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会会议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ong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5月11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年度理事会。来自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青岛大学、延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其他文献
2012年10月13—14日,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安全与世界秩序再思考:中国的角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武汉大学、国防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和出版社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作者详细阐述了英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马丁·怀特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思想传统的精神风貌、哲理内涵及其对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怀特界定的思想传统本质上是一种“分析传统”而不是“历史传统”,这不仅体现在怀特构建其三大传统的根本目的上,而且体现在怀特对“传统”本身的理解上。怀特用以划分其三大传统的首要标准是国际政治的“国内类比”,而怀特构建的理想主义思想传统的主要特点就在于根本上否定了“国内类比”的适用性。怀特构建的三大传统不仅对国际关系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集中体现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经典方法的重
2010年年底以来,北非局势发生剧烈动荡,且有蔓延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趋势。此次北非局势动荡的原因和走向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未来中非关系产生哪些影响、中国如何应对等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前提下,国际结构的分析和预测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关键和基础。在回顾和分析了现有的方法和实证成果之后,作者认为,在现有的研究中,常识化分析法和数量化分析法是构成研究国家实力的主要方法。基于这两种方法,学者们一般采用惯性定律的原理对国际结构进行短期预测,但这两种分析方法都不能、也不便于准确地界定国家实力,从而利用惯性定律原理进行的短期预测并不准确。由于没有确定在长时间段里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这些方法也不能对国际结构的长期发展做出预测。作者认为,通过分析国家实力的某一部分,我们可以对
地区间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区间制度设计在促进合作上的适用性。制度化与论坛化是当前地区间合作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制度选择的区别体现在结构平衡、施动方向、互动结果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制度适用性上。作者提出:在制度化的地区间合作中,强势的一方因为缺乏足够的回应或制衡,将导致其倡议和政策制定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和举措的适用性。而在论坛化的地区间合作中,平衡和双向的互动以及合作的意愿能够增加最后的政策和举措的适用性。欧盟推动的对非制度化地区间合作与中非合作论坛推动的论坛化地区间合作是当今地
2011年6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承办的第二届亚洲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柬埔寨、中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缅甸、巴基斯坦、波兰、新加坡、土耳其和越南等15个国家的130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出席了本届论坛。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出发,作者提出了有别于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大致可以区分为古典帝国主义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以及新葛兰西学派等三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采取垄断资本、不平等交换和历史结构等概念作为其研究架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特色在于它打破了“政治-经济”、“国家-市场”和“国际-国内”的界线,试图建构一种结合政治、经济及社会的整体论分析架构,并且将议题带入历史脉络研究。关于欧洲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采取了批判立场,质疑一体化背后隐藏的剥削、不平等
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与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拟于2014年11月7日至9U在广州联合举办以“新兴经济体的长期增长前景”为主题的“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2014新兴经济体合作与发展论坛”。
国际体系最新的变化趋势使得中国外交的重新定位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目前学术界的种种热议,在外交界看来往往因为缺乏与中国外交实践的关联而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外交实践者又亟待获得更多有关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有所作为的“术”的指南。《创造性介入》一书立足于中国近年来优秀的外交实践案例,提出了“创造性介入”的“术”,认为中国未来的介入之道,是“强者”加“智者、仁者”的“化冲突于无形”之道。这为近年来困惑中国理论界、外交界的难题提供了思路,即如何面对西方主导的“人权、民主”新规范取代“主权”原则与中国的“不干涉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北京大学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于2011年11月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