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kf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28-01
  数学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數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
  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效果回授法、引导发现法、启研法、尝试教学法、纲要信号法、自学辅导法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总之,在数学素质教学中都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各个方面以及培养的途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应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其他文献
我们从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报》要办下去,必须突破两个“框框”:一是跳出许多人通常认为的“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框框。二是跳出“一期五彩缤纷,两期马马虎虎,三
从2004年起,《温州日报》以“新闻创新年”等活动为载体,立足于盘活现有版面资源,通过重新改造、整合原有老栏目,赋予传统栏目以新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推动了党报专栏品牌的延
旅游新闻摄影是对旅游产业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中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和具有新闻性的景物景观的摄影报道。拍摄旅游新闻该走什么路子?笔者认为,有几条
本文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与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体会,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的大学物理教学现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点
春节前后,社会各界都会忙于访贫问苦,媒体也会做跟进报道。但年年做这种报道,别说读者,就是媒体自身也有审美疲劳,如何改进这一模式?《上饶晚报》2010年通过开展“双百”活动
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纷争迭起,危机丛生,多元共处、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钱耕森先生以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阐发史伯“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必然选择,并提出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实践课中应采取三个步骤.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实
学习邓小平理论关键是要“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文章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尤其是在“内化”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对灌输教育、理想教育、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