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生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shan1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试图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提倡学生在发现、探究、创新中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种途径,生成生物课程资源。本文对此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实验 模型 互动
  
  1.利用生物实验生成课程资源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其直观、真实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生物概念的直观感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教师以实验为载体讲解概念、规律,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因此,实验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一环。
  例如,在学习“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教师都会利用渗透装置做演示实验。但大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操作(倒置漏斗的底部包上半透膜,然后向烧杯和漏斗中分别加入清水、蔗糖溶液,并且保持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这样的处理,看似水到渠成,但我认为对这一实验资源的利用是不够的,至少还可以做以下的探讨:(1)如果将小烧杯与漏斗中的液体互换,会有什么实验现象呢?(2)原实验中漏斗液面会持续上升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预测的基础上具体操作一下就能观察到结果,实际上是对课本结论的进一步验证,比较简单。第二问,学生几乎一致认为不可能持续上升。这时教师追问:那么,漏斗液面上升什么时候停止?学生联系上升的原因是由于膜两侧具有浓度差,认为当膜内外浓度相等时停止。这时教师不应立即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利用渗透装置检验自己答案的正确性。在这一环节中,从已知浓度差预测内外液面的升降,发展到了通过现象观察判断膜两侧浓度的大小,看似简单的转换,实际上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最后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随液面上升,液柱产生的压力会逐渐增大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物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渗透了学科交叉的思想。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注意力,在加深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另外,为了观察方便,我们不妨在蔗糖溶液中滴几滴红墨水。我认为演示实验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教师可通过实际需要灵活取舍、变化,甚至开发一些小实验。还是以上述这节课为例,从渗透装置联系到植物的水分吸收,教材中介绍了另一个学生实验——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这一实验要用到显微镜,观察相对麻烦,作为演示实验显然是不恰当的。为了让学生对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可以采用大小、形状相同的马铃薯块放在等量的装有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容器中,然后让学生观察。
  2.利用生物标本、模型生成课程资源
  十几年前,生物教师上课时往往要拿着各种各样的标本、模型走进课堂,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这种场面已不多见了。例如,在讲解细胞结构时,先从网上下载或扫描一张或几张细胞图,做成幻灯片,再照“图”宣科。这是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殊不知这种方法虽方便快捷,却没有实物模型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力度强,也不如实物模型容易使学生接受。
  例如,在学习细胞时,我拿到教室的教具有细胞膜模型、细胞器模型、细胞模型。每讲到一种结构我就将相应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摸,具体感受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了细胞膜的组成物质及其在膜上的排布特点,膜内膜外的判断方法,各种细胞器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相对大小及相对位置等。然后我告诉学生:我们成年人大约是由60万亿个细胞构成的,当然每个细胞比这要小得多,大约只有几微米,但每个细胞都具有这么复杂的结构。随着学生发出“哦”的一声,我相信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精细复杂。
  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模型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不是想否定多媒体。例如,有时一个生物现象或生理过程是分步呈现的,需时较长,而多媒体可以展示这个动态的“快镜头”,这是模型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我们更倡导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课程资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呈现给学生的东西应该有助于我们的教与学。
  3.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生成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绝不能完全依靠预设。在互动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往往容易引起师生共鸣,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上获得这种动态的课程资源呢?
  例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课堂上,我们依照课本的实验要求进行研磨、过滤、准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层析分离,可很多组的结果都不理想。我让学生们思考、分析其中的原因。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画了好几条了,效果都不好,会不会是提取的色素有问题?”
  “有可能,你再提取一次。”我并没有很在意。
  “老师,我想试试其他方法!”
  “哦,你说说看,有什么好的方法?”我有点意外了,课本中好像没介绍其他方法。
  “我昨天看到一道题,说用碘来检验叶片中的淀粉时,需要先用酒精隔水加热的方法来去除叶片中的色素,以避免颜色的干扰。”
  真是个有心人啊!我立刻从实验教师那里拿来他所需要的东西,并鼓励其他学生也来试试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实际操作比较,我们发现用酒精隔水加热法提取色素比原来的丙酮提取法效果要好,而且既节省了原料,又避免了丙酮对人体的伤害。之后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常常采用这个新方法。
  4.在校本研究性活动中生成课程资源
  校本研究是近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而兴起的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新模式。通过这种研究性活动,学生在对知识的运用、质疑、探究、思考与实践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并逐渐树立起求真务实的科学观。因此,校本研究性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载体,还是课程资源生成的重要渠道。
  例如,“水仙花的栽培”是我校科技节的一个活动,要求参赛选手购买鳞茎,自行栽培,评委将从造型、生长状况、花箭数量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一般参赛选手都培养了一盆,但有一组学生却栽培了二十几盆,并且分为几组,从鳞茎的选择、雕刻、处理方法,栽培时水分多少,温度高低(放室内、室外进行控制),长叶后光照的长短等多方面进行对照培养,从而总结出水仙栽培的最佳条件。这些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是令人赞叹的。
  新课程的实施是对生物教学体系模块化的重新整合。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承旧创新,深度挖掘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生成与积累,力求为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学习载体。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开发与利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极为重要。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适应性、系统性、经济性、开放性的特点,其开发策略有:发展教师开发与利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开发与利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等等。  关键词: 化学实验课程资源 特点 策略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
摘要: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利的途径。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优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则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同时也不
摘要: 随着《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的中学物理课程改正逐步深入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也必须相应地随着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出调整。由于物理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之上的科学,物理实验对于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发挥实验作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物理 实验 教学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以探索和发现物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根本任务。实验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好多种,笔者想就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挖掘创新教育,优化教学内容    中学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并非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用得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将会遗忘,而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起来的能力、习惯、方法、人格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的传授,不能考试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书上没有什么就不教什么,还应挖掘教
目的:  通过模拟现代人类的不良饮食习惯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从肝脏病理学改变观察枳椇子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干预作用,并从大鼠血脂及血清转氨酶的变化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