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兰·邓波儿 童年消 逝的时刻最需要童年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jmengm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是她童星事业的高峰,那年她出演了8部电影。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拍摄现场为她建起一个临时儿童乐园,用围栏养了兔子,在树下挂起秋千,配了一个保镖、一个秘书,秘书每周要替她回复4000封粉丝来信。从1935年到1939年,她是好莱坞的第一大明星,就票房而言,克拉克·盖博、葛丽泰·嘉宝等巨星都被她远远甩在后面。据说她曾坐在200个名人的腿上玩耍,其中她最喜欢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J·埃德加·胡佛,因为“他的腿最软”。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邓波儿曾经问母亲,母亲的回答是,“因为你的电影让人们开心。”父母并没有告诉她,美国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四分之一劳工失业,百万学生辍学。与此同时,一大排休闲娱乐产业逆势上扬,口红、面膜、按摩、美发、唱片、相机等等。跳着踢踏舞的邓波儿,和这些产品一样,让人们在艰难时世里松了一口气。
  中产阶级破产了,影院降低票价,为了吸引数量更众的底层。B级片在这样的市场中崛起,恐怖电影《金刚》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充满童趣、老少皆宜的内容也受到欢迎,比如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和秀兰·邓波儿。“只需要花15美分,人们就可以忘掉他们的烦恼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这样赞赏邓波儿的贡献。
  在罗斯福新政中,“保持乐观”也许是最重要的一项。在这方面,邓波儿的形象比总统本人有用得多。她在影片中的角色,总是以一个孩子的力量——常常是一个孤儿,来修复成人世界里四分五裂的关系,挽救赌徒,让父女重聚,“平定”驻扎在印度的英军叛乱,让白人和印第安人取得和解。她也许还是第一个在银幕上和黑人握手的白人女演员……她是那个时代的超级英雄,用无条件的乐观,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这种故事在此后的大众文化商品中屡屡见到,最新的例子是一部韩国偶像剧——为所有的女性观众制造出一个无所不能的男友。
  成年之后的邓波儿,对自己的角色认识得很清楚,“大萧条时期的人们需要鼓励,于是他们找到了一条小狗任丁丁(一战后的好莱坞动物明星)和一个小女孩。”她的形象被制作成玩偶,印成衣服,她代言的品牌从通用电气到力士香皂,麦片的盒子、罐子和碗上全是她的笑脸,她对每个吃早餐的美国人说早安。
  不是每个人都爱她,说得更准确一点,不是每个人都爱她的银幕形象。在她最红的时候,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影评,评论由她主演的电影《威莉·温基》,文中批评“她的孩童天真是一种伪装”,电影中“精心维持的小身体”、“来自电影制片厂的眼神”、“成人般的感情”,都在附和中年男性观众的审美需求。“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童年”,格林得出了和《童年的消逝》相似的结论。制片公司很快起诉了他,法庭认定诽谤罪成立,判处杂志罚款3500美金,格林本人躲去了墨西哥——作出判决的法官也是邓波儿的影迷。

  舞台改变之后,她不能再表演天真。就像观众不可能永远沉浸在电影电视制造的幻觉里,尽管幻觉总是比生活“快乐”——某种程度上,《爸爸去哪儿》等节目与秀兰·邓波儿的事业一脉相承。“童星”二字不能完全概括她的一生,她是大萧条时期的口红,是冷战里天鹅绒的裙子。她是20世纪的痕迹。她和她所经历的一切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政治萧条的地方最需要娱乐,童年消逝的时刻最需要童年。
其他文献
更年期头晕,对于很多45~55岁停经前后的女性而言,犹如一个魔咒,一旦来临,会让她们“心烦意乱、性情改变”。除了妇科专家提倡的雌激素替代疗法,还可试试食疗方。  用莲子心1.5克每日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或选用鲜百合50~60克或干百合30克,煎水后加入适量冰糖代茶饮,都对更年期因心气不足和阴虚火旺造成的心烦易怒、梦多善惊、坐卧不定和便秘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