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等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w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的教育陷入了令人恐惧的误区,那就是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一味地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甚至将孩子作为满足成人虚荣、追求功利的工具。3岁的孩子要上幼儿英语学校,5岁的孩子要学弹钢琴,未满6周岁的孩子要读一年级,孩子就像没有了刹车的车子,而方向盘就握在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手里。在学校,一个学期的课程用半个学期就快教完了;高中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教完,一年专门复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分、阳光和等待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其实也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但我们有意无意忽略了。“强扭的瓜儿不甜”,对待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能有半点儿急躁,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不急于求成,学会等待,减少浮躁与功利,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基。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恨铁不成钢,希冀什么都立竿见影。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就是最美丽的教育场景,一种关于“慢”的教育艺术,慢慢地进行,犹如等待枝头挂满果实,从春天等待到秋天。
  (《湖南教育》2008.2 严丽荣/文)
  
  练好“听”觉
  
  教师群体中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如高音、低音、杂音。作为校长,要耳听八方,以灵敏的听觉识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感情因素所左右。
  有时,低音未必无情物。对于不喜欢张扬、看上去低调却实干的教师,校长不要把他们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冷落在一旁;相反,要加以重用和推崇。这类实干型的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校长必须紧紧依靠他们,并切实关心他们的成长,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时,高音未必真豪杰。每所学校大抵都会有这样的教师:他们十分健谈,在领导面前夸夸其谈。校长要慧眼识才,防止被这种教师花言巧语、头头是道的假象所迷惑,信以为真,并加以重用。
  有时,杂音未必唱反调。事实上,“杂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杂音”。有“杂音”,反映校长有民主治教的意识和宽大的胸襟,能听得进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毕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没有任何“杂音”,没有任何异议和意见,一切制度、规则都无条件地执行,那么教师必然只有奴性而没有创新,学校必定没有生机和活力,只是死水一潭。作为校长,要以平常心对待教师的“杂音”,虚心听取,认真分析,细细品味,不以势压人,不戴“帽子”。只有允许和鼓励教师讲真话,校长才能更多地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
  (《中国教育报》2008.5.20)
  
  从“预成”到“生成”:
  教学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
  
  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对教学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来说,急需实现教学思维方式从“预成”到“生成”的转换。预成性思维先在地设定事物本质和规律,并按这种设定来认识和控制事物的发展。在这种思维的统领下,人们认为教学是有规律的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规律的把握和遵循程度。预成性思维方式下的教学排除了通过教学互动而“生成”新质的可能,它只是一种常规性的教学,是一种低水平的教学,是过于依赖规律与规则的“律规性教学”。我们提出教学思维方式要实现由“预成”到“生成”的转换,实际上就是不再假定教学有先在的、不变的、唯一的本质和规律,其本质和规律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是内在于教学过程之中的。生成性思维关注的是一次次具体的教学行为,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它注重学生的当下感受与表现,追求的是教师的选择与创造,所以它更有利于教学的自然开展和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中,教学便是动态生成的、依赖情境的、灵活机智的。这种依赖具体课堂情境的教学可称为“境遇性教学”。具体而言,境遇性教学是这样一种教学:教学决断不是完全依据“教学律规”作出的,而是依据教学规律、具体情境以及教学与具体情境的相遇状态作出的。所以,要实现教学范式的转型——不论是教学实践范式还是教学研究范式,特别是要实现从“律规性教学”到“境遇性教学”的转换,首先必须实现教学思维方式从“预成”到“生成”的转换。
  (《课程·教材·教法》2008.2 罗祖兵/文)
  
  上海幼儿园设“入学预备期”
  与小学教育无缝衔接
  
  午睡时间逐渐减少,慢慢增加“集体课”……为了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的新生活,今年,上海市近300所示范、课改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开始试行两个月的“入学预备期”,明年起在全市推广。
  去年,上海市首次试行小学“准备期”,让幼儿园孩子在进小学后有至少两周的过渡时间。而日前出炉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将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提前到了幼儿园大班,设立了“入学预备期”。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何幼华表示,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
  这一文件对两个月衔接期的安排有详细的意见。比如在作息时间上,将以往每天中午两小时的午睡时间逐步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半小时;从5月份开始增加一节集体课,确保一天上两节课,6月份再增加一节集体课,一天上2~3节课,从游戏式逐步过渡到小学的教学形式;在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时,教幼儿学会自主料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则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入学愿望,比如带孩子参观小学,让孩子对小学生活产生兴趣。
  (《青年报》2008.5.16)
  
  美国研究表明:
  儿童阅读受益多多
  
  日前,研究“阅读对孩子的影响”的美国有关人员表示,阅读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让他们领先在起跑线上。
  调查显示,那些从小就开始倾听、阅读的孩子语言技能发展较快,在日后的发展中语言优势较为明显。
  更进一步的是,在孩子自主阅读的时候,刻意让其用手指去翻动书本,还可以促进他们日后运动技能的发展。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朱克曼教授认为,更重要的是,大声阅读可以促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也让阅读变得更加愉快。
  “孩子们喜欢书还因为这样一点——他们是在和自己所爱的人共同分享这本书。”朱克曼教授说。
  对于如何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取得更好效果,很多专家表示,家长在儿童睡前讲故事时应该绘声绘色、有意重复,注意耐心启发,使孩子在得到知识的同时还有个良好的睡眠。
  (《文汇读书周报》2008.5.26)
  
  教育:要关照儿童的现实生活
  
  现实的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每一周到每一堂课,儿童都在为一个遥远的未来准备着。这种重未来轻现实的功利主义教育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独具特色的儿童文化堵截于学校的高墙之外,使儿童远离了快乐和幸福。面对教育的危机,人们发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强烈呼声。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目的是让儿童从各种束缚、压抑、控制和奴役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体验到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过一种儿童特有的生活。具体地说,关照儿童的现实生活具有如下精神意蕴:关照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不是要削弱成人的地位,而是要求学校重新确立童年的意义;关照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不否定未来生活的价值,而是要求学校教育从现实出发,使人的生活更美好;关照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不是要求用生活代替教育,而是要求打破学校的封闭性,使学校教育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关照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不是取消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求学校教育改变知识的传授方式,使知识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关照儿童现实生活的具体方式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儿童的游戏,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加强教育实践的体验、探究环节。
  (《人民教育》2008.8 岳 伟/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出路何在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聂茂的课题组在记录留守孩子“触目惊心的生存状态”的《伤村》一书中作出判断:“留守儿童的问题很严重,可能危及农村的未来。”
  他们认为,首先,要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大力支持,建立起更多农民工子弟学校,同时降低收费标准,让进城务工者能带孩子一起来城市生活。
  其次,对留守儿童进行适时的心理教育。留守儿童因长时间远离父母而产生的被忽略、被遗弃等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排除,就会发展成心理疾病。除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学校开设相关心理教育课程外,进城务工的父母要树立起让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多利用现代发达的通讯工具,多与孩子交流。
  再次,政府部门、城市建设者以及用人单位要想办法为留守儿童提供与其父母见面的机会。
  相信只要我们给予足够关注和重视,把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广州日报》2008.6.4)
其他文献
在浙江嵊泗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乡,它就是被称作“贻贝之乡”的全国拥军模范乡——枸杞乡。枸杞乡由大小33座岛屿组成,所以人们都叫它枸杞岛。它共有7个行政村,陆地面积为6.62平方公里。在岛上,只要提起幼儿园教师,人们就会赞不绝口,因为枸杞岛幼儿园教师以她们特有的精神感动着全乡人民。  枸杞岛幼儿园创办于1984年,当时叫大王村幼儿园,只有两名教师,月工资为30元。教室原是两间仓库,堆满了柴油机、渔网等
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努力消除包括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分配不公矛盾凸显等在内的一些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在这种背景下,思考“为处于社会经济劣势地位的幼儿提供怎样的课程”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在贫困农村地区看到的  幼儿园课程谈起    数年前,我曾在我国西部一个农村地区观摩了那里的幼儿园教育。当时
一、初遇自闭症:小学时期一个“与众不同”的同桌  小学三年级时,彦彦以一个留级生的身份来到了我所在的四班。据班上的“小灵通”说,他上了一年三年级之后,因为成绩太差重新来到我們班。我们只知道彦彦是一个不正常的怪人,在他来到班上那一天,有些同学远远地凑在一起讨论着,观察着。我也是“观察者”中的一员。彦彦的与众不同给我们简单而平常的世界好像添加了什么,像是让生活更有意思了。我们猜着这个与众不同的同学会以
我来帮助你    为了体验盲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培养幼儿关爱、帮助他人的情感,我在大班组织了一个集体教学活动。首先,我请幼儿戴上眼罩,体验看不到东西的感觉,然后设想盲人在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说说平时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们。接着,我组织了一个游戏,让幼儿两两结对,其中一个幼儿戴上眼罩扮演盲人,另一个幼儿扮演导盲犬,一起摸索着过“马路”。在游戏中,扮演导盲犬的孩子热衷于模仿导盲犬,不亦乐乎。“盲人”则被牵拉
美国州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媒介素养与数字公民的政策简报。据调查,美国约2/3的学生无法区分事实与广告;96%的学生考虑不到宣传网站与产业间的关联会影响该网站的可信度;91%的教师相信,数字公民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作出理智、安全且符合道德的决策。  媒介素养和数字公民的定义在美国各州均存在差异。美国的一个国家教育组织联盟对数字公民须具备的能力进行了界定,主要包含五种胜任力:包容、知情、参与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知识习得,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将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应用好现行教材、对接学校活动、走进红色基地,进而帮助学生厚植理想信念、塑造积极人格、践行使命担当。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党史教育;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8-00-0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
【Abstract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all members in the “17 1” Tourism College Union of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ountries (CEEC),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CEEC come to Ch
摘 要:基于成果导向理论下的逆向教学设计,以“家与国”的关系与情感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置探究问题,从表现性任务、基本证据两个维度设计学习评价标准,进而设计指向目标的学习体验活动。以“目标-评价-教学”螺旋式上升“倒推式”的设计结构,让返校班会第一课“向标而学”,引领学生理解国家与个人,激发爱国热情,涵养家国情怀。  关 键 词:“抗疫”;逆向教学设计;班会课;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41
自2016年以来,从品德课程更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到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逐渐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发布……我们有幸与一线教师一起,亲历了中小学德育课程发展史上一次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变革,并邀请德育与课程专家、教材创编组成员、教研员和广大一线教师一起,解读政策与教材、更新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深化对课程内涵与本质的认识。  正是在这一系列持续而渐次深入的讨论
笔者在一次园本教研现场展示活动中,发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是一次关于“照顾蛋宝宝”的主题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在亲自照顾蛋宝宝的实践中体会爸爸妈妈养育自己的不易。教师是这样展开活动的:  教师问:“今天你是怎么照顾蛋宝宝的?”幼儿:“洗手时,我让××帮助拿着。”“我拿在手上。”“玩玩具时,我把它放在桌旁。”“吃饭(早餐)时,我把它放在餐巾上,怕掉下来。”教师:“哦,原来你们是这样照顾蛋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