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反思的再反思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百度,搜索“反思”,可以带出几万条信息,而且几乎都与教育有关。可想而知,“反思”对于教育来说,已经热到什么程度了。有人说,它已成为一种教育时尚。
  无可厚非,教育需要反思,有了反思,才有进步;有了反思,才有发展。
  但静下心来,或者想一想,或者看一看,反思出现了诸多的误区。小学语文教学也毫不例外地钻进了由这些误区布置的“地雷阵”。
  误区一:概念偏离——教学反思变成了教后反思
  顾名思义,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与学进行的思考,它可以是预见性的,存在于教学之前;也可以是已发性的,存在于教学之后。预见性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对照自己的备课预设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难看出,教学反思与教后反思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思在前与思在后,不但出现的结果不同,而且教师与学生所花的时间也不同,效果也不同。
  误区二:内容偏离——教学反思变成了说课分析
  不管是预见性的教学反思还是已发性的教学反思,其着眼点都是师生的“教”与“学”这组双边活动。好的教是为了学得好,而能否学得好,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状况、不同的时段,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它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但是回顾一下,教师的反思,很少能见到“个性”,文章背景分析、文章段落分析、文章用词分析……纯粹是一个教材分析!当然也有套用一些新课程纲要、教育名人名言等,加在一起也无非是一份说课材料而已,对“教”与“学”无多大益处。
  误区三:数量偏离——教学反思变成了数字游戏
  在某个教育发达的新教育实验区,我们看到了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反思的要求:(1)课后有反思,堂堂有反思;(2)每单元至少一篇千字反思;(3)所有反思上传至××网页……以四年级下册为例,如果细算一下,共有23篇文章,7个单元练习,如果每篇文章和练习以2~3课时计算,一个老师一个学期要完成70篇左右的反思,这是一个何等惊人的数据。
  作为教师,应该对每篇文章的教学进行反思,但如果以硬性的要求规定写下来、传上去,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教学任务。
  误区如此之多,受害最深的就是“教学反思”本身。我们不难品读出教学反思的肤浅与盲目。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让“反思”为教学服务,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三个策略。
  策略一:加强集体备课,倡导个性反思
  集体备课,首先要求教师有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而不是“分赃行为”——你备一些,他备一些,继而凑成一篇。
  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提出独创性的设计方案。反思:自己思考了吗?有个性吗?有个性吗?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说给组内老师听,其他教师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予肯定或提出建议。不可否认,每个人的智慧就是最好的资源,资源共享就是要做到讨论充分,扬长避短,达成共识。
  当然共享教案更离不开个人的反思,教师要根据各自的风格、创新能力和学生实际进行第二次备课,以便使预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过渡语言变得更适合自己,或幽默,或富有激情,让学生处于适应的环境中。再比如根据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坡度性的问题设计,以便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根据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对文中提到的“群雄割据”与“三分天下”的原因讲述给学生听,不但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三国的兴趣。这样的反思与调整,明显具有个性色彩。
  策略二:实行常态反思,及时调整教学
  教学反思离不开教学,也离不开课堂,因此我们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遵循“在导航中反思:行为内化,深度思考——在随想中反思:触景生情,常想常思——在发现中反思:发现问题,生发创造”的流程有效进行。
  导航中反思,就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随想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灵感迸发而产生的反思;发现中反思,则需教师不断从学生的学与课堂活动中发现问题进行思考。
  《雪儿》一文,小作者在放飞鸽子雪儿时,与雪儿互相留恋,依依不舍。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本来设计的是写一写小作者当时的心情,我临时改变成演一演: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鸽子与小作者进行对话,使这种分别的伤感情绪更为强烈。随想反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事实上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常态反思方式,关键是学校如何营造氛围,如何创设平台,为教师的常态反思提供土壤,而不是拔苗助长或者扼杀反思。
  策略三:着眼教前反思,延续教后反思
  教学实践是教师反思的根本源泉,脱离了实践,那么反思就成了无源之水。着眼教前反思,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体现。学生不是试验品,为了那一茬而牺牲这一茬;学生不是青青草,能让春风吹又生。对于孩子来说,每一堂课,每一次学习,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教前反思就是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思考如何教、教什么、如何学、学什么等问题,为学生的成长创设最合适的课堂。
  当然我们也需要教后反思,教师不能满足于一堂课的成功——如何让每堂课都成功或者让好的课上得更成功。将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形成资源,便于提高和共享;将不完善的地方记录下来形成教训,便于吸取与警示——这就是教后反思,让一个个经验、一个个问题、一个个困惑,在反思中有所落实,让教师与学生在反思中共同成长。
  《生命的壮歌》是一篇描写动物牺牲自己,勇救同伴的感人文章。考虑到文章与学生生活相距太远,教前,我收集了多篇类似的文章发给学生,试图为课堂教学作铺垫。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诸多疑惑,比如蚂蚁遇火,游客为什么不伸手救援?老羚羊起跳的时间与高度为什么会那么准?……问题的出现需要执教的老师在课后重新学习与思考,形成反思,让自己,也让诸多的同行能吸取教训。
  语文教学是一种特别广泛的行为,语文教师需要做更多的有效反思,才能将孩子带进语文的精彩世界。因此,我们应走出反思的常规通道,避免触响“雷阵”,为自己,为语文,更为孩子,带来一片似锦繁花。
其他文献
关于科普类文章的教学.许多教师会走进这样两大误区:第一.在课堂中大讲特讲科学发展的知识.不走进课文.不进行语言训练.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这样的课堂就遮挡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杠杆把地球撬起来。”假如我们把这句名言应用到教育,把学生比做需要撬起来的地球,教师的工作比做杠杆,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杠杆系统。这个杠杆的支点就是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运用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一个又一个的支点,让评价成为有力的杠杆,使每一个学生都形成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学会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会思考的学生是最具发展潜质的,富有思考气息的课堂是灵动飞扬的。思维飞扬的课堂,是一种活性的课堂,跃动着智慧与生机;也是一种挑战的课堂,充满着碰撞与交锋;还是一种层级的课堂,流淌着思维发展的轨迹。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建构起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能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本源价值,积累丰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科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一样,这一积极的角色体验,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强化其学习的动机与责任,促进其主动参与。  一、摹其形,求其神:学习科学家的“精气神”  “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首要的就是培养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的气质、态度与精神,从“形似”逐步得其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