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间透明开放的办公室,在北京国贸大厦四层北京诺华制药公司OTC总部,记者一进门,就看到董事长刘贞贤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忙碌着。刘先生办公室的旁边就是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间,透过透明的玻璃墙,董事长和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彼此。刘先生说,这是诺华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员工没有固定座位,沟通起来很方便,这也是国外流行的办公方式。
做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近几年,北京诺华的增长速度令行业内外的人都很惊讶,但一见面,刘先生没有谈北京诺华的快速发展,而是欣喜地告诉记者,2006年诺华获得了社会责任方面的好几个奖,在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的500强企业排名中,诺华超过大型IT企业、汽车企业等,名列第一。看得出,刘先生对这个奖引以为傲,所以,我们的采访便从社会责任谈起。
职业:药品作为特殊的产品,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以您的经历,您对责任二字如何理解?
刘贞贤(以下简称刘):医药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重于泰山。诺华一贯强调责任,而诺华的名字就是“承诺中华”的意思。
职业:当您听到“欣弗事件”这样的消息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都想些什么?
刘:药品是拯救大众,帮助人摆脱痛苦的。作为医药企业,保证质量是第一位的也是最起码的。出现欣弗事件这类事故是非常不应该的。我感到非常震惊。
职业:我们注意到,诺华在自己的目标中比较强调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担负起社会责任,诺华是怎么践行自己的责任的?
刘:今年的两会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浈强调,企业永远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诺华一直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是保证自己产品的品质质量,二是不断回馈社会,从长江水灾到2003年的“非典”,以及儿童福利事业,诺华都积极捐款。特别是2005年温总理在接见诺华总裁时,谈到中国患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由此,诺华总部确定了一个总价值15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中国政府防治高血压的项目,另有一个每年为1000名白血病患者免费提供新药格列卫的项目,每年的药品资助额在2400万元。
温文尔雅的刘先生自己也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工作人员说,刘先生来大陆7年来经常献爱心,捐助了陕西汉中的3个学生,每人一年3000多元;为顺义儿童村已捐款数万元。他为广东药学院免费讲课,并为该院的贫困生捐了五万元,资助了25个学生。刘先生自己的体会则是多献爱心工作会越做越顺利;企业担起社会责任,也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
让员工成为奔跑的羚羊与狮子
诺华有一个口号:“为员工提供一个振奋人心的工作场所,使他们能实现自己职业发展的理想。”这个工作场所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诺华。
1999年9月7日,初任北京诺华公司CEO的刘贞贤与10名员工代表一起开了一个午餐会。刘贞贤首先介绍了北京诺华公司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前景,然后就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员工代表。他们是诺华在北京的员工,分别来自销售部、技术部、市场部、车间等10个不同的部门。其中有部门经理,也有普通员工。
午餐会谈话的内容非常广泛:产品质量、薪酬福利、员工培训、营销技巧等等。刘贞贤让人力资源部人员负责记录,能在现场解决的问题马上就解决了,留下的问题让人力资源部去跟进。午餐会结束后,刘贞贤让人力资源部人员把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发给包括远在新疆、黑龙江和云南等公司的所有员工。
到目前,这个午餐会已经开了上百次,留下了几十万字的记录,参加的员工近千人。刘贞贤非常庆幸自己的决断。6年来,在总经理的午餐会上,他认识了不少员工,也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声音。更为关键的是,员工能够与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刘先生说,虽然现在沟通的形式多了,包括电子邮件、BBS,但都不能代替这种午餐会的方式。
企业的竞争、员工业绩的提升,最重要的还是靠团队合作,刘贞贤一直强调以公司目标的完成为目标。他对团队的要求高,对大家的奖赏也很高。完成目标,刘总庆祝和奖励的方式是带着大家到国外和中国的港澳去开年会,2000年1月带着大家去泰国开年会,那时候90%的人都没出过国;第二年大家超额5%完成目标,刘贞贤带着400多人去澳大利亚开庆功会。还有一年是去澳门,一共1080人,包下三家酒店,人均费用10000元。“这个钱是要花的,做得好就得兑现承诺。”
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氛围,平时的耳濡目染非常重要。在诺华的集体活动中,刘贞贤会有意识地强化公司文化。他亲自带领公司员工去西柏坡,和他们一起吃忆苦思甜饭,曾扛着小板凳去看电影;去曲阜看孔庙,了解中国儒家的思想文化。每年暑假,公司都以组建团队的形式开展团队活动,组织员工进行团队比赛。在活动中强化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
刘先生是一个严厉的领导,又是一个谦和的董事长,公司里三四百个经理他都能叫出名字,80%的员工他都认识。刘先生说:“有人觉得我记忆好,其实,我是特别珍惜与员工接触的机会。每次做员工培训,我都要先到场,与员工认识、聊天;出差时,我会尽可能多地与当地的员工会面,与地区经理一起工作。”
因为业绩出色,刘先生经常获得总部给予的各种奖励,他常常把这些奖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5万美金特别贡献奖,他带领大家在香河“天下第一城”潇洒走一回;瑞士总裁给刘先生寄来一打红酒,刘先生与大家一起分享,颇有当年霍去病大将军酿造“酒泉”的风度。
工作要创新,做事要专业
北京诺华在发展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兼顾员工的成长。
“我们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机构精简,扁平化,分权化。彼此信赖,不断学习,使员工的自我价值充分创造出来。”刘贞贤说,“工作要创新,做事情要专业,在这样的组织里,大家都在学习,都在自我创造,在公司成长的同时,很多员工也逐渐到了更好的位置上了,由此对公司也投入了更多精力、更多的热爱。”特别是2005年获得中国最佳雇主奖的殊荣,这是对诺华制药注重及给予员工个人发展机会的充分肯定。
刘贞贤常说,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资源,不同的人才创造出不同的业绩。所以,要给每位员工提供培训与发展的机会。诺华鼓励员工在岗位上成长,经常派遣员工到瑞士或美国学习,学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至一年。公司中层的领导有几十人次参加了中欧管理学院MBA的学习,公司骨干上百人次参加了由公司总部组织的专业和综合性培训,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005年,公司总裁来到中国,问我中国的发展还需要什么投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说是人才。”因此,总部同意投资在北京大学成立诺华中国人才发展中心,开设一个EMBA班。参加培训的第一批学员共50人,他们都是经过评选、推荐的年轻、业绩出色的地区经理和部门经理。每个人每年的培训费用至少需要10万元。今年这个班扩大到100多人,公司每年要投入500万元培训费。对经过培训的经理,公司会根据情况安排更重要的岗位,让他们挑起更重的担子。
刘贞贤在谈到北京诺华的发展时,总会概括为八个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大家的长处。
“北京诺华公司现有2000多名员工,公司70%的管理人员是从内部提升的,另外30%是从外部取才的。从实践看,这个比例对内部人才的成长和人才竞争环境的形成是不是恰到好处呢?”
“从实践看,这个比例是比较合适的,既给员工以职业规划发展的希望,让内部员工拥有更多的成长机会,又保证了重点人才的引进,形成人才流动和竞争的态势。”刘贞贤告诉记者,在北京诺华这个跨国公司里,高层管理团队共有10人,8人是中国人,是一个本地化的团队,但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越来越国际化。
刘贞贤认为,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要进行职业规划,优秀的人才要早用;二是对一线经理要加强领导艺术的培训。诺华对离职人员有一个程序——各区域的人力资源经理专门安排时间同提出辞职的员工面谈,了解深层次的离职原因以及离职员工对于自身工作、本部门及公司发展的意见、建议,积极改进内部管理。
每个医药代表都有做老总的机会
从医药代表到制药公司董事长,刘贞贤的经历使他对医药代表这个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医药代表是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职业,“我认为做医药代表是医、药学专业学生的理想职业。与一般的推销员不同,它是一个有道德感的职业。”
1976年,大学毕业的刘贞贤成了台湾一家医药公司的销售代表。3年后,他去美国圣约翰大学留学。1981年,他戴着医药营销硕士的帽子回到了台湾,从此开始了在制药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历程。1996年,汽巴公司和山德士公司合并为诺华公司。身为山德士公司CEO的刘贞贤升为台湾诺华CEO。“我是何方神圣,能当这个总经理,但我有一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我是学医药营销的,而且在台湾是从销售代表一步步做起来的。”
“医药代表是厂家与医生之间的桥梁,这一环节才真正体现了医药代表的价值。”今天的商业社会恰恰如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医药代表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目前,一些医药代表为了推销出自己的产品不择手段,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那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医药代表这一职业将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这是刘贞贤一直思考探讨的问题。
思考的结果就是行动。2006年,作为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主席,他做了一件大事——筹备开展医药代表资格认证工作。2007年1月23日,首批210名医药代表获得了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颁发的“医药代表资格”证书。这标志着拥有38家知名跨国公司会员的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率先实行了“医药代表资格证书”制度,这项制度要求会员公司医药代表须经过“药品推广行为准则”培训,并获考试通过后才能够上岗。这其中,融入了刘贞贤的大量心血。刘贞贤说,在华外商医药企业的医药代表约有2万多人,全国有10万多人。资格认证是一项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工程量很大,2007年将完成对5000名医药代表的认证培训工作,2008年完成超过15000名医药代表的培训工作。
谈到“医药代表成功的秘诀”,刘贞贤认为有四条:一是要勤劳,从最低处做起,慢慢修炼成长。二要敬业,多跑、多搜集资料,提供专业的服务。三要专业,要具有道德感和荣誉心。四要思考。人生有许多抉择的机会,要发现自己的机会。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跟潮流走,要选择自己的道路,发现自己的蓝海。
“我常常对我们的医药代表讲,做这一行要努力向上走,每个人都有做老总的机会。医药代表虽然辛苦,但我认为,在人生最辛苦的时期,往往能学到更多知识。”
在诺华做了15年总裁的刘贞贤,去年主动辞去总裁的职务,担任公司董事长。值得欣慰的是,他为自己培养了一位优秀的接班人——北京诺华新任总裁及CEO邓建民。邓总上任时刚刚45岁,是从医药代表一路成长起来的,他也是诺华培养出的第一个本土总裁。
卸下总经理的重担,虽然工作超脱了一些,但刘贞贤每天的日程安排依然紧凑而忙碌,公司的另一片蓝海——OTC(非处方药)的市场推广等待他去开拓;医药代表的资格认证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他最大的愿望是北京诺华成为最受尊敬的企业,而最开心的是自己着力开拓的诺华蓝海前景广阔。
人物背景
刘贞贤,从医药代表成长起来的总裁。现任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主席,广东药学院及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刘贞贤先生在制药行业有着17年的市场销售经验和13年的高层管理经验,加入诺华前曾在多家跨国医药公司任职。他带领的北京诺华获得了“2003年诺华集团最佳经营业绩奖”以及“2005年诺华全球特殊国家贡献奖”。
做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近几年,北京诺华的增长速度令行业内外的人都很惊讶,但一见面,刘先生没有谈北京诺华的快速发展,而是欣喜地告诉记者,2006年诺华获得了社会责任方面的好几个奖,在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的500强企业排名中,诺华超过大型IT企业、汽车企业等,名列第一。看得出,刘先生对这个奖引以为傲,所以,我们的采访便从社会责任谈起。
职业:药品作为特殊的产品,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以您的经历,您对责任二字如何理解?
刘贞贤(以下简称刘):医药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重于泰山。诺华一贯强调责任,而诺华的名字就是“承诺中华”的意思。
职业:当您听到“欣弗事件”这样的消息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都想些什么?
刘:药品是拯救大众,帮助人摆脱痛苦的。作为医药企业,保证质量是第一位的也是最起码的。出现欣弗事件这类事故是非常不应该的。我感到非常震惊。
职业:我们注意到,诺华在自己的目标中比较强调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担负起社会责任,诺华是怎么践行自己的责任的?
刘:今年的两会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浈强调,企业永远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诺华一直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是保证自己产品的品质质量,二是不断回馈社会,从长江水灾到2003年的“非典”,以及儿童福利事业,诺华都积极捐款。特别是2005年温总理在接见诺华总裁时,谈到中国患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由此,诺华总部确定了一个总价值15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中国政府防治高血压的项目,另有一个每年为1000名白血病患者免费提供新药格列卫的项目,每年的药品资助额在2400万元。
温文尔雅的刘先生自己也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工作人员说,刘先生来大陆7年来经常献爱心,捐助了陕西汉中的3个学生,每人一年3000多元;为顺义儿童村已捐款数万元。他为广东药学院免费讲课,并为该院的贫困生捐了五万元,资助了25个学生。刘先生自己的体会则是多献爱心工作会越做越顺利;企业担起社会责任,也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
让员工成为奔跑的羚羊与狮子
诺华有一个口号:“为员工提供一个振奋人心的工作场所,使他们能实现自己职业发展的理想。”这个工作场所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诺华。
1999年9月7日,初任北京诺华公司CEO的刘贞贤与10名员工代表一起开了一个午餐会。刘贞贤首先介绍了北京诺华公司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前景,然后就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员工代表。他们是诺华在北京的员工,分别来自销售部、技术部、市场部、车间等10个不同的部门。其中有部门经理,也有普通员工。
午餐会谈话的内容非常广泛:产品质量、薪酬福利、员工培训、营销技巧等等。刘贞贤让人力资源部人员负责记录,能在现场解决的问题马上就解决了,留下的问题让人力资源部去跟进。午餐会结束后,刘贞贤让人力资源部人员把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发给包括远在新疆、黑龙江和云南等公司的所有员工。
到目前,这个午餐会已经开了上百次,留下了几十万字的记录,参加的员工近千人。刘贞贤非常庆幸自己的决断。6年来,在总经理的午餐会上,他认识了不少员工,也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声音。更为关键的是,员工能够与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刘先生说,虽然现在沟通的形式多了,包括电子邮件、BBS,但都不能代替这种午餐会的方式。
企业的竞争、员工业绩的提升,最重要的还是靠团队合作,刘贞贤一直强调以公司目标的完成为目标。他对团队的要求高,对大家的奖赏也很高。完成目标,刘总庆祝和奖励的方式是带着大家到国外和中国的港澳去开年会,2000年1月带着大家去泰国开年会,那时候90%的人都没出过国;第二年大家超额5%完成目标,刘贞贤带着400多人去澳大利亚开庆功会。还有一年是去澳门,一共1080人,包下三家酒店,人均费用10000元。“这个钱是要花的,做得好就得兑现承诺。”
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氛围,平时的耳濡目染非常重要。在诺华的集体活动中,刘贞贤会有意识地强化公司文化。他亲自带领公司员工去西柏坡,和他们一起吃忆苦思甜饭,曾扛着小板凳去看电影;去曲阜看孔庙,了解中国儒家的思想文化。每年暑假,公司都以组建团队的形式开展团队活动,组织员工进行团队比赛。在活动中强化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
刘先生是一个严厉的领导,又是一个谦和的董事长,公司里三四百个经理他都能叫出名字,80%的员工他都认识。刘先生说:“有人觉得我记忆好,其实,我是特别珍惜与员工接触的机会。每次做员工培训,我都要先到场,与员工认识、聊天;出差时,我会尽可能多地与当地的员工会面,与地区经理一起工作。”
因为业绩出色,刘先生经常获得总部给予的各种奖励,他常常把这些奖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5万美金特别贡献奖,他带领大家在香河“天下第一城”潇洒走一回;瑞士总裁给刘先生寄来一打红酒,刘先生与大家一起分享,颇有当年霍去病大将军酿造“酒泉”的风度。
工作要创新,做事要专业
北京诺华在发展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兼顾员工的成长。
“我们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机构精简,扁平化,分权化。彼此信赖,不断学习,使员工的自我价值充分创造出来。”刘贞贤说,“工作要创新,做事情要专业,在这样的组织里,大家都在学习,都在自我创造,在公司成长的同时,很多员工也逐渐到了更好的位置上了,由此对公司也投入了更多精力、更多的热爱。”特别是2005年获得中国最佳雇主奖的殊荣,这是对诺华制药注重及给予员工个人发展机会的充分肯定。
刘贞贤常说,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资源,不同的人才创造出不同的业绩。所以,要给每位员工提供培训与发展的机会。诺华鼓励员工在岗位上成长,经常派遣员工到瑞士或美国学习,学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至一年。公司中层的领导有几十人次参加了中欧管理学院MBA的学习,公司骨干上百人次参加了由公司总部组织的专业和综合性培训,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005年,公司总裁来到中国,问我中国的发展还需要什么投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说是人才。”因此,总部同意投资在北京大学成立诺华中国人才发展中心,开设一个EMBA班。参加培训的第一批学员共50人,他们都是经过评选、推荐的年轻、业绩出色的地区经理和部门经理。每个人每年的培训费用至少需要10万元。今年这个班扩大到100多人,公司每年要投入500万元培训费。对经过培训的经理,公司会根据情况安排更重要的岗位,让他们挑起更重的担子。
刘贞贤在谈到北京诺华的发展时,总会概括为八个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大家的长处。
“北京诺华公司现有2000多名员工,公司70%的管理人员是从内部提升的,另外30%是从外部取才的。从实践看,这个比例对内部人才的成长和人才竞争环境的形成是不是恰到好处呢?”
“从实践看,这个比例是比较合适的,既给员工以职业规划发展的希望,让内部员工拥有更多的成长机会,又保证了重点人才的引进,形成人才流动和竞争的态势。”刘贞贤告诉记者,在北京诺华这个跨国公司里,高层管理团队共有10人,8人是中国人,是一个本地化的团队,但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越来越国际化。
刘贞贤认为,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要进行职业规划,优秀的人才要早用;二是对一线经理要加强领导艺术的培训。诺华对离职人员有一个程序——各区域的人力资源经理专门安排时间同提出辞职的员工面谈,了解深层次的离职原因以及离职员工对于自身工作、本部门及公司发展的意见、建议,积极改进内部管理。
每个医药代表都有做老总的机会
从医药代表到制药公司董事长,刘贞贤的经历使他对医药代表这个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医药代表是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职业,“我认为做医药代表是医、药学专业学生的理想职业。与一般的推销员不同,它是一个有道德感的职业。”
1976年,大学毕业的刘贞贤成了台湾一家医药公司的销售代表。3年后,他去美国圣约翰大学留学。1981年,他戴着医药营销硕士的帽子回到了台湾,从此开始了在制药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历程。1996年,汽巴公司和山德士公司合并为诺华公司。身为山德士公司CEO的刘贞贤升为台湾诺华CEO。“我是何方神圣,能当这个总经理,但我有一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我是学医药营销的,而且在台湾是从销售代表一步步做起来的。”
“医药代表是厂家与医生之间的桥梁,这一环节才真正体现了医药代表的价值。”今天的商业社会恰恰如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医药代表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目前,一些医药代表为了推销出自己的产品不择手段,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那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医药代表这一职业将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这是刘贞贤一直思考探讨的问题。
思考的结果就是行动。2006年,作为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主席,他做了一件大事——筹备开展医药代表资格认证工作。2007年1月23日,首批210名医药代表获得了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颁发的“医药代表资格”证书。这标志着拥有38家知名跨国公司会员的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率先实行了“医药代表资格证书”制度,这项制度要求会员公司医药代表须经过“药品推广行为准则”培训,并获考试通过后才能够上岗。这其中,融入了刘贞贤的大量心血。刘贞贤说,在华外商医药企业的医药代表约有2万多人,全国有10万多人。资格认证是一项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工程量很大,2007年将完成对5000名医药代表的认证培训工作,2008年完成超过15000名医药代表的培训工作。
谈到“医药代表成功的秘诀”,刘贞贤认为有四条:一是要勤劳,从最低处做起,慢慢修炼成长。二要敬业,多跑、多搜集资料,提供专业的服务。三要专业,要具有道德感和荣誉心。四要思考。人生有许多抉择的机会,要发现自己的机会。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跟潮流走,要选择自己的道路,发现自己的蓝海。
“我常常对我们的医药代表讲,做这一行要努力向上走,每个人都有做老总的机会。医药代表虽然辛苦,但我认为,在人生最辛苦的时期,往往能学到更多知识。”
在诺华做了15年总裁的刘贞贤,去年主动辞去总裁的职务,担任公司董事长。值得欣慰的是,他为自己培养了一位优秀的接班人——北京诺华新任总裁及CEO邓建民。邓总上任时刚刚45岁,是从医药代表一路成长起来的,他也是诺华培养出的第一个本土总裁。
卸下总经理的重担,虽然工作超脱了一些,但刘贞贤每天的日程安排依然紧凑而忙碌,公司的另一片蓝海——OTC(非处方药)的市场推广等待他去开拓;医药代表的资格认证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他最大的愿望是北京诺华成为最受尊敬的企业,而最开心的是自己着力开拓的诺华蓝海前景广阔。
人物背景
刘贞贤,从医药代表成长起来的总裁。现任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主席,广东药学院及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刘贞贤先生在制药行业有着17年的市场销售经验和13年的高层管理经验,加入诺华前曾在多家跨国医药公司任职。他带领的北京诺华获得了“2003年诺华集团最佳经营业绩奖”以及“2005年诺华全球特殊国家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