南京分馆。随后,他收到袁同礼的电报,让他立即设法转道上海,主持上海分馆,维护在沪藏书。
  其时这批典籍的处境已然十分危险。日本人在上海一手遮天,即使在号称“孤岛”的租借区,日伪也横行无忌,肆意攫取各种文物珍籍。当时日本与法国政府还保持有邦交关系,法国侨民在上海的产业尚未被日军没收为。安全起见,钱存训与袁同礼商议于1938年初奉命将存放在公共租界仓库中的善本全部迁移到位于法租界吕班路的震旦大学博物馆。后又化整为零,由震旦大学迁入附近租用的民房,分散掩藏,以避免注意。
  1940年3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蔡元培去世,袁同礼继任馆长。实际上,自1926年始,蔡先生虽是馆长,但因兼职及社会活动太多,只是挂名,馆内外一切事务,均由副馆长袁同礼负责。
  仅仅三个月后,法国投降,二战格局产生重大变化。法国战败成为日本最终确定南进政策,完成其战略转移的转折点。远东局势骤然紧张。法国战败后,其在远东权利半数丧入日本人之手。“沪上租界允日宪兵随时搜查,已攫取我政府寄存物不少”,存沪善本书籍的安全失去保障。1941年初,随着日本南下进程加快,上海租界形势更加紧张。
  
  袁同礼考虑将这批国宝继续转移。但是能转到哪里?大半个中国要么沦入敌手,要么战火纷飞,随时可能将典籍毁于一旦。“和平地区”则贫穷落后,无力维护这些善本图书。偌大的中国,似已无处安放自己的文化命脉。
  
  何处安放中华文化命脉?
  
  无奈之中,袁同礼将目光投向了远隔重洋、避开战火的美国,投向了设备先进、善于图书维护的美国国会图书馆。
  1940年起,袁同礼开始与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及驻沪总领事罗君(F. P. Lockhart)协商,将这批善本书籍运往国会图书馆寄存,待战争结束再运回中国,但进展不大。时任驻美大使的胡适闻知后,极力促成此事,他多次与美国国务院及国会图书馆接洽,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然而意向虽已达成,进展却非常缓慢,经费也未能拨付到位,袁同礼对政府的拖沓行为颇有怨言。1940年12月 11日,袁同礼径直找到行政院经济部部长翁文灏,提出以中国政府代表身份前往美国一行,以募集善本运美所需款项,后未能成行。直到1941年4月,行政院才将此批善本赴美运费 3000美元拨付到位。
  中国方面的问题刚刚解决,美国方面又犹豫不决,推三阻四。“惟言及起运问题,非美政府派人押运,方能免除危险。然美政府以沪上情形不明,不肯即允。若由国会图书馆派人前往,又恐事若不成,反惹日人注目。”
  胡适考虑再三,决定自己提供费用,资助原北平图书馆馆员,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工作的青年学者王重民赴上海进行实地考察,并与袁同礼馆长共商运书办法。
  1941年3月4日,袁同礼和王重名冒险抵达上海。“及抵沪,见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处,小巷口皆不许通行,大街亦堵截其半,仅留车马与行人过路。”初睹此情形,二人颇觉“惊心”,更感转运善本之事,实迫在眉睫。
  钱存训经过多发打探,得知公共租界里由英国人开办的美术艺术公司栈房深邃,空气流通,适合存放书籍。3月12日至13日,袁同礼亲自指挥卡车将甲乙两库300箱善本书籍运存到该公司,并电告胡适和教育部以及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各委员,准备起运出国 。
  但当时寄存上海的善本书籍数量庞大,袁同礼与众人商量之后,决定挑选库存精华运往美国。
  王重民协同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库主任徐鸿宝逐一开箱,挑选精本,重新入箱。箱内用铁皮密封,以防潮湿。经过二十多天的紧张工作,“共选出精善本2720种,总计约3万余册,装成102箱,其中包括,宋元本约200种,明版近2000种,抄本500余种”,基本包罗了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的精华。
  然而,另一个问题摆在袁同礼和钱存训面前:虽然中美两国政府已同意将这批善本书运美保管,但此时上海海关此时已被日军监视,如何避开日本人的视线,将这百余箱善本书籍安全运抵美国?
  
  三策
  
  袁同礼与当时担任上海海关监督的丁桂堂反复磋商,拟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由国立北平图书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定一契约,声明将该馆善本借予美国,然后由美国国务院授权驻上海总领事,把该馆善本作为美国财产报关,由美国负责押运出关。当时美国政府为保证自己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不肯开罪日本,遂以上海情况不明,拒绝驻沪领事出面运送善本出关。
  中策是将该馆善本书籍改装在旧衣箱中,用旅客携带行李的方法将书先带往香港或其它地方。但改用旧衣箱装书,箱数必然加倍,不仅一时难以购置巨量旧衣箱,即使能够到,在公司内改装也难保不走漏风声,因此中策亦难实行。
  下策是由国民政府训令江海关(即上海海关),由江海关发放通行证,日方可能会免检。虽仍然有很大风险,但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冒险一试。
  这批善本图书国内在沪多呆一日,便多一份风险。但是重庆政府方面低效率没有因保护国宝而有丝毫提高。袁同礼多次发报催促,重庆方面皆无反映。3月15日接到袁同礼汇报的教育部密呈行政院:“所请拨款及电税务司放行各节,事实紧急,亟待示复,免失时机,敬请核准为祷。”但是直到4月30日,总税务司才接到行政院饬令江海关发给出口许可证,免验放行。这时良机已然丧失。因为“此项允许证向由江海关发,一经总税务司行文转饬难免泄露,且码头工人多被敌伪收买,骤见大宗箱件出口,难免检查阻止,总税务司以此为虑,故尔再三劝阻,嘱为另策安全。”下策又告失败。胡适得知情况后,为保证善本书籍的安全,也建议“太危险则不动”, 另寻时机。
  1941年7月,德、意法西斯政权宣布承认汪伪南京政权。为排挤美、英在华势力,轴心国动议汪伪政权收回上海公共租界,存沪善本面临更大危险。袁同礼焦灼不安,一方面致函胡适,希望说动美国鼎力相助。另一方面与江海关再度商洽运书方法,皆不得要领。8月,袁同礼又秘密会晤美国驻上海一转运公司经理,该经理主张将书箱即日运往美国在沪海军仓库,一旦军舰到沪,即负责代运出沪,并说无须事先征得美驻沪总领事同意。袁同礼当即电告胡适,希望胡适出面,由美国国务院发电给驻沪领事,以求更为安全。时至10月,仍没有回音。
  正当众人焦头烂额之际,钱存训带来了好消息。他偶然机会得知妻子的张姓同学有位哥哥在江海关任外勤,这位海关人员乐意提供帮助帮助。钱存训与袁同礼、王重名经过仔细商议,得出一个巧妙方案:
  钱存训等在这名张姓海关人员每次值班时,将书箱化整为零,每次约十箱左右,以中国书报社的名义开具票据报关,假称代替美国国会图书馆购买的新书,票据上注明的是《四部丛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新书,但箱内装的却都是善本书籍。在张姓海关人员的照应下,不开箱检查,直接签字放行。
  从 1941年10月开始,每隔几天就送去一批书箱报关。一直延续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到12月5日,最后一批善本书籍由上海驶美的“哈里逊总统”号轮船运出。两天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对美宣战,并进攻东南亚各国。上海报纸刊登消息称“哈里逊总统”号在航行至马尼拉时被日军俘获。钱存训等认为船上装运的最后一批善本书籍肯定被日本方面截获。但是到了1942年6月,上海各家报纸又刊登了一则由里斯本转发的海通社电稿,称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华盛顿宣布北平图书馆的箱善本书籍已全部运抵,即将开始摄制显微书影。至于最后一批书籍是如何逃脱劫难,安全运达美国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去向之谜
  
  抗战胜利后,北平图书馆考虑将寄存美国的善本书籍运回馆内保存。1947年春,经教育部同意,当年直接参与运书的北平图书馆编纂钱存训被派赴美运回寄存的善本书籍,并考察美、英、法等国图书馆事业。钱存训到美后,一切手续均已办妥,“可是上海仓库拥挤,没有地方存放”,接着国内战事又起,北平至上海的交通中断,遂按教育部的指示暂不运回善本书籍。
  1965年,台湾当局与美国交涉,商洽归还善本事宜。11月,美国海军部调派军舰将这批善本书籍运送台湾。1966年2月,台湾“中央图书馆”从运返的三千善本中,每种各选一册,举办展览。这些被称为“平馆善本”的珍贵古籍,引来无数观者。
  古籍一经告示,立刻引来众多学人询问。然而,人们不时发出这样的询问:当年在北平曾见过某珍贵典籍,理应装箱移藏,而此次展览为何没有看见。不但民间有此疑惑,时任“中央图书馆”特藏室主任的昌瑞卿,整理编目时也发现,原北平图书馆旧藏众多甲库精品,理应装箱,却未见于运美寄存书中,有悖常理。战乱之前,内阁档案甲库书目总数约在3700多种,而寄运美国的不到3000,近800种甲库善本精品未能选提装箱,而其中大约500种已下落不明。
  更让人奇怪的是,若以美国国会图书馆用此批善本摄制的缩微胶卷为参照,居然还有20余种原装箱清册没有记载,运返台湾的102箱中也不见其踪。这些书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甚至,人们在清点时还发现数种并非善本的普通图书混迹其间。
  如此多的疑问,至今仍无法解释。当年风正茂的钱存训,如今已是白发老者。他大概是这个事件最后的亲历人了。亲历者尚有疑问,何况他人?
其他文献
敦煌的风陈志桐那是一千年前,或是几千年前的故事,谁也说不清了,踏在漫漫的戈壁滩,望着西进的古道,殷红的夕阳的辉映下,渐渐勾画出一幅西域荒原的神话。初识敦煌,感觉上旅程十分艰苦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位于安第斯山区,海拔2 896 m,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该地区周围活火山和死火山众多,限制了城市发展。农村人口的不断涌入,向负责城市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的机构(EMAAP)提出
为增加岩基上格型建筑物的稳定性 ,应提高建筑物岩基之间的摩擦力。进行了计算及试验研究 ,以确定设计方法。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lattice-type bui
从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    我还记得到这家专业图书馆报到的第一天,借阅大厅里,一位同事穿着蓝大褂,带着套袖,端着茶杯坐在借阅台。等读者填好借书单,他扫一眼书号,慢腾腾转身到书库取书。  那已是5年前的情景。我离开这家图书馆也有近一年的时间,不过可以肯定,这种状况仍没有改变。  图书馆的书库有开架和闭架之分,我们馆这种由馆员去书库代为取书的即为闭架。开架书库则是允许读者进入自由翻阅和借阅。开架书库的
龙口溢流可能会对土坝和土堤造成毁灭性破坏。采用一种数学模型 ,对冲刷过程中建筑物初始断面变化动态 ,破坏断面的冲刷特性和初始龙口扩大动态进行了试验研究及计算。 Long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传播中心,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常被誉为大学之心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图书馆比较重视读者服
一字闸的下游护坡板和消力池底板采用素混凝土时 ,在寒冷地区常常发生冻胀破坏 ,影响一字闸安全运行。对托县灌溉渠系上 18座一字闸的下游护坡及消力池底板改用网筋混凝土 ,
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由企业界提出来。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的卡尔.爱瑞克.斯威比博士说过:“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迅速吸收和掌握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
作为知识宝库的图书馆一般少有新闻,可是前一阵复旦大学图书馆却爆出一则新闻。馆长葛剑雄教授首次公开图书馆经费开支,言称如果按照图书采购圈内的潜规则,他一年至少拒收上
经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工作。工会经审干部业务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经审人员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会经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