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课题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并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找到进一步推进改革的行动策略,以适应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改革
1 前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特点是教育过程注重技能培训,培养目标是劳动力市场上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包括公共体育课在内的所有课程的设置都应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而展开。这就使得如何构建符合高等职业学院教育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成为课题。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主动适应新世纪的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我国许多高校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开设体育公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性需求,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终生体育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部分高校进行了体育公选课教学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发展较晚,且速度较慢的高职院校来说,其教学改革还相对落后,这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不行适应,故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的调查及其课改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了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找出不足促进其快速发展。
2.1.1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大纲、教材与课程设置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能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学生都进行体育教学,基本能够参照国家统一颁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也能够按大纲要求证常开设体育课,能够保证体育教学正常进行开课率达100%。但在教学质量上,有明显的校际问差别。
高职体育课无论是内容改革还是教学形式的变通,不仅是为了完成学校体育的增强学生体质这一基本目的,也是为了完善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明确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逐步提高學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觉性,使学生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掌握一些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并且也在于为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继而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因此体育课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完成一些体育项目的教学活动,而且也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特殊的教育范畴,基于这种指导思想而确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实施体系才有深刻意义。
2.1.2 高等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训炼、课外体育竞赛的现状
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行为是大学生有意识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并不能实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而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对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途径。
但是高职院校中由于硬件的限制、认识上的不足、师资的匮乏,能满足学生日常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很少。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也不够,只有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部分学生根本不参加体育活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2.2 新《纲要》指导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对策分析
2.2.1学习本科院校课改经验,根据高职自身特点,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高校本科、高职有不同的办学层次,各层次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本科院校在学校的规模、硬件设施、学校经费、师资、科研能力、学生结构及特点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现有设施和能力,充分挖掘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专长,以新《纲要》为指导,不断探索与创新,创办高校特色体育。所以高职院校在本科院校的带动下,要不断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同时不能依附于本科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与学生今后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生存、竞争能力,使体育课程能够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突破口。
2.2.2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实现与课程内容的组织直接相关,当课程内容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目标,就使目标实现有了有力的依托。因而,课程内容的精选至关重要。然而,纵观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仍然是以传统的竞技性项目为主,而且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个性与特色。依据所确立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应更注重于内容的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前瞻性。尤其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个主题,开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健身、休闲运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论
3.1 各高职院校对《纲要》精神贯彻较好,基本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突出健康目的,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2 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体现了职业性要求;出现部分校本教材,但比例偏低,缺乏职业特色;同时,部分体育院校还存在着课时不足的现象。
3.3 课程的设置方面,部分职业院校的传统体育课程还占有较大的比重,没有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部分课程还需进行整合,并开设一些体现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健康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的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1992.8.5.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8.12.
[3] 郑茂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6(3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改革
1 前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特点是教育过程注重技能培训,培养目标是劳动力市场上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包括公共体育课在内的所有课程的设置都应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而展开。这就使得如何构建符合高等职业学院教育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成为课题。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主动适应新世纪的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我国许多高校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开设体育公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性需求,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终生体育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部分高校进行了体育公选课教学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发展较晚,且速度较慢的高职院校来说,其教学改革还相对落后,这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不行适应,故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的调查及其课改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了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找出不足促进其快速发展。
2.1.1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大纲、教材与课程设置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能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学生都进行体育教学,基本能够参照国家统一颁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也能够按大纲要求证常开设体育课,能够保证体育教学正常进行开课率达100%。但在教学质量上,有明显的校际问差别。
高职体育课无论是内容改革还是教学形式的变通,不仅是为了完成学校体育的增强学生体质这一基本目的,也是为了完善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明确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逐步提高學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觉性,使学生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掌握一些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并且也在于为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继而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因此体育课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完成一些体育项目的教学活动,而且也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特殊的教育范畴,基于这种指导思想而确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实施体系才有深刻意义。
2.1.2 高等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训炼、课外体育竞赛的现状
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行为是大学生有意识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并不能实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而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对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途径。
但是高职院校中由于硬件的限制、认识上的不足、师资的匮乏,能满足学生日常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很少。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也不够,只有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部分学生根本不参加体育活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2.2 新《纲要》指导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对策分析
2.2.1学习本科院校课改经验,根据高职自身特点,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高校本科、高职有不同的办学层次,各层次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本科院校在学校的规模、硬件设施、学校经费、师资、科研能力、学生结构及特点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现有设施和能力,充分挖掘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专长,以新《纲要》为指导,不断探索与创新,创办高校特色体育。所以高职院校在本科院校的带动下,要不断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同时不能依附于本科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与学生今后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生存、竞争能力,使体育课程能够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突破口。
2.2.2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实现与课程内容的组织直接相关,当课程内容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目标,就使目标实现有了有力的依托。因而,课程内容的精选至关重要。然而,纵观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仍然是以传统的竞技性项目为主,而且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个性与特色。依据所确立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应更注重于内容的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前瞻性。尤其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个主题,开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健身、休闲运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论
3.1 各高职院校对《纲要》精神贯彻较好,基本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突出健康目的,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2 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体现了职业性要求;出现部分校本教材,但比例偏低,缺乏职业特色;同时,部分体育院校还存在着课时不足的现象。
3.3 课程的设置方面,部分职业院校的传统体育课程还占有较大的比重,没有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部分课程还需进行整合,并开设一些体现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健康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的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1992.8.5.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8.12.
[3] 郑茂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6(32)